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中学教师单纯视为“教书匠”,特别注重对教师教学技巧的培养。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工程,其主要的评价标准也是围绕教学技巧和教学方式展开。但在当前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自身都要实现角色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研究机制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推动,在学校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机制在启动统一的大规模教学变革和解决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学问题卓有成效,但对解决各个学校的“点”的教学问题上则未必有效。对于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培训的内容大多是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关联不大”。据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从“动作规定者”转变为“动作监督者”,构建起自下而上、凸显教师主体地位的新型管理模式。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个人理论、个人话语权,培养教师的自主创新精神,将传统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
因此,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将不但会提升教学的活力,而且会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因为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决策有指导作用,对教育实践有规范和促进作用。”据中学教学的实际,所谓校本教学研究,就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主攻基地,以授课教师为教学研究主体,敏锐发现和积极解决学校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教学问题,从而实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目的。为此,急需厘清中学教师校本教学科研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破解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校本教学科研面临的挑战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推动、社会规划办项目带动下,许多中学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展开了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部分学校“一把手”对校本教学研究重视不够,自身教学研究能力不佳,从而在总体上影响了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在我国现行的“压力型体制”下,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首长和总负责人,不仅要有强有力的行政威信,而且要有榜样力量的学术素养和学识。前者可以依靠权力获得,是所谓的“刚性”威信,很容易获取;后者则基于高深的学识和超强的研究能力获得,是所谓的“柔性”威信,是极难获得的。但部分学校的“一把手”一味埋头抓升学率,内心深处对校本教学研究不够重视,即使迫于上级压力,也只是表面应付,在学校的绩效考核、资金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没有给予校本教学足够的支持,从而削弱了教师钻研校本教学研究内在动力。有学者提出了校本教学研究的“五要素”:校长领导是关键,自我反思是根本,专业引领是途径,同伴互助是方式,研教同行是目标。因为校本教学研究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如果没有校长的支持,开展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是不可思议的。
2.部分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的认识错位,在教师群体中难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多数中学教师认为,“教研是教育专家、教研员的事情,教师以教书为主要任务”“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校本教学研究可有可无”。有些教师认为,校本教学研究在教师日常的教学绩效评估中并不占重要权重,费时费力做了校本教学研究,但在报酬、职称、评优方面并不能得到对称体现,于是宁肯去钻研具体的教学工作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应试训练,也不愿花费精力和实践去从事校本教学研究。也有教师只对课程进行机械式讲解,不愿对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长此下去,难以在教师群体形成较为浓厚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兴趣。
3.校本教学研究缺乏“问题意识”,存在华而不实和形式主义问题。校本教学研究不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也非头脑的凭空想象。毛泽东曾经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过精辟论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有些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善于反思和总结,对社会中出现的新观点、新现象不及时进行吸收和观察,从而在校本教学研究中要么感觉无“事”可研,要么提出一堆严重脱离实践的所谓“问题”和“现象”,虽然也写出了文章,但也是无病呻吟,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正如有的教师总结:“当下的校本教学研究很少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普遍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的现象,至于要解决哪些关键性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大多说不清楚。或贴上一个时髦的主题标签,东一榔头西一棒,敲到哪儿就哪儿”。
4.申请课题不积极或纯粹没有课题,没有形成项目带动效应。教师从事校本教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单纯为写文章或拿课题,而是通过申请、支持和完成科研项目,解决校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形成强大的支撑作用,形成项目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互动局面。但一些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兴趣不大或申请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概括起来有:一是认为课题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与教师关系不大;二是对课题研究中的选题、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成果表述都不甚了解;三是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有畏难情绪,认为耗费时间长,没有时间和毅力完成。
