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无限好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123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有小姑娘,三岁多,正处于语言敏感期。最近被姥姥带着,特别会不失时机地展示自己学到的方言。比如,两个大人坐在沙发上,她总爱挤到中间来坐,然后笑眯眯地说:“窄处旮旯里下雪哩。”(ze shu ge la li ha xue li)让爸爸帮忙洗水果,不说“洗一下”,而是说帮她“淘一下”(tao yi ha)。尤其喜歡一首童谣:
  拖罗罗  筛面面
  舅舅来了bo xuan xuan(bo为“烙”意;xuan xuan为“饼子”意)
  bo了一坨不得够
  bo了两坨吃不了
  舅舅舅舅不走哩
  咱们门旮旯里还有(面粉)哩
  她自认为这首童谣是傍身的绝技,时常展示给舅舅姨姨们听,逗得舅舅姨姨们哈哈大笑。
  打开电视,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宁夏话让人听得有滋有味,无形中给剧目加分不少。细细品读每一个字,你都能在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的对比中,品出其地域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人们思维习惯的朴素与真挚。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城乡同步”成为关键词。国家振兴乡村理念深入人心。相信不远的未来,乡村建设得如同城市一样文明、卫生、现代化渐会实现。而到时候,土土的乡音是否会让人打自心底里自豪呢?
  记得十多年前上大学时,教我们《古代汉语》的老教授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方言肯定是不好听的。”的确,在普通话的对比之下,很多方言甚至都无法自由转换为普通话。或者说,转换为普通话,都失了“那味儿”了。
  难道多年以后,我家长大后的小姑娘,再“表演”童谣时会这样说吗——
  拿罗罗,罗面粉
  舅舅来了烙饼子
  烙了一张不够吃
  烙了两张吃不完
  舅舅舅舅别走呀
  家里面粉多着呢
  意思更容易被更多人知晓了,可总感觉缺失了一些什么。
  2021年春晚小品《开往春天的幸福》中,胡杏儿秀的一口粤语,因为“不懂”所以营造出恰到好处的喜剧效果。语言不通、方言不改的魅力无尽彰显。这恰在告诉我们,坐上现代化的列车,走向更美好明天的路上,不要忘记——方言之根要好好守护。换言之,电视剧里的方言秀,恰是时代进步的佐证。
  仔细想来,离开乡村二十年,思维和观念几经转变,但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乡音,依然会时时提醒我,我来自何处,终将身归何处。尽管没那么好听好懂,但乡音依旧无限好,乡土依然不可丢。
  越土的字词里,有越多的价值。诸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混用,句尾拖长的叹词里,是越来越可供回味的我们的祖先行走的历史,以及距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将来……
其他文献
针对《全元文》在版本选择和点校中的疏失,通过重核拓本,并利用其它来源图录比对,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全元文》所辑碑刻录文进行全面订补,纠正其中十二篇之缺漏134例,以供
“吾”字从口,从(X),(X)亦声.口表城邑,(X)有交错义,表抵御,二形会“守卫、抵御”意.早期字形中,用作部件的“口”“口”每多相混.今见早期“吾”字,除商尊、唾虎地秦简和战
姚鼐所纂四库提要稿主要通过刻本《惜抱轩书录》和抄本《惜抱轩四库馆校录书题》流传于世.但二者著录提要的数量稍有不同,而且存在大量异文.兹以《惜抱轩书录》为底本,以《惜
一教学层面“视觉叙事”的研究背景rn近些年,环顾国际上数十所相关媒体专业的专业学院,通过对其本科以及研究生教学的课程描述的了解,相关专业课程的表述都涉及到以“视觉叙
期刊
中国古代的方志编纂理念中,“资政”往往居于首位.《新疆回部志》和《新疆回部纪略》作为清代的两部回部志书,以经世致用、彰显功德教化以及严谨务实的撰写理念,不仅保存了清
一画目整理rn清代画家黄向坚创作的《万里寻亲图》系列作品1,当前分藏于海内外十多家博物馆与私人藏家处.在现存和著录画迹的统计上,1990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纂《中国古代
期刊
谚语指的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且具有言简意赅特点的短语,它既可以体现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鲜明性,但是由于中外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对谚语的翻译大相径庭。该文将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去探究汉英动物类谚语翻译的不同之处。
如果把考场比作一个个食堂,毫无疑问,我们是无权选择菜谱的。以2021年年初的八省联考作文材料为例: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奮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期刊
论文考察《水浒传》中武大与潘金莲婚姻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被贱视的生活状况,透视了潘金莲身上不安于命运的个性追求及其不自觉地同不幸命运所进行的抗争.武松凭借其自身
续句对概念的生成是古人对诗歌对句隔句相承特征不断认识的过程,自旧题白居易《文苑诗格》提出“联环文藻”开始,经历数百年,至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才明确提出了续句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