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是人,不是神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挖掘出的典型
  
  1960年8月下旬,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报道干事的张峻,来到抚顺的一个工程兵连队。他的目的是寻找一位叫做雷锋的普通士兵。此前,张峻拿到从下面连队里转来的两封感谢信。信中都提到一个叫做雷锋的战士捐款的事迹。
  到了连队,张峻见到了刚刚入伍8个月的雷锋,身高一米五四,体重不到100斤。
  看到张峻带着相机,雷锋主动对张峻说:“您先给我照张相呗,张助理员。”张峻一愣,心想:“雷锋只是个上等兵,而自己的军衔是大尉,一个新兵敢提这样的要求啊。”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雷锋爱美、爱照相。”张峻回忆。
  “你想拍什么样的照片?”“拍个雄赳赳气昂昂的。”“那你得回去拿枪。”
  十分钟之后,雷锋背着枪,穿着军装来到张峻面前,胸前还挂上了两枚奖章。“那是鞍山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张峻说。
  几分钟之后,雷锋肩头挎枪,眼神向上四十五度的形象被定格。这是张峻拍摄的第一张雷锋照片,成为日后的经典影像。
  张峻在雷锋连队采访一周,采访后写了一篇报道《节约标兵雷锋》,交给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文中提到雷锋勤俭节约的事迹以及苦大仇深的家庭出身。总编看后对张峻说:“还有这么个典型啊,沈阳军区正要找这么个忆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写得不行。”总编要求张峻将稿子改写成忆苦思甜的类型,并于国庆节前交稿。张峻说,自己写不了,希望两个人一起写。随后,包括新华社驻沈阳军区的两位记者在内,一共4人组成了一个小组,进行稿件写作。因为两封感谢信和雷锋的出身,此时,雷锋已经被安排在自己的连队做忆苦报告。写作小组的几个人再次下到连队听取报告,张峻同时拍摄了忆苦报告的照片。
  最终这篇稿件从勤俭节约扩展为忆苦思甜,并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题发表在1960年11月26日的《前进报》上,从此,宣传雷锋的大幕徐徐拉开。
  那时,中国面临着很多困难:三年饥荒、苏联撤走专家、美国对华经济封锁……急需一个光辉的典型鼓舞士气。而雷锋的出身和表现堪称完美典型的代表。于是,雷锋被安排到各处进行巡讲,忆苦思甜。
  1962年4月,沈阳军区发给张峻两卷彩色胶卷,让其为雷锋再次拍摄专题。当时的彩色胶卷只有国家大报才能拥有,全部从德国进口,一般人无缘接触。在那个连使用黑白胶片都要报批的年代里,雷锋生前一共留下了24张彩色照片和199张黑白照片。
  
  补拍照片
  
  1962年春节前后,正是雷锋声名远播的时候。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同时在军区内进行一次首展。
  为了配合总政的雷锋展览,由张峻以及沈阳军区的四五名成员组成班子为展览做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张峻说,因为雷锋做了好多好事,都过去了,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补。“我们主要的参考一个是雷锋的日记,还有一个就是他做忆苦报告的讲稿。日记有好多是雷锋的读书体会,这个没法补拍,就找能拍的拍。”
  当时,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补拍照片的题材由张峻撰写提纲,再交到小组集体讨论,最终定下20多幅。因为展板需要张峻全权策划,补拍照片的任务由张峻交给自己的徒弟季增具体操作。
  这20多张照片中,有雷锋送大娘回家;深夜打手电学“毛著”;给人民公社捐款;努力练习投弹等最为经典的雷锋形象。但是,正是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
  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著”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图片说明中说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练习投弹的姿势也发生了错误。
  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军区领导的质疑。但是此时已接近1962年正月十五,总政要求尽快完成任务,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无法重拍照片。与此同时,筹办小组成员中的几人和雷锋一起住到沈阳军区招待所,对雷锋进行采访,进行幻灯片的制作。
  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1962年8月15日,雷锋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我对季增说,虽然我当初批评你,但是雷锋去世了,这些补拍的照片也是很珍贵的。”张峻说。
  