三、提升教师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策略
1.发挥校长在校本教学研究中的统帅和灵魂作用。首先,校长要通过进修、专研和自学等方式,提升自身学术修养和学术能力,积极参与校本教学研究,迅速成长为校本教学研究的一面旗帜,从而起到表率作用。其次,要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形成校长引领教师的制度,要引导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参与校本教学研究的起草和修订制度,参与校本教学研究的落实制度。要积极修订学校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校本教学研究的权重,提高教师从事校本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项目的申请,特别是增加有影响的课题申报。从而正确处理校本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校本教学研究理念,营造良好的校本教学研究氛围。教师要转变理念,要充分认识校本教学研究是全面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方法。当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教育规律,自觉按教育规律办事,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因为校本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教学实践问题而非高深的教学理论。教师要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培养反思意识和自觉思考的习惯,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建立“问题驱动式”的校本教学研究模式。校本教学研究要强调以问题研究为核心,校本教学研究贵在崇“真”:校本教学研究应聚焦“真问题”;校本教学研究应立足“真实践”;校本教学研究应崇尚“真研究”。按照“选点(选取问题研究点)——寻线(寻找研究行进线)——入面(进入研究实践面)——拓路(拓宽展示交流路)——搭架(搭建引领提升架)”的五环节模式开展校内教研活动,可以取得一定的实效。用一个校本教学研究者的体会来说,就是要让校本教学研究真正“校本”起来,就要关注在研究中生成的“真问题”,关注问题背后的价值内涵。
4.以学校教学为中心,建立“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局面。以学校教学为中心,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组建专门机构,抽出专门管理人员,抓好教科研课题的管理。在学校缺乏科研课题的情况下,抓好科研GDP,即不断提高科研立项的数量。在科研数量已达一定数量的情况下,要抓好校本科研项目的质量建设。要特别重视课题的立项、实施、结题、推广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要组织学校中的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对教师的科研进行指导,在选题上强调小、精、实,做好微观研究,弱化高深的理论研究,将研究与教师各自的教学实践密切结合。最终让教师做到在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中来发掘课题,在提高工作的质量上发掘课题,在教育发展、改革与实践的碰撞中发掘课题。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白云区
三元里中学)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中学教师单纯视为“教书匠”,特别注重对教师教学技巧的培养。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工程,其主要的评价标准也是围绕教学技巧和教学方式展开。但在当前提出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自身都要实现角色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研究机制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推动,在学校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机制在启动统一的大规模教学变革和解决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学问题卓有成效,但对解决各个学校的“点”的教学问题上则未必有效。对于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师教育中,“培训的内容大多是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关联不大”。据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从“动作规定者”转变为“动作监督者”,构建起自下而上、凸显教师主体地位的新型管理模式。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个人理论、个人话语权,培养教师的自主创新精神,将传统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
因此,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将不但会提升教学的活力,而且会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因为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的教育理论对教育决策有指导作用,对教育实践有规范和促进作用。”据中学教学的实际,所谓校本教学研究,就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主攻基地,以授课教师为教学研究主体,敏锐发现和积极解决学校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教学问题,从而实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目的。为此,急需厘清中学教师校本教学科研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破解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校本教学科研面临的挑战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推动、社会规划办项目带动下,许多中学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已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展开了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部分学校“一把手”对校本教学研究重视不够,自身教学研究能力不佳,从而在总体上影响了教师校本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在我国现行的“压力型体制”下,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首长和总负责人,不仅要有强有力的行政威信,而且要有榜样力量的学术素养和学识。前者可以依靠权力获得,是所谓的“刚性”威信,很容易获取;后者则基于高深的学识和超强的研究能力获得,是所谓的“柔性”威信,是极难获得的。但部分学校的“一把手”一味埋头抓升学率,内心深处对校本教学研究不够重视,即使迫于上级压力,也只是表面应付,在学校的绩效考核、资金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没有给予校本教学足够的支持,从而削弱了教师钻研校本教学研究内在动力。有学者提出了校本教学研究的“五要素”:校长领导是关键,自我反思是根本,专业引领是途径,同伴互助是方式,研教同行是目标。因为校本教学研究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如果没有校长的支持,开展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是不可思议的。
