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花本是观赏之物,蒲松龄从花本身的习性出发,把花当作审美对象,并加以人格化,形成了新的角色——花妖,名花牡丹、耐冬、菊花、荷花成为其笔下描绘的对象。他们不仅拥有俊美的人类外形,而且具备完美的人类性情。
关键词:《聊斋志异》;花妖;花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关于花妖花神的篇目共有5篇,分别是《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绛妃》,分别出现了紫牡丹葛巾和白牡丹玉版、牡丹香玉和耐冬绛雪、菊花陶生和黄英、荷花三娘子、花神绛妃8个花妖形象,其中有7个女性和1个男性形象。《聊斋志异》中的花妖已经具备了显著的人类性情,成为了花性与人情的完美结合的形象。如鲁迅先生所说:“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1]
一、《葛巾》
(一)葛巾与紫牡丹
葛巾是牡丹品种之一,花圆正而富丽,如世人所戴葛巾狀。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诗歌称赞牡丹,如杨万里的《紫牡丹二首》写过:“万花不分不春妍,至竟专春是牡丹。紫锦香囊金屑暖,翠罗舞袖掌文寒”;刘禹锡写的《赏牡丹》中“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2]葛巾在园中与常大用邂逅,被常大用的痴情感动,但葛巾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而是采取谨慎的态度试探常大用,说明她对待爱情深思熟虑。常大用兄弟因富足的生活和貌美的妻子招来了贼寇,葛巾临危不惧,和玉版从容对敌,成功将贼寇劝退。经过几年婚姻生活后,葛巾对丈夫透露了自己的家世,常大用却“疑女为花妖”,闹了个妻离子散的悲剧。
(二)玉版与白牡丹
《葛巾》主要叙述的是葛巾的爱情故事,又以另一女子玉版衬托。玉版,是白牡丹的一种,色如玉,深檀心。玉版的初次登场是同葛巾下棋的素衣美人,正是暗示她是白牡丹,所以衣服素净。性格是冰清玉洁,不染纤尘,风采淡雅。全文只写了玉版的两句话,既表现了玉版的性情,又烘托了葛巾的形象。她邀葛巾时说:“败军之将,尚可复言战否?业已烹茗,敢邀为长夜之饮”,可见其心境悠闲。
二、《香玉》
(一)香玉与白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香玉牡丹花开白色,香气迷人,香玉貌如白牡丹般清新出众,白牡丹馥郁的香气又赋予她热烈真挚的性情。香玉相中黄生,就假装是妓女向黄生表达爱慕之情,并很快达到难舍难分的程度,说明香玉是坦诚爽快的人。“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说明香玉是热烈多情的人。香玉变为花鬼也要追随黄生,对待爱情忠贞不渝,黄生死后化为牡丹,不幸被砍后,香玉也以情报情,随之殉情,可见香玉是用情至深,对爱情执着的人。
(二)绛雪与耐冬
《香玉》篇中,绛雪是一个“冷美人”。绛雪真身是一棵耐冬树,冰封雪飘,凌霜傲雪,故而得名“耐冬”,绛雪也是耐冬的别名,耐冬花开红色,所以绛雪登场时就是一袭红衣。香玉如此描述绛雪的性格“绛姐性殊落落”,说明绛雪是性格清冷的人。“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说明绛雪是善解人意的人。
香玉.绛雪两个花妖,均至情至性,在性格上却是一热一冷。香玉一片热情,绛雪则“性殊落落”。作者将二者对比起来写,使得人物形象格外鲜活。
三、《黄英》
(一)黄英与菊花
在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3]中,菊花就被赋予了超凡脱俗、志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晋陶渊明爱菊成癖,在《和郭主簿》中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4]菊花又叫金英、黄华,蒲松龄将二者合为一体,称菊花为“黄英”。[5]蒲松龄用小说的形式将这诗意的菊幻化成“谈言骚雅”的菊花花妖,黄英的外貌并没有被过度的刻画渲染,但其清雅的气度却传递了出来,带有淡雅的色彩。蒲松龄将品质高洁的菊花与恬淡素雅的黄英融合在一起,自有一番独到的韵味。她与弟弟陶生商讨在哪儿安家时,黄英建议“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体现出黄英并不在乎屋子的好坏,她追求的是环境的优雅和宽广,表现出黄英淡远的情怀。面对丈夫的直言责难,她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坚定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平静但执着,因为她的不懈坚持,马生最终认同了她的想法,表现了黄英超凡脱俗、志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二)陶生与菊花
