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亮是上海人——还有什么,能比找一个上海导演拍《上海女子图鉴》更合适的呢?
在对话中,他比较了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气质的不同,谈了谈中国影视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尝试与预期目标;很有想法,很会聊天。
他还是那个拍《霞飞路》的人,还是那个风格“糜烂”的导演。但他的眼神里,也分明写满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内容,这就令记者更加期待,程版《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能够早日出现。
《新民周刊》:《北图》和《上图》,说的是北漂女与沪漂女的故事。那么多沪漂族选择了上海,你认为是被什么打动了?
程亮:上海,其实有骨子里的距离感。我在上海属于话很多、语速也快的人,但进了北京的饭局,却属于话少、音量不够高的“边缘人物”。(笑)北京多豪客,上海是江南丝竹。我们这座城市,西化,讲究“分寸感”。就好像老北京要“有里有面儿”,阿拉要“做人做事有规则”,要优雅、不戾气,暴发户腔调是被“弹开”的。
我觉得上海的市井阶层保留得特别好。你去看香港电影,不会刻意狂扫中环的镜头,人家拍天水围、麦兜;那上海一样的,不用反复出现东方明珠的镜头,最核心的,是市民,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我问了我们公司大量的90后,他们都说,不回(老家)了。第一,这里(上海)熟人不多,自由;没人过分打探过往,没人过分在意出身高低,晚上,你还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第二,公平,“人情社会”的弊端相对少。在上海的白领圈里,“关系”不是最重要的。
《新民周刊》:很多女白领表示,罗海燕与好友Kate、女老板Scarlet之间的女人情谊,特别触动她们,特别喜欢导演呈现的,女人间的互相扶持。
程亮:我是少有的、“正经上过班”的导演,那会在香港广场上班,每天观察到大量的白领女性。我发现,上海的职场里,貌似有2/3是女性,level很高。比如,我认识一个朋友,上海人,耶鲁毕业,50万 的月薪,500多平的房子,她有三个孩子,本人居然还是文艺青年,平素以写小说为乐,堪称强人典范——上海,以这样的女性为荣。
之后,我去拍广告,需要到各种地方提案,接触到很多客户,对职场的残酷,及女性的打拼、互助有了更深的认知。我太太是从事保险业的,平时也会和我交流一下职场信息。有趣的是,她领导就是个独立自主的上海女性,每天都穿不一样的衣服上班。受女上司影响,我太太也天天乐得“捯饬”,自我“调试”(选衣服)。女白领之间,真的有种师承关系,大家亦师亦友。
一到中午,南京西路梅龙镇这块,好像会有无数白领晃着胸牌走出写字楼,吃好午饭附近逛一圈。你发现吗,中午这段时间是很宝贵的,是一个social的极佳场合(上海人下班另有安排,不一定social的)。但下午上班时间一到,大家绝对不耽误正常工作的,这就是职场文化。
《新民周刊》:既然说到职场了,那么你认为,中国影视在表现职场的时候,能否更专业点?比如,《上图》一些對职场情景的处理,是被认真的观众诟病的,觉得制作团队为女主“开挂”了。
程亮:我自己是职场剧的忠实观众,最喜欢的是《广告狂人》。我可以先解释一下哦,有几个地方真不是开挂,有些是我作为导演没处理好,以后会更注意。比如网友说女主英语这么烂,怎么可能被录用,其实是口语的问题。女主人设是个来沪打拼的外地人,起初有点“哑巴英语”的感觉;而关于女主一开始连Excel都无法熟练掌握,是我的问题,观众要求很高的,看得很仔细。
有一场戏,是我比较满意的。海燕对客户公司提出了一个策划,把筑巢引凤,换成了引凤筑巢。这段我要求编剧写清楚,我们有很多职场剧,一到真刀真枪了,跳了,不拍了,去谈恋爱了,过两天,一个case就成功了。这不行的,我是希望能够“硬碰硬”地做职场的。《上图》还会出现新的提案,有致敬《广告狂人》的部分,大家且拭目以待。
我们的年轻观众,很多还是喜欢high起来的、爽文感的情节,可在更成熟的观众眼里,这就是“开挂”,是自我麻醉。在《东图》里,女主为了一套大都市的房子,嫁给了个观众实在看不下去的男人,丑陋而真实,但这种“残忍”,是否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值得思考。
《新民周刊》:爽文感是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菜”,不过如对自己有不一样要求的话,以后会否尝试拍出“职场无小白”的剧集?现在国内很多职场剧基本就是“小白犯错—升级打怪—变成boss”的套路,可在现实世界里,犯错是不被容忍的,即使你是新人。
程亮:这个问题提醒我了——面对观众分层,创作者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平台上的镜像仿佛告诉我们,年轻观众就爱“爽”;然而,也有一批成熟观众,自有其观剧需求。中国影视剧何时才能制作出面向这批观众的优秀作品?要靠以导演为首的创作者们的“能量积累”。
尤其在做类型片、商业片的时候,创作者要以用户为导向,不能太作者化了。作品到底为谁生产?我们还没把观众心理学研究透。目前国内的默认模式貌似是得“苏”、“爽”者得天下,但又没说更血淋淋的、逼近生活的不能拍,可见,(创作者们)还不够牛,有时难免为市场裹挟。
《新民周刊》:市场什么走向,观众什么口味,如何兼顾所谓“流量”与“质量”,让导演们很纠结吧。你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师兄弟们都在网剧方面有了突出的成绩,网剧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吗?
