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数目观念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目观念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初形成的无疑应是基数而不是序数.
  原始社会的人对数目的认识,从“一”和“多”开始,后来才逐渐对“二”“三”有了认识,但只是作为一些物体的个数而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因此,最初的数目都和具体对象联系在一起,如一只羊、两根木棒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手指、石子等简单的方式“数”出物体的个数.
  数目观念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一、二等到十几、几十个数目可能要上万年甚至几万年.旧石器时代的人在骨器、石器上刻划数字.在石器上不易留下较细小的刻痕,但是陶器则便于反映数目.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许多方面反映出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对数目的认识.如河姆渡出土的大量骨耜有两个穿绳的孔,半坡出土的尖底陶器有两个耳,由此图1河姆渡陶器上的四叶纹可判断,当时人们一定知道“二”.在许多地方出土的陶器是三个足的,当时人们不仅知道这样做的陶器具有稳定性,而且应该知道“三”这个数目.在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四叶纹(如图1).虽然这是孤例,但结合当时河姆渡人的整体认知水平来看,完全能认识“四”,而且所知的数目要比这大得多.在半坡出土的一些陶器上有排列整齐的点,由一个到八个(如图2),可以说这是“八”的反映.
  计(或记)数的方法有许多种,有记载的有两种.一是结绳,一是刻划.《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至于这两种方法起源于何时,我们很难找到准确的答案.有些古籍上说,从轩辕(黄帝)到伏羲、神农等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是“民结绳而用之”,或说伏羲“结绳而治”.三国时虞翻在所著《易九家义》中引东汉郑玄的话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里把结绳的用法和表示数目的意思说得比较清楚.这些记载虽然很晚,但是在原始社会结绳无疑是普遍使用的记数方法,而且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直到很晚以后还有些民族仍在使用.可是结绳用的材料麻、毛、草等都不易长期保存,所以现在想找到四、五千年以前原始社会的结绳实物无法办到.
  刻划与结绳完全不同,刻划所用的材料骨、石、陶器等都能长期保存,甚至几万年都没有问题.目前所见的早期的刻划记数实物主要是骨质的.根据考古发现,可以说明中国对数目的认识相当早.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北出土了约二万八千年前的许多兽骨,其中不少的骨片上留有数目不等的刻划,五以内的斜纹较多,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这些简单的数目并能运用.其中一个刻划的“普氏小羚羊”图上的角是两个,而不是一个或三个.经显微观察发现:普氏小羚羊腹下另加了四道浅划,表示羚羊的腿是四个而不是一个.这也许是早期运用数目的实例之一吧.
  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有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者把那处遗址命名为山顶洞“. 山顶洞人”对数目的认识也有较高水平.在那处遗址中出土了四个骨管,可能是刻划记数的实物标本.这四个骨管上都有横向磨制的符号,形状多是圆点,有两个长圆形(如图3).其中有一个长圆形围着骨管半圈,展开成平面,就是个长条.和骨管A相对的两个侧面分别有一个圆点和两个圆点,共三个圆点;和骨管 B 相对的两个侧面,一面有三个圆点,另一面有两个圆点,共五个圆点;和骨管C相对的两个侧面,一面有两个圆点,一面有一个,在另外一个侧面有一个长圆点,共四个点;骨管D只有一个长条形符号.从这些符号的排列方式,可以初步推测出“山顶洞人”对于数目的观念.他们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两个圆点并列表示二,三个圆点并列表示三;把五个圆点排成两排,合起来是五个,是表示二加三等于五;一个加两个等于三个.长圆形可能表示“十”.如果把这些骨管都展开成平面,上面的符号排列就像图 4 那样,它们应分别代表“三”“五”“十”和“十三”,是一种十进制思想。
  根据上述情况来看,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刻划记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较高的数学水平.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数学水平又有了提高,表现在不断有新的记数方法出现.青海乐都柳湾的刻痕记数就是其中之一.
