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还有朋友吗?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圈诞生之初,很多久未联络的朋友重新相聚,很多生活点滴得以亲密分享,但渐渐的朋友圈却变了味。商业利益、工作关系、人情世故开始侵入这片私人领地,点赞或不点赞、疲于应付各种拉票卖货,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让人变得身心俱疲。晒照、晒生活、晒心情、晒美景、晒工作、晒……可以说没有你看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不是有我的地盘我做主吗?“朋友圈”作为个人的私人领地,想怎么晒都无可厚非,但是因“晒”而带来负担的也实在是让人心灵很受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情商智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往往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对自己来说可能很有意义,比如各种真假难辨的生活常识,五花八门的新闻资讯,没来由的喜怒哀乐,恶俗的心灵鸡汤,以及搞笑段子,广告推广,小视频等等,而对他人来说,可能会毫无营养甚至厌恶,久而久之,现实中的朋友会因为朋友圈内容产生隔阂,逐渐生疏,直至被屏蔽拉黑。
  其实,“朋友圈”看起来是一个私人领地,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公共平台,你的朋友圈有朋友,你朋友还会有朋友,你的不当言论就会通过这些朋友的朋友传播出去,让你这个小领地变成了“小社会”,带来的舆论效应不可谓不小。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络也来源于生活,网络只是现实的映射。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不当言行“晒”出来后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只是在发生以后才追悔莫及显然为时已晚了,那么又该如何提前预防,走出“朋友圈”的误伤呢?
  当然最彻底的,便是关闭朋友圈功能,退出朋友圈。事实上,过度依赖社交网络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甚至有心理学家将其归入精神成瘾范畴。老刷朋友圈,是病,得治,不只是个玩笑。正如现在有人倡导“放下手机”,变了味的朋友圈也不如不用。天南海北、亲戚同事、前男友前女友都挤在一个圈里,看着好像很热闹,其实都是虚幻的自我满足。甚至有些在朋友圈上你来我往看起来很熟络的朋友,到了现实中卻根本无话可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文明对待“朋友圈”是一种道德素养,更是一种法律修养,这就需要使用朋友圈的人,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要有规矩意识,遵守“朋友圈”文明交流、沟通、各种“晒”的规则,更要守住“法律底线”,不要随意践踏,更要以反面案例扩大宣传,破解“朋友圈”言行不当之苦,方能让“朋友圈”成为健康的分享平台。
  选自“中国江西网”
其他文献
大家争论问题,有一位,坏毛病,总要从对手群中挑出个厚道的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这世上有些话,似乎谁先抢到嘴里谁就占了优势,比如“您这是诡辩”,“您这人虚伪”,“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呀”———不说理,先定性,置人于越反驳越要得其印证的地位,此谓“强人”。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标准没有?一百本还是一万本?厚道的人不善反诘,强人于是屡战屡“胜”。其实呢,谁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还