程亮:《河神》《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无证之罪》等,我们这一批导演,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电影的质感,将学院派的电影经验在作品中有所发挥。《无证之罪》为什么口碑好?艺术片讲究气氛、人物,类型片讲究章法、铺陈,它两边都做进去了,所以收到很多好评。

在对话中,他比较了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气质的不同,谈了谈中国影视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尝试与预期目标;很有想法,很会聊天。
他还是那个拍《霞飞路》的人,还是那个风格“糜烂”的导演。但他的眼神里,也分明写满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内容,这就令记者更加期待,程版《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能够早日出现。
为什么选择“沪漂”
《新民周刊》:《北图》和《上图》,说的是北漂女与沪漂女的故事。那么多沪漂族选择了上海,你认为是被什么打动了?
程亮:上海,其实有骨子里的距离感。我在上海属于话很多、语速也快的人,但进了北京的饭局,却属于话少、音量不够高的“边缘人物”。(笑)北京多豪客,上海是江南丝竹。我们这座城市,西化,讲究“分寸感”。就好像老北京要“有里有面儿”,阿拉要“做人做事有规则”,要优雅、不戾气,暴发户腔调是被“弹开”的。
我觉得上海的市井阶层保留得特别好。你去看香港电影,不会刻意狂扫中环的镜头,人家拍天水围、麦兜;那上海一样的,不用反复出现东方明珠的镜头,最核心的,是市民,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我问了我们公司大量的90后,他们都说,不回(老家)了。第一,这里(上海)熟人不多,自由;没人过分打探过往,没人过分在意出身高低,晚上,你还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第二,公平,“人情社会”的弊端相对少。在上海的白领圈里,“关系”不是最重要的。
《新民周刊》:很多女白领表示,罗海燕与好友Kate、女老板Scarlet之间的女人情谊,特别触动她们,特别喜欢导演呈现的,女人间的互相扶持。
程亮:我是少有的、“正经上过班”的导演,那会在香港广场上班,每天观察到大量的白领女性。我发现,上海的职场里,貌似有2/3是女性,level很高。比如,我认识一个朋友,上海人,耶鲁毕业,50万 的月薪,500多平的房子,她有三个孩子,本人居然还是文艺青年,平素以写小说为乐,堪称强人典范——上海,以这样的女性为荣。
之后,我去拍广告,需要到各种地方提案,接触到很多客户,对职场的残酷,及女性的打拼、互助有了更深的认知。我太太是从事保险业的,平时也会和我交流一下职场信息。有趣的是,她领导就是个独立自主的上海女性,每天都穿不一样的衣服上班。受女上司影响,我太太也天天乐得“捯饬”,自我“调试”(选衣服)。女白领之间,真的有种师承关系,大家亦师亦友。
一到中午,南京西路梅龙镇这块,好像会有无数白领晃着胸牌走出写字楼,吃好午饭附近逛一圈。你发现吗,中午这段时间是很宝贵的,是一个social的极佳场合(上海人下班另有安排,不一定social的)。但下午上班时间一到,大家绝对不耽误正常工作的,这就是职场文化。
《新民周刊》:既然说到职场了,那么你认为,中国影视在表现职场的时候,能否更专业点?比如,《上图》一些對职场情景的处理,是被认真的观众诟病的,觉得制作团队为女主“开挂”了。
程亮:我自己是职场剧的忠实观众,最喜欢的是《广告狂人》。我可以先解释一下哦,有几个地方真不是开挂,有些是我作为导演没处理好,以后会更注意。比如网友说女主英语这么烂,怎么可能被录用,其实是口语的问题。女主人设是个来沪打拼的外地人,起初有点“哑巴英语”的感觉;而关于女主一开始连Excel都无法熟练掌握,是我的问题,观众要求很高的,看得很仔细。
有一场戏,是我比较满意的。海燕对客户公司提出了一个策划,把筑巢引凤,换成了引凤筑巢。这段我要求编剧写清楚,我们有很多职场剧,一到真刀真枪了,跳了,不拍了,去谈恋爱了,过两天,一个case就成功了。这不行的,我是希望能够“硬碰硬”地做职场的。《上图》还会出现新的提案,有致敬《广告狂人》的部分,大家且拭目以待。
我们的年轻观众,很多还是喜欢high起来的、爽文感的情节,可在更成熟的观众眼里,这就是“开挂”,是自我麻醉。在《东图》里,女主为了一套大都市的房子,嫁给了个观众实在看不下去的男人,丑陋而真实,但这种“残忍”,是否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值得思考。
创作者的“能量积累”
《新民周刊》:爽文感是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菜”,不过如对自己有不一样要求的话,以后会否尝试拍出“职场无小白”的剧集?现在国内很多职场剧基本就是“小白犯错—升级打怪—变成boss”的套路,可在现实世界里,犯错是不被容忍的,即使你是新人。
程亮:这个问题提醒我了——面对观众分层,创作者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平台上的镜像仿佛告诉我们,年轻观众就爱“爽”;然而,也有一批成熟观众,自有其观剧需求。中国影视剧何时才能制作出面向这批观众的优秀作品?要靠以导演为首的创作者们的“能量积累”。
尤其在做类型片、商业片的时候,创作者要以用户为导向,不能太作者化了。作品到底为谁生产?我们还没把观众心理学研究透。目前国内的默认模式貌似是得“苏”、“爽”者得天下,但又没说更血淋淋的、逼近生活的不能拍,可见,(创作者们)还不够牛,有时难免为市场裹挟。
《新民周刊》:市场什么走向,观众什么口味,如何兼顾所谓“流量”与“质量”,让导演们很纠结吧。你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师兄弟们都在网剧方面有了突出的成绩,网剧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吗?
程亮:《河神》《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无证之罪》等,我们这一批导演,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电影的质感,将学院派的电影经验在作品中有所发挥。《无证之罪》为什么口碑好?艺术片讲究气氛、人物,类型片讲究章法、铺陈,它两边都做进去了,所以收到很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