  从普通士兵到全民楷模
  
  对于雷锋形象的树立并没有随着雷锋的去世而告终,而是愈演愈烈。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的活动进入高潮。
  张峻为雷锋拍摄的第一幅照片中,雷锋右手的军装外,露着一截白衬衣的袖口。后来在多次发表的图片中,这截袖口被悄然去掉。“那是《解放军画报》给修掉了。我拍的时候没注意。后来我问过,说是露着袖口不符合军容军纪,对雷锋形象不好。”张峻说。
  在张峻的记忆里,其实雷锋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样“完美”。张峻说,大家可能没注意,雷锋留着个刘海头。有时候他的班长问他,怎么还不去剪头发,雷锋就推托说下次去。“我给他拍照片的时候,头发有时候就从帽子下面出来,我提醒他,他就掖回去。”张峻说:“那时候饭不够吃,雷锋也到厨房去拿过饭锅巴。厨房的人就说他,雷锋啊,你现在是个人物知道不,能自觉点不?那时候拿饭锅巴可是个大事啊。”
  只是,这些不“完美”的细节都随着雷锋的去世被掩埋在历史之中。除了对照片不“完美”的细节进行修改,还会刻意增加内容提升雷锋的形象。曾经与张峻在一起办公的《民兵之友》记者周军为雷锋在沈阳军区政治部大院里拍摄过一张照片:雷锋目视远方,胸前端着一把钢枪,背后是一棵茁壮的松树。这棵松树,其实是后添上去的。
  也因为这张照片,在大众中逐渐流传出“雷锋松”的故事。直到现在,铁岭干沟子自然屯仍然认为雷锋就是在自己村里的一棵树前拍摄的照片。
  张峻回忆说,他给雷锋拍照片时,雷锋自己把奖章戴上,战士们说他故意做给别人看。有时候劳动,战友故意整治他,专门让他背重东西。张峻说,雷锋就是个普通战士,很爱美。张峻搜集到的雷锋自己在照相馆拍的照片一共54张。那时,雷锋每月津贴6元,照相对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2009年,一个剧组正在筹拍雷锋的电视剧,由田亮出演雷锋。剧组向张峻请教,张峻在电话里对制片人说,“你们要和以前拍的电影都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就是把雷锋从神坛上拉下来。雷锋是人,不是神。”
  刘伟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静眉
其他文献
学者的坐标    每次翻书,看到写书的人自我介绍的部分,心里就忍不住纳闷—— 这些家伙,除了从一个大学毕了业、再从一个研究所毕了业、再进了另一个大学去教书之外,他们这辈子就什么好玩的事都没发生过吗?  对很多爱写书的学者来说,事实的真相,恐怕正是如此—— 他们的人生,除了分别用A大学、B大学、C大学来当坐标之外,的确没有更理想的标点符号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会这么心甘情愿、理直气壮、与
期刊
临行前,十几个三轮车夫聚到蔡伟家里为他送行。酒杯相撞,清脆的声响在堆满古书的小屋内盘旋,并漫过屋外十几辆三轮车,向外界传开去。38岁,高中学历的蔡伟成为复旦大学的准博士生,他将一成不变的千年科考制度撕开一道裂口,露出了进步的阳光。  上小学时,蔡伟就对中国古代文字有着特殊的兴趣,他每天都想尽办法弄来书籍揣摩研究,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在校期间,老师遇到生僻字不会解读的时候,都会找他请教。1991年夏
期刊
一个阅读的姿势,让我能够像读书一样去读人,并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相携同归的人。而我自己,也只是愿意成为一本沉默的书,文字写满在我身上,有心的人,就在我面前驻足片刻,甚至一生一世;无缘的人,我们就两不相干。    这些年来,我变换人生场景,变换工作,在热闹的地方寻找安静的角落;在可以靠近中心的时候,选择边缘;在不断地抛弃中,对有些人事甚至观念执著保留。我一直不知道是为什么,似乎看到了自己失去的,但往往又
期刊