2.部分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的认识错位,在教师群体中难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多数中学教师认为,“教研是教育专家、教研员的事情,教师以教书为主要任务”“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校本教学研究可有可无”。有些教师认为,校本教学研究在教师日常的教学绩效评估中并不占重要权重,费时费力做了校本教学研究,但在报酬、职称、评优方面并不能得到对称体现,于是宁肯去钻研具体的教学工作和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应试训练,也不愿花费精力和实践去从事校本教学研究。也有教师只对课程进行机械式讲解,不愿对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长此下去,难以在教师群体形成较为浓厚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兴趣。
3.校本教学研究缺乏“问题意识”,存在华而不实和形式主义问题。校本教学研究不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也非头脑的凭空想象。毛泽东曾经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过精辟论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有些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善于反思和总结,对社会中出现的新观点、新现象不及时进行吸收和观察,从而在校本教学研究中要么感觉无“事”可研,要么提出一堆严重脱离实践的所谓“问题”和“现象”,虽然也写出了文章,但也是无病呻吟,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正如有的教师总结:“当下的校本教学研究很少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普遍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的现象,至于要解决哪些关键性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大多说不清楚。或贴上一个时髦的主题标签,东一榔头西一棒,敲到哪儿就哪儿”。
4.申请课题不积极或纯粹没有课题,没有形成项目带动效应。教师从事校本教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单纯为写文章或拿课题,而是通过申请、支持和完成科研项目,解决校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形成强大的支撑作用,形成项目带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互动局面。但一些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兴趣不大或申请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概括起来有:一是认为课题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与教师关系不大;二是对课题研究中的选题、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成果表述都不甚了解;三是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有畏难情绪,认为耗费时间长,没有时间和毅力完成。
三、提升教师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策略
1.发挥校长在校本教学研究中的统帅和灵魂作用。首先,校长要通过进修、专研和自学等方式,提升自身学术修养和学术能力,积极参与校本教学研究,迅速成长为校本教学研究的一面旗帜,从而起到表率作用。其次,要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形成校长引领教师的制度,要引导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参与校本教学研究的起草和修订制度,参与校本教学研究的落实制度。要积极修订学校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校本教学研究的权重,提高教师从事校本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项目的申请,特别是增加有影响的课题申报。从而正确处理校本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校本教学研究理念,营造良好的校本教学研究氛围。教师要转变理念,要充分认识校本教学研究是全面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方法。当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教育规律,自觉按教育规律办事,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因为校本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教学实践问题而非高深的教学理论。教师要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培养反思意识和自觉思考的习惯,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科学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建立“问题驱动式”的校本教学研究模式。校本教学研究要强调以问题研究为核心,校本教学研究贵在崇“真”:校本教学研究应聚焦“真问题”;校本教学研究应立足“真实践”;校本教学研究应崇尚“真研究”。按照“选点(选取问题研究点)——寻线(寻找研究行进线)——入面(进入研究实践面)——拓路(拓宽展示交流路)——搭架(搭建引领提升架)”的五环节模式开展校内教研活动,可以取得一定的实效。用一个校本教学研究者的体会来说,就是要让校本教学研究真正“校本”起来,就要关注在研究中生成的“真问题”,关注问题背后的价值内涵。
4.以学校教学为中心,建立“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局面。以学校教学为中心,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组建专门机构,抽出专门管理人员,抓好教科研课题的管理。在学校缺乏科研课题的情况下,抓好科研GDP,即不断提高科研立项的数量。在科研数量已达一定数量的情况下,要抓好校本科研项目的质量建设。要特别重视课题的立项、实施、结题、推广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要组织学校中的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对教师的科研进行指导,在选题上强调小、精、实,做好微观研究,弱化高深的理论研究,将研究与教师各自的教学实践密切结合。最终让教师做到在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中来发掘课题,在提高工作的质量上发掘课题,在教育发展、改革与实践的碰撞中发掘课题。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白云区
三元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