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两岸光伏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
2009年3月24~27日,能源研究所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两岸太阳光电(光伏)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张国宝同志率团参加了会议,两岸参会代表共计约600人。大陆可再生能源产业工作委员会与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签订了两岸光伏合作意向书,内容是:加强两岸光伏产业界技术交流,推动两岸光伏产业融合和产业链优化,建立两岸协调的光伏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合作进行太阳能光伏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和培训,建立两岸光伏产业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机制,推动两岸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张国宝应约会见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大会名誉主席兼“经济部次长”邓振中、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仲熙、以及台塑公司等台湾企业界代表。
在会后上报国务院的关于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我们提出五条合作建议:一是重视两岸能源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促进两岸在经济领域的大融合。二是切实落实好会议的后续行动,推进两岸光伏产业界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借鉴台湾经验建立太阳能光伏技术中心,合作培养太阳能发电人才。三是共同建立两岸协调的光伏产业体系,组织两岸合作开展光伏产品标准研究,加强两岸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四是加快启动光伏发电的内需市场。五是加强两岸新能源技术的合作,设立两岸新能源合作交流协调小组,定期开展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
二、两岸风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
2009年8月17~18日,能源研究所会同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简称“风能专委会”)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两岸风力发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双方在风电整机开发、生产及销售,零部件开发与生产,风况研究,示范风电场开发,标准制定和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签署了《两岸风力发电产业意向书》。
当时,台湾“8·8水灾”救灾正在进行中,大陆参会代表自愿发起救灾捐款。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代表大陆风电产业相关各方,向台湾受灾民众表示了深切的慰问,宣布代表团企业及个人联合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会后按渠道将救灾捐款送达台湾接受救灾款物的机构。
在会后上报国务院的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开展经常性的两岸能源领域交流活动,把产业信息交流、技术研讨、商业展览等方面的活动常态化,为两岸产业界提供更及时的信息。二是做好两岸风电产业融合的协调工作,台湾风电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可到大陆设厂,同时,大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希望将产品销往台湾,在陆资入台具备条件时在台设立生产企业。另外,还可以探讨联合开发海上风电项目。三是建立适应两岸风电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由两岸技术单位和标准管理部门组成协调小组,在风电机组的并网标准、机械性能标准、电气标准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协调,在风电设备和零部件的检测认证方面达成一致。
三、两岸光伏产业情况及合作
1、大陆光伏产业情况
2009年,大陆光伏电池年产量约400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的约40%,其中无锡尚德、保定英利、河北晶龙为全球前10大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大陆许多企业晶体硅电池的效率已经可以达到1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陆多晶硅生产取得突破,年产量达到约2万吨,满足约50%市场需求。多晶硅的价格每千克50~60美元。
到2009年底,大陆累计光伏电池应用容量为30万千瓦,当年增加了约15万千瓦。启动了以支持建筑光伏应用为主的“金太阳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支持光伏应用,建筑一体化结合项目每瓦补贴1 7元。对较大型的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50%给予补贴,总计支持了约40万千瓦的项目。同时,启动了荒漠土地光伏电站项目,在敦煌招标的1万千瓦项目,电价为每千瓦时1.09元,目前正在进行总计28万千瓦的项目招标。
今后几年,大陆将逐步扩大光伏应用的内需市场。初步设想,到2015年,光伏发电达到500万千瓦,电价水平达到每千瓦时1元以内;到2020年,光伏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电价水平达到与燃煤发电同等水平,预计每千瓦时0.6~0.8元。光伏发电达到与煤电价格同等水平后,将会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2、两岸光伏产业特点及合作
台湾地区半导体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和专业人才,光伏电池制造与半导体产业技术关联度强,使台湾在光伏制造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大陆光伏产业经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池产量最多的区域,并且在多晶硅材料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多晶硅材料的技术封锁,在非晶硅薄膜电池制造方面具有玻璃制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总体来看,大陆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多,生产规模较大,具有较强的低成本优势,而台湾光伏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技术优势。