陶生是一个儒雅又精明的儒商形象。他豪爽不羁,放浪形骸,典型的性情中人,作为商人又特别有眼光,有见地。陶生看到马家的处境颇为艰难,想为马生卖菊花维持生计。马生很是鄙视陶生:“有辱黄花矣。”陶生笑着说:“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四、《荷花三娘子》
宋朝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直接表明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荷花三娘子始终保持着自己作为荷花的一些本性。她作为一朵荷花是冰清玉洁的,出场之时便是身穿冰毂之衣,洁白而不食人间烟火。同宗生做了夫妻,她仍保持荷花的高洁,不喜与人言辞。宗生经狐女指点在荷荡里找到荷花三娘子,将其带回家,可三娘子并没有立即答应宗生的请求,说明三娘子具有独立的性格。三娘子生子没有请产婆帮忙,而是自己剖开肚子取出孩子,自己身上的刀口则是过夜而愈,三娘子作为一朵荷花,保留了植物的花性。三娘子认为已报答宗生的一片痴情,于是她果断选择离开。同宗生分别时,三娘子虽不舍,却淡然道:“聚必有散,固是常也。”即使深陷人间,荷花三娘子仍保持了荷花的通透聪明。
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都是花妖,但他们之间却找不到雷同之处,而且在古代小说中也找不到类似的作品。《聊斋志异》创造了形神兼备、多姿多彩的花妖形象。蒲松龄从花本身特质与花意象的传统文化品格出发,描绘出蕴含丰富的小说意境,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难怪聊斋的点评家们要说:聊斋层见叠出,各级变化,如初春食河豚,不信复有深秋蟹螯之乐。[6]
参考文献
[1]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
[2]刘锬 咏花古诗欣赏 [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10 6页
[3](宋)朱熹 楚辞集注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8
[4]吕明光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6
[5]李佼佼 <聊斋志异>中女花精形象浅析 [J] 九江学院学报2016(3)
[6]马瑞芳 讲聊斋[M] 北京中华书局 2005.06
关键词:《聊斋志异》;花妖;花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关于花妖花神的篇目共有5篇,分别是《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绛妃》,分别出现了紫牡丹葛巾和白牡丹玉版、牡丹香玉和耐冬绛雪、菊花陶生和黄英、荷花三娘子、花神绛妃8个花妖形象,其中有7个女性和1个男性形象。《聊斋志异》中的花妖已经具备了显著的人类性情,成为了花性与人情的完美结合的形象。如鲁迅先生所说:“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1]
一、《葛巾》
(一)葛巾与紫牡丹
葛巾是牡丹品种之一,花圆正而富丽,如世人所戴葛巾狀。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诗歌称赞牡丹,如杨万里的《紫牡丹二首》写过:“万花不分不春妍,至竟专春是牡丹。紫锦香囊金屑暖,翠罗舞袖掌文寒”;刘禹锡写的《赏牡丹》中“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2]葛巾在园中与常大用邂逅,被常大用的痴情感动,但葛巾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而是采取谨慎的态度试探常大用,说明她对待爱情深思熟虑。常大用兄弟因富足的生活和貌美的妻子招来了贼寇,葛巾临危不惧,和玉版从容对敌,成功将贼寇劝退。经过几年婚姻生活后,葛巾对丈夫透露了自己的家世,常大用却“疑女为花妖”,闹了个妻离子散的悲剧。
(二)玉版与白牡丹
《葛巾》主要叙述的是葛巾的爱情故事,又以另一女子玉版衬托。玉版,是白牡丹的一种,色如玉,深檀心。玉版的初次登场是同葛巾下棋的素衣美人,正是暗示她是白牡丹,所以衣服素净。性格是冰清玉洁,不染纤尘,风采淡雅。全文只写了玉版的两句话,既表现了玉版的性情,又烘托了葛巾的形象。她邀葛巾时说:“败军之将,尚可复言战否?业已烹茗,敢邀为长夜之饮”,可见其心境悠闲。
二、《香玉》
(一)香玉与白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香玉牡丹花开白色,香气迷人,香玉貌如白牡丹般清新出众,白牡丹馥郁的香气又赋予她热烈真挚的性情。香玉相中黄生,就假装是妓女向黄生表达爱慕之情,并很快达到难舍难分的程度,说明香玉是坦诚爽快的人。“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妾忍风雨以待君,君来何迟也!”说明香玉是热烈多情的人。香玉变为花鬼也要追随黄生,对待爱情忠贞不渝,黄生死后化为牡丹,不幸被砍后,香玉也以情报情,随之殉情,可见香玉是用情至深,对爱情执着的人。