1  齐嫣然仅比我大7岁,在公司却已位高权重。关于她火箭似的上升,同事中有许多传言,只是我对她印象却很好。  刚进公司时,一日天下暴雨,齐嫣然拿起我撑晾在走廊里的雨伞,大声说:“借我用一下。”我回头,正遇到她笑意盈盈的脸。来还伞时,她亲热地说:“这把雨伞好漂亮!”  我们之间大约可以用气场相合来形容。例会时,我总能说出与她一拍即合的思路,而往往在周一,我们穿着颜色相似的衣服去上班。在阳光正好的下午
期刊
只为看孙女一眼    我是父亲的独子,四十多岁时才结婚。  婚后不久,父亲被诊断出得了癌症。因为化疗,他一天到晚总是昏昏欲睡。我把妻子怀孕的事告诉了他,他坐起来说:“我可得活到这一天。”  女儿降生后,我立刻驱车到父亲家报告喜讯。他从沉睡中睁开眼,我把他抱孙女的好消息说了。他从床上坐起来,紧紧地握住我的手。  第二天清早,妻子病房里的电话铃响起来,打电话的是我妹妹。妹妹说,她和爸爸要到医院来。我想
期刊
她是一位很好很好的妈妈,好到幼年的我,一刻看不见她,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哪怕去买菜,我也不依不饶地央求她带我一起。她蹲下来,面带迟疑地解释,要我听话地呆在家。我撅起嘴巴,冲她撒娇,她给我梳好的辫子,随着我摇摆的脑袋晃来晃去。  四年级时,她看到我在草纸上画的画,认定我有天赋。她也细心地猜到,我怕她负担不了我额外的补习费用,所以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她先替我报了名。  自此,每个周四、周六,她都骑着车
期刊
孩子问他们的父亲,是否可以去看一部他们朋友都看过的电影。在网上看了对这部电影的评论后,父亲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嗯,爸爸,为什么不可以去呢?这是一部PG-13影片(13岁以下需成人陪同观看),可是我们已经大于13岁了。”  父亲回答道:“因为那部电影包含裸体和暴力,这是不正常和不被接受的行为。”  “但是这部电影有两个小时,那些情节只占整部电影的两分钟时间。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主题是关于
期刊
老鼠看到庄园主拿来一个老鼠夹,感到很担心:庄园主要来杀死它!  它开始去向其他所有动物发出警告:“小心老鼠夹!小心老鼠夹!”  母鸡听到它的叫喊声,告诉它不要叫喊:“我亲爱的老鼠,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是个问题,但是它对我根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请你不要这么大惊小怪了!”  老鼠跑去告诉胖猪。胖猪感到很生气,因为它的午睡被打搅了。  “房子里有一个老鼠夹!”老鼠说。  “我感谢你的关心,我也同情你,”胖猪
期刊
每个人长大了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太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如果一个生活理想与自己不同的人住在遥远的非洲,那我们大致还可以各自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而互不影响,但如果是住在一个家里,那就肯定会有些麻烦了。  街边有一个男孩在哭泣,一位赶车给这条街上的住户送牛奶的大妈看到了,把孩子抱到大车上,说道:“嗨,男子汉,干嘛伤心啊?”  “我和姐姐吵起来了,她不让我,她就是要去玩娃
期刊
小时候,老师和家长总会这样问我们,长大后你们想做一个怎样的人?你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几乎都会这样回答:科学家、作家、教授、企业家、明星、医生……   当我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整天忙碌奔波的时候,如果再有人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时,我们会说:陪父母在家吃一顿饭、陪孩子去一次动物园、陪妻子呆在家里看一回电视,甚至是去河边钓一次鱼、到乡下去种一回菜、去山顶看一回日出……   最近,有一家媒体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