去年两岸交流以来,两岸相关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2009年9月,在山东潍坊召开了“两岸产业搭桥一一太阳光电(光伏)产业圆桌会议",台湾众多光伏企业参加了会议,联相光电公司在潍坊投资设立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大陆光伏企业开始进入台湾投资设厂,如无锡尚德在台湾设立了光伏电池制造企业。随着大陆多晶硅、铸锭和电池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向台湾企业供货,推动台湾光伏电池成本降低,如徐州中能公司的多晶硅已开始向台湾销售。
四、两岸风电产业情况及合作
1、大陆风电产业情况
到2009年底,大陆风电总装机达到了22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255亿千瓦时,当年新增装机约1000万千瓦。最近,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投产,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目前,我们正在江苏沿海进行4个项目共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初步规划,建设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括吉林、蒙东、蒙西、河北、甘肃、新疆、山东和江苏。到2015年,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到2020年,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年替代1亿吨标准煤。
大陆风电机组和零部件制造能力快速发展。华锐、金风、东汽轮、国电联合动力等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内资企业在大陆的市场份额占到了约75%,3兆瓦机组已经在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使用,上海电气公司生产的3.6兆瓦的机组已经开始试运行。
同时,零部件配套体系正在完善,齿轮箱、电机、叶片等大部件已经实现本地制造,轴承、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也有了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两岸风电产业特点及合作
大陆正步入风电规模化开发阶段,具有较强的整机制造能力,同时巨大的市场潜力正逐步显露出来,但是目前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电网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台湾具有较强的零部件设计和开发能力、较为成熟的国际营销渠道和经验,以及海上示范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在技术、商务及人才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两岸在风电技术合作、产业互补、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各自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今后两岸可以发挥各自长处,进行优势互补,展开长期合作,共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两岸风电产业合作有以下进展:
(1)红叶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在大陆设立多家工厂生产风电叶片。2008年在江苏太仓建立第一家工厂,2009年在上海南汇建立第二家工厂,2010年4月份刚刚在辽宁营口建立了第三家工厂。目前,该公司正在酒泉市准备建设3兆瓦风电叶片工厂。红叶风电为大陆多家主要的风电整机企业供应风电叶片,产品质量受到大陆风电整机企业的肯定。红叶风电研制的3MW海上风电叶片将于2010年年底投产。
(2)上纬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在上海松江设立上纬(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12月,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上纬(天津)风电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包括环氧树脂、乙烯基脂树脂及不饱和聚脂树脂等产品。目前上纬天津公司生产的树脂材料在大陆广泛应用,年销售额在6~8亿元人民币。
(3)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某企业签订协议,将联合在台湾澎湖开发海上风电项目。此外,金风科技还希望利用台资企业在国际上的客户网络,发挥互补优势,联合拓展海外业务。
(4)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正在研制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目前与台湾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利用湘电开发的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共同开发台湾海上风电场。
(5)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与台湾东元电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利用东元电机在发电机领域的研发优势,合作开发风电用发电机,为上海电气拓展海外业务提供支持。
五、两岸行业组织等交流情况
2009年加强两岸新能源产业交流以来,两岸的新能源行业加强了交流合作。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与台湾的光电产业协会联合出版了《中国两岸光伏产业发展报告》,并在上海举行了两岸光伏前景研讨会,正式发布了该报告。
2009年10月台湾风电产业界组团参加了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2010年5月,民建中央与台湾世新大学在北京举办了两岸新能源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办的第六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新能源产业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这次两岸可再生能源会议前夕,可再生能源专委会、风能协会与台湾的行业组织探讨了加强合作的方式。在会议期间,两岸行业组织将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包括合作共建两岸新能源信息交流平台、两岸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战略合作框架、海峡两岸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比较研究、推动两岸建立风电设备制造合资企业等。