一道景致,滋长福祉。一种技艺,桑梓民生。宏阔大地和劳动智慧,衍生了代代相传的技艺,由这些行走在乡村的平凡人在民间千百年传承、流传。他们的智慧,飞舞于指尖的灵巧,凝聚的精气神,超越机械的工厂制造,给人们带来的是难以言说的农耕的满足和安宁。让礼村的器具多为木制、铁制,或木铁合制。村庄匠人中,最忙碌者当属木匠。千株万木,木匠取之求变,师承鲁班,天工开物,运斤方圆。转墨斗而生以奇线,舞锛刨而飞于妙观。普通
我认识吴冠中先生是因为我和他夫人朱碧琴曾是同事。1976年春,我调入中国文学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资料室工作。而朱碧琴是这个资料室的老人,她教我们图书怎么分类,什么是善本书、孤本书……她矮矮胖胖的个儿,圆圆的脸,慈祥可亲,平时话语不多,十分敬业。我们都亲切地叫她“朱老太”。她知道我爱油画,就让我整理油画方面的图书,那几年我成天抚摸着各种油画画册和理论书籍,还有那几柜子的旧期刊。……不仅开眼界长知识,
记得火烧得旺烈的时候,无论向火里添加什么,都很容易燃烧起来,这就让我想起写作状态好的时候,一切见闻都可以成为好的素材一样。写作确实是需要好的写作状态的。静心养育,求之不得。回头看我写的第一篇小说直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究竟有没有进步呢?进步有多大呢?我觉得从起步到如今,好像走了没几步路,回头很容易就看到原点。但有一点是值得说的,就是多年过去,我对小说的看法有了变化,原本只是图个写作的热闹和欢喜,
我最初接触红白机(任天堂游戏机)的时候,并不知道它叫红白机,只知道它叫《魂斗罗》。1987年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河北的考生,考上大学以后到家在北京的同学家里去玩。他们家已经比较早地步入小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家已经有彩色电视机了。那时候只能靠出国的人带回来的彩电指标购买彩色电视机,或者是把这个指标倒卖给别人,才能买到一台彩电。他们家当时有了彩电,就把淘汰下来的黑白电视接上了游戏机。这位同学把
先讲一个听来的故事:有一个荒远和偏僻的小村子,每天有一列火车从村庄外经过。火车从来不停,最近的一个车站也在一百多里之外。这个村庄里人人都见过火车,人人都没坐过火车,但他们知道,这每天一次呼啸着摇撼整个村庄的火车去往一个神奇的世界,那个世界像仙境一样遥远和缥缈,那里什么都有。只要你坐上这样的火车,你就能到达那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村庄的人都被遥远的想象弄得躁动不安,每次火车将至,他们就站在村边的泥土
我是八七级的毕业生,1990年参加全国高考的前一天,学校照例放了一天假。学校里要布置考场呢,是不允许学生逗留的。况且毕业生离校要把三年来的书本、资料带回家,我们这些农村来的住校生更麻烦,被褥、衣物、暖壶、脸盆之类的,虽然还要用两天,但能带走的还是尽量带走些,省得考试完彻底离校时带不了。各自推了自己的自行车,捆上些被褥、菜瓶子什么的,我和同乡的两个同学就在放假头天的下午回了家。第二天,扛着铁锄跟着爹
我的一个朋友急急匆匆地给我打电话说“不想过了”,嘈杂的环境一听就是在公共场所,她说正带着孩子回娘家,我脑子里马上出现了一手牵孩子一手拎包袱的女性形象。她呼哧带喘告诉我,老公辞职俩月了,也不急着找工作,天天在家玩游戏。“你说,他要是平时上班忙,周末在家偶尔打打游戏我也能理解,可现在不给我这儿交钱,还整天玩。我擦地,他就跟没看见一样。我就緊着在他脚底下擦。要一般男的,有点儿自觉性,就起来擦了,可他眼睛
我总是在春天里想起一些发生在冬天的事情。我想念在冬天里养过的一条狗,那条狗,我养了多年。它是我生命里一个特殊的朋友。我很宠爱它,它对我也很忠诚。然而,就在那个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它的生命也结束了。它在生命结束之前,狠狠地咬了我一口,拼尽全力,卯足了劲儿。仿佛它活了一生,就是为了等待咬我这一口的机会。它的愿望实现了,它没有留下遗憾。因此它走得很安详。现在,我的腿肚上还残留着它利齿刻下的疤痕,隐隐作痛
其实不管日常生活还是外出旅行,最怕的三个字是:没意思。安排了大半年的行程,终于等来这一天,赶到目的地一看,说出三个字:没意思。没有比这更伤感的话语了。跟人谈了几年的恋爱,终于盼来了婚礼,婚后几个月发现不过也是平常的日子,于是在某一个晚上睡前说出三个字:没意思。没有比这更失望的话语了。那么到底什么才有意思?超出自己期待的部分,才叫有意思。如果把自己的期待画一个圆,再把现实画一个圆,如果两者完全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