  1974 年至 1978 年,在青海乐都县柳湾发掘了1500座新石器时代末期基葬,共出土3万余件各种文化遗物,这些文化遗物属于马厂、半山、齐家和辛店四种文化类型.在前两种文化中出土了许多带刻口的小骨片:半山类型的一批1000多枚,其中带刻口的一类为长方形,大小差不多,长约2~2.4厘米,宽约0.5~1厘米,厚约0.1厘米.在长边上有的一边有刻口,有的两边有刻口,少者有1个刻口,多者有8个刻口,有两件的正面还刻有“×”形纹.器形整齐规则,磨制精致(如图5).
  马厂类型的长方形带刻口的骨片共48枚,均长2.3厘米,分三型:在一条长边上有一个刻口;在一条长边上有一个刻口,另一条长边上有两个刻口;在两条长边上分别各有两个和三个刻口(如图6).
  这些骨片的用途是什么呢?有人认为马厂类型的这些骨片大约是用作记事、记数或通讯联络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还应作进一步的解释.每一个刻口都表示“一”,五个刻口累加起来就是“五”,……用累加的方法可以表示较大的数,例如1+3+5=9.马厂类型刻口骨片中涉及的最大数为五.半山类型的刻口骨片最大数为八,每个骨片所能表示的数均不超十,与十进制相符.我们有理由认为,那时已有了加法运算和十进制,如果和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数学水平相比较,这个认识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柳湾出土的刻口骨片,还有另一种理解,就是作为交换用的原始货币,刻口是“面值”.墓主人保存的具有“面值”的骨片相当于一笔财富,很可能是用某些物品交换回来的.这样理解,同样有记数(或计数)的意义,就像现代人所理解的钱数那样.至于带“×”形刻划的骨片,也许是表示“大面值”,这尚需进一步研究.
  原始社会的人对数目的认识还表现在符号记数方面.符号记数和刻划记数是两回事,后者比前者原始,但毫无疑问,前者是从后者演变来的.就是说把某些刻划固定下来,有的稍加改造就变成数字符号了.这个演变过程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持续了多长时间,现在还不能肯定地回答.从目前已掌握的情况来看,大约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末和新石器时代初(即約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应当有固定的数字符号,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演变完了,再往后就是数字符号本身的变化,与原来的刻划完全分离.   在西安半坡、姜寨到青海柳湾、山东城子崖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物品上的数学符号,最后基本上和后来甲骨文中的数目字相衔接,从中我们大体上能看出字形演变的过程.
  在半坡出土的陶器上有许多刻划符号,其中被辨认出来的数字符号有“×”(五)、“A”(六)、“+”(七)、“)(”(八)、“1”(十)和“”(二十)等六个.在姜寨出土的陶器上也有数字符号,比半坡多“—”(一)和“Ⅲ”(三十),而少“)(”(八).虽然这些数字符号不连续(如九尚未被辨认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推理补上一些,如下:
  这套数字是十进制的.由于这些符号没有连接在一起,所以是否有非十的倍数的两位数就无法断定.由此推之,当时人们肯定知道如十一、二十四等数目,很可能是分两次记录,即如“|一”“”等.后来演变成合书.
  柳湾出土的彩陶上有彩绘符号,其中有的应是数目字(图7).从个数来看,比半坡、姜寨的要多些,有些字形也有变化,有的数目有好几种写法.大于九的数字明显增加,很可能有了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合书.但有些符号的意义还不很明确,在下面的表中把这些符号的数字加上问号“?”.
  和柳湾同时代的山东城子崖、上海马桥等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所出土的陶器上都有数字符号.马桥的陶器符号中有“”“+”和“|”,分别是五、七和十,五的这种写法是首次出现在马桥陶器上的数字符号,较为重要.在城子崖出土的虽然只有相当于七、十、十二、二十和三十等五个数目的符号,但是在写法上更为明确,如图8.