2009年3月24~27日,能源研究所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两岸太阳光电(光伏)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张国宝同志率团参加了会议,两岸参会代表共计约600人。大陆可再生能源产业工作委员会与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签订了两岸光伏合作意向书,内容是:加强两岸光伏产业界技术交流,推动两岸光伏产业融合和产业链优化,建立两岸协调的光伏产品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合作进行太阳能光伏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和培训,建立两岸光伏产业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机制,推动两岸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张国宝应约会见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大会名誉主席兼“经济部次长”邓振中、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仲熙、以及台塑公司等台湾企业界代表。
在会后上报国务院的关于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我们提出五条合作建议:一是重视两岸能源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促进两岸在经济领域的大融合。二是切实落实好会议的后续行动,推进两岸光伏产业界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借鉴台湾经验建立太阳能光伏技术中心,合作培养太阳能发电人才。三是共同建立两岸协调的光伏产业体系,组织两岸合作开展光伏产品标准研究,加强两岸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四是加快启动光伏发电的内需市场。五是加强两岸新能源技术的合作,设立两岸新能源合作交流协调小组,定期开展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
二、两岸风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
2009年8月17~18日,能源研究所会同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简称“风能专委会”)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北联合举办了“两岸风力发电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双方在风电整机开发、生产及销售,零部件开发与生产,风况研究,示范风电场开发,标准制定和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签署了《两岸风力发电产业意向书》。
当时,台湾“8·8水灾”救灾正在进行中,大陆参会代表自愿发起救灾捐款。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代表大陆风电产业相关各方,向台湾受灾民众表示了深切的慰问,宣布代表团企业及个人联合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会后按渠道将救灾捐款送达台湾接受救灾款物的机构。
在会后上报国务院的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开展经常性的两岸能源领域交流活动,把产业信息交流、技术研讨、商业展览等方面的活动常态化,为两岸产业界提供更及时的信息。二是做好两岸风电产业融合的协调工作,台湾风电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生产可到大陆设厂,同时,大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希望将产品销往台湾,在陆资入台具备条件时在台设立生产企业。另外,还可以探讨联合开发海上风电项目。三是建立适应两岸风电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由两岸技术单位和标准管理部门组成协调小组,在风电机组的并网标准、机械性能标准、电气标准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协调,在风电设备和零部件的检测认证方面达成一致。
三、两岸光伏产业情况及合作
1、大陆光伏产业情况
2009年,大陆光伏电池年产量约400万千瓦,占全球总产量的约40%,其中无锡尚德、保定英利、河北晶龙为全球前10大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大陆许多企业晶体硅电池的效率已经可以达到1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陆多晶硅生产取得突破,年产量达到约2万吨,满足约50%市场需求。多晶硅的价格每千克50~60美元。
到2009年底,大陆累计光伏电池应用容量为30万千瓦,当年增加了约15万千瓦。启动了以支持建筑光伏应用为主的“金太阳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支持光伏应用,建筑一体化结合项目每瓦补贴1 7元。对较大型的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50%给予补贴,总计支持了约40万千瓦的项目。同时,启动了荒漠土地光伏电站项目,在敦煌招标的1万千瓦项目,电价为每千瓦时1.09元,目前正在进行总计28万千瓦的项目招标。
今后几年,大陆将逐步扩大光伏应用的内需市场。初步设想,到2015年,光伏发电达到500万千瓦,电价水平达到每千瓦时1元以内;到2020年,光伏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电价水平达到与燃煤发电同等水平,预计每千瓦时0.6~0.8元。光伏发电达到与煤电价格同等水平后,将会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2、两岸光伏产业特点及合作
台湾地区半导体制造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和专业人才,光伏电池制造与半导体产业技术关联度强,使台湾在光伏制造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大陆光伏产业经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池产量最多的区域,并且在多晶硅材料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多晶硅材料的技术封锁,在非晶硅薄膜电池制造方面具有玻璃制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总体来看,大陆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多,生产规模较大,具有较强的低成本优势,而台湾光伏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技术优势。
