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

来源 :经济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t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农村消费水平是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数字普惠金融可依托数字信息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增强金融可获性,从而刺激农村消费增长.文章基于我国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农村消费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化支付、信贷、保险等途径直接刺激农村消费增长,数字化支付是最主要的影响渠道;在间接渠道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高居民收入,从而间接促进农村消费增长;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为促进农村消费增长,我国应加快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引导地区间加强合作.
其他文献
本文定义了"数字金融能力"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检验了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的效应和作用渠道.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均显著地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交互效应显示,在相对贫困样本分布越多的能力水平上,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减贫的概率越大.这种交互特征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的机制方面,提升收入、促进财富积累、缓解流动性约束、影响购物渠道四个中介渠道的贡献比例差异值得特别关注.致力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应重视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
2021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强调制造业投资应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反映了中央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视.那么,技术进步偏向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2-2017年我国285个城市的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配置效率,实证研究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地级市技术进步整体偏向资本,但呈逐渐递减趋势,而偏向劳动的年份集中在2002年和2003年,且均集中在西部地区.分析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发现,劳动、资本配置效率的提
本文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深入探讨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能有效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其影响机制是通过学习效应实现的.本文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不同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生产率的企业在面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时,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该研究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更换贸易不确定性的度量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