(二)绛雪与耐冬
《香玉》篇中,绛雪是一个“冷美人”。绛雪真身是一棵耐冬树,冰封雪飘,凌霜傲雪,故而得名“耐冬”,绛雪也是耐冬的别名,耐冬花开红色,所以绛雪登场时就是一袭红衣。香玉如此描述绛雪的性格“绛姐性殊落落”,说明绛雪是性格清冷的人。“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说明绛雪是善解人意的人。
香玉.绛雪两个花妖,均至情至性,在性格上却是一热一冷。香玉一片热情,绛雪则“性殊落落”。作者将二者对比起来写,使得人物形象格外鲜活。
三、《黄英》
(一)黄英与菊花
在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3]中,菊花就被赋予了超凡脱俗、志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晋陶渊明爱菊成癖,在《和郭主簿》中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4]菊花又叫金英、黄华,蒲松龄将二者合为一体,称菊花为“黄英”。[5]蒲松龄用小说的形式将这诗意的菊幻化成“谈言骚雅”的菊花花妖,黄英的外貌并没有被过度的刻画渲染,但其清雅的气度却传递了出来,带有淡雅的色彩。蒲松龄将品质高洁的菊花与恬淡素雅的黄英融合在一起,自有一番独到的韵味。她与弟弟陶生商讨在哪儿安家时,黄英建议“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体现出黄英并不在乎屋子的好坏,她追求的是环境的优雅和宽广,表现出黄英淡远的情怀。面对丈夫的直言责难,她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坚定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平静但执着,因为她的不懈坚持,马生最终认同了她的想法,表现了黄英超凡脱俗、志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二)陶生与菊花
陶生是一个儒雅又精明的儒商形象。他豪爽不羁,放浪形骸,典型的性情中人,作为商人又特别有眼光,有见地。陶生看到马家的处境颇为艰难,想为马生卖菊花维持生计。马生很是鄙视陶生:“有辱黄花矣。”陶生笑着说:“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四、《荷花三娘子》
宋朝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直接表明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荷花三娘子始终保持着自己作为荷花的一些本性。她作为一朵荷花是冰清玉洁的,出场之时便是身穿冰毂之衣,洁白而不食人间烟火。同宗生做了夫妻,她仍保持荷花的高洁,不喜与人言辞。宗生经狐女指点在荷荡里找到荷花三娘子,将其带回家,可三娘子并没有立即答应宗生的请求,说明三娘子具有独立的性格。三娘子生子没有请产婆帮忙,而是自己剖开肚子取出孩子,自己身上的刀口则是过夜而愈,三娘子作为一朵荷花,保留了植物的花性。三娘子认为已报答宗生的一片痴情,于是她果断选择离开。同宗生分别时,三娘子虽不舍,却淡然道:“聚必有散,固是常也。”即使深陷人间,荷花三娘子仍保持了荷花的通透聪明。
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都是花妖,但他们之间却找不到雷同之处,而且在古代小说中也找不到类似的作品。《聊斋志异》创造了形神兼备、多姿多彩的花妖形象。蒲松龄从花本身特质与花意象的传统文化品格出发,描绘出蕴含丰富的小说意境,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难怪聊斋的点评家们要说:聊斋层见叠出,各级变化,如初春食河豚,不信复有深秋蟹螯之乐。[6]
参考文献
[1]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
[2]刘锬 咏花古诗欣赏 [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9.10 6页
[3](宋)朱熹 楚辞集注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8
[4]吕明光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06
[5]李佼佼 <聊斋志异>中女花精形象浅析 [J] 九江学院学报2016(3)
[6]马瑞芳 讲聊斋[M] 北京中华书局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