  通过上述事实,可以大体上看出一些数目字的演变过程.演变的原因大致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简化;其二是避免混淆.最初的数目用刻划方法表示,要刻好多划,如六就要刻六划,九要刻九划,……太麻烦,人们必须要改变,因而从五起就不用一道一道地去刻,而是改用两划、把排列方向改变,这就有×、A、+、)(、九,简单多了.合书也是一种简化.当“=”与“||”,“”与“|”、“=”与“”,“×”与“+”等中的某个符号独立出现在一个陶片上,而这陶片又无法判断上下(即器口和器底)时,便不能分清它是哪一个数字,所以就在“×”的上下加横而变为“”,在“|”“||”“”底下加横,而变为“”“”“”,写快了就成为“”“”“”.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混淆了,不过对“—”与“|”仍然没有办法严格区别,这个问题直到西周时期才解决.
  数目字的出现和演变时期,和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历史传说基本相符.流传最广的是“隶首造数”说,据记载:“黄帝时隶首作数”“隶首,黄帝之臣,一说隶首善算者也……”又有记载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这里的传说人物伏羲、黄帝、隶首、尧、舜等的时代都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最早,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其余则属于马家窑、齐家、大汶口等文化时期,与柳湾、城子崖等遺址的时代一致.李俨认为伏羲“是历史传说中最先知算的人物”.伏羲的传说活动地点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那里有后人修的伏羲庙.天水县西北秦安县大地湾新石器遗址初步反映出来的高文化水平,与有关伏羲的传说正好相吻合.还有一种传说:垂(亦作垂)是黄帝时代(又有说是尧时代)人,“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个传说和前述对图形的绘制和已具备的几何知识相一致.
  根据上述事实,我们认为有关早期数学的传说,不是无稽之谈.至于是否真有那些人物,这是无关紧要的,可以将其理解为那个时代有关数学发展的人物的象征.
  ——摘自《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一卷》
其他文献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赋予了一层新的阐释 ——“不仅是要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美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等。心理健康教育和智育、德育、美育有着交叠的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中学时代是个体心理可塑性最关键的时期,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正处在心理学家口中的“风暴期”或
期刊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也逐渐引入了“同伴互评”的评价模式。“同伴互评”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地运用“同伴互评”的方法,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文章将结合教学实例,从三个方面分析“同伴互评”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明确评价标准
期刊
求职信,也称为应聘信,是指求职应聘人员向有关招聘单位、公司等申请某一职位的专用书信,是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常见类型之一,也是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一大考查热点。那么,如何写好英语求职信呢?对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写作策略,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写作实例】  假如你是李华,是名中学生,你从网上看到《考试与评价》杂志正在招聘学生记者。下面为你的基本情况,请根据此内容向《考试与评价》杂志写一封求职信。内容如
期刊
一、微写作概述  微写作在狭义上讲,指的是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短小和精悍的一类文体,包括现在的微故事、微小说以及微剧作,在高考语文中也会有微写作,经过了引申,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微写作这种英语写作的方式。微写作是从微型的小说演变而来。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英语写作,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对学生开展微型英语写作的训练,微写作题材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微写作的过程中
期刊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是信息输入,而写作是语言输出。这两项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巧用单元主题,开展相应的读写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文本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学习,从而有效地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下面将结合教学实例,从三个方面做具体分析。  一、介绍文本背景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并发展
期刊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时代英语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考英语试卷中新增的读后续写题就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读后续写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文章将从以下三方面介紹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读后续写,以期抛砖引玉。  一、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续写兴趣  顾名思义,读后续写是以“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在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许多阅读篇目都具有文
期刊
提问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文章将结合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提问,从而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提问  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英语基础比
期刊
主谓一致,即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形式与主语在人称与数上保持一致,是高中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知识点。对此,笔者就主谓一致的用法進行了归纳,以期同学们能够准确掌握和运用。  一、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1.当 each, the other, another, something, nothing, anything, everyone, anybody等复合不定代词用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应用单数形式。如:E
期刊
读后续写是指在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延续性写作的方式,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读后续写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结合教学实例,从以下三方面探讨读后续写的具体运用。  一、精选阅读材料,奠定续写基础  读后续写,顾名思义是在阅读后开展写作,也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由此可见,一篇优质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材料能够让学生的读后续写更有
期刊
《函數》专题训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