去年两岸交流以来,两岸相关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2009年9月,在山东潍坊召开了“两岸产业搭桥一一太阳光电(光伏)产业圆桌会议",台湾众多光伏企业参加了会议,联相光电公司在潍坊投资设立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大陆光伏企业开始进入台湾投资设厂,如无锡尚德在台湾设立了光伏电池制造企业。随着大陆多晶硅、铸锭和电池片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向台湾企业供货,推动台湾光伏电池成本降低,如徐州中能公司的多晶硅已开始向台湾销售。
四、两岸风电产业情况及合作
1、大陆风电产业情况
到2009年底,大陆风电总装机达到了22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255亿千瓦时,当年新增装机约1000万千瓦。最近,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投产,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目前,我们正在江苏沿海进行4个项目共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项目招标。初步规划,建设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括吉林、蒙东、蒙西、河北、甘肃、新疆、山东和江苏。到2015年,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到2020年,估计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年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年替代1亿吨标准煤。
大陆风电机组和零部件制造能力快速发展。华锐、金风、东汽轮、国电联合动力等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内资企业在大陆的市场份额占到了约75%,3兆瓦机组已经在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使用,上海电气公司生产的3.6兆瓦的机组已经开始试运行。
同时,零部件配套体系正在完善,齿轮箱、电机、叶片等大部件已经实现本地制造,轴承、逆变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也有了突破,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两岸风电产业特点及合作
大陆正步入风电规模化开发阶段,具有较强的整机制造能力,同时巨大的市场潜力正逐步显露出来,但是目前风电机组设计和制造的核心技术,电网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台湾具有较强的零部件设计和开发能力、较为成熟的国际营销渠道和经验,以及海上示范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在技术、商务及人才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两岸在风电技术合作、产业互补、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各自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今后两岸可以发挥各自长处,进行优势互补,展开长期合作,共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两岸风电产业合作有以下进展:
(1)红叶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在大陆设立多家工厂生产风电叶片。2008年在江苏太仓建立第一家工厂,2009年在上海南汇建立第二家工厂,2010年4月份刚刚在辽宁营口建立了第三家工厂。目前,该公司正在酒泉市准备建设3兆瓦风电叶片工厂。红叶风电为大陆多家主要的风电整机企业供应风电叶片,产品质量受到大陆风电整机企业的肯定。红叶风电研制的3MW海上风电叶片将于2010年年底投产。
(2)上纬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在上海松江设立上纬(上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12月,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上纬(天津)风电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包括环氧树脂、乙烯基脂树脂及不饱和聚脂树脂等产品。目前上纬天津公司生产的树脂材料在大陆广泛应用,年销售额在6~8亿元人民币。
(3)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湾某企业签订协议,将联合在台湾澎湖开发海上风电项目。此外,金风科技还希望利用台资企业在国际上的客户网络,发挥互补优势,联合拓展海外业务。
(4)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正在研制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目前与台湾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利用湘电开发的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共同开发台湾海上风电场。
(5)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与台湾东元电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利用东元电机在发电机领域的研发优势,合作开发风电用发电机,为上海电气拓展海外业务提供支持。
五、两岸行业组织等交流情况
2009年加强两岸新能源产业交流以来,两岸的新能源行业加强了交流合作。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与台湾的光电产业协会联合出版了《中国两岸光伏产业发展报告》,并在上海举行了两岸光伏前景研讨会,正式发布了该报告。
2009年10月台湾风电产业界组团参加了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2010年5月,民建中央与台湾世新大学在北京举办了两岸新能源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办的第六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新能源产业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这次两岸可再生能源会议前夕,可再生能源专委会、风能协会与台湾的行业组织探讨了加强合作的方式。在会议期间,两岸行业组织将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包括合作共建两岸新能源信息交流平台、两岸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战略合作框架、海峡两岸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比较研究、推动两岸建立风电设备制造合资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