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语文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xiao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述了语文是高中生重要的文化必修课,在其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高考重压之下的学生,往往重分数忽略了自身职业语文能力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加强高中生听、说、读、写、评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培养;听说读写;职业语文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①
  我们的高中生除了要应对高考之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语文能力,这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围着高考转外,还得树立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适合各专业的职业语文能力。
  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决定语文与生活共存,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和语文学习。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进行社会交际,同时在生活、交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本文通过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探究,旨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以实用有效为标准,培养和提高适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语文能力。
  一、让学生愉快地“听”
  为了让学生愉快地“听”,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有“语文课为将来的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要抛弃传统的教师填鸭式的课文内容讲解和学生枯燥乏味地“听”,注重他们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
  听话能力是口头语言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直接影响到他工作能力的要素。为了学生今后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听话能力,可通过严格地训练和让学生参加社会交际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1)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得到实践体验。比如,采取听记比赛、争当“优秀秘书”、听读辨析、听读辨正误等方法,提高听记技能,对所知材料的主旨、正误、类别、美丑等进行比较准确的辨析。(2)通过语言声调高低、快慢的变化、停顿位置的不同,从而辨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从而正确理解话语内容.(3)采用开主题班会做主持总结、听内容庞杂的讲话录音整理表述等方法,在听话过程中逐步掌握边听边归类,并组合成一段有条理的话的本领,提高听话组合能力等等。
  这学年本人从高一开始带新生,更加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组织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材料也可从电视新闻访谈甚至期刊报纸寻找,也可以学生自找,但每周限定一个主题,类似于话题、材料小作文,有一名学生进行演讲,然后请三名学生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演讲学生听新闻、评时事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其他学生“听”和“评”的能力。
  二、让学生自由地“说”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从踏进校门到将来的就业应聘,以及以后工作中的协调、沟通、合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等,都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的权力主要由老师主宰,学生说的主动权很少。
  良好的“说”是学生良好思维水平和口头表达完美结合的表现。教学中,可采用“课本剧表演”“即兴演讲”“自我介绍”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尽量多的说的机会,让他们敢说、会说、能说,这样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具体操作还可以在课堂中体现。如,高一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专题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材料。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主题,回归精神的家园,写片段进行交流、评述,这既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也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评析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抓住各种机会参加演讲比赛,如校级、县级、市级等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演讲比赛等。
  三、让学生广泛地“读”
  “读”是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阅讀能力在各项能力的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阅读能力的强弱,不但制约、影响着学生表达、分析能力的高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师更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②
  文章的阅读能力可分为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在这两个层次之上再加一个鉴赏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外,还要尽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凭借课本的范文进行阅读教学,掌握一套阅读各种作品的方法和步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扩大阅读量。只有增加阅读量,才能见多识广,触类旁通,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文章的规律。这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我校每天有早读和晚自修,早读安排以课本为主,背诵经典诗文,晚自修前则以报纸杂志等课外材料为主。同时,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每学期均会结合教材选文,推荐一些课外优秀读物给学生。同时在班中征集随笔来反映学生的阅读情况。每学期开展“好书推介会”和阅读心得交流。另外,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阅读一些报纸杂志,吸收“新鲜营养”。
  四、让学生流畅地“写”
  “写”是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流畅地“写”的能力,也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为将来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写”不是独立的,学生有了“听”“说”和“读”的基础,原来被动地写可以转变为主动自愿地写,听时思说,说时思读,读时思写,这样写作能力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1.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尤其害怕写作,主要是觉得无话可说。于是,本人面对现实,竭力扭转学生把写作仅仅当成一种作业、一道考试题的观念和认识,引导学生写实事、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借此,让学生明确写作的功用,强调训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本人较为重视的是每周随笔,要求学生每周一篇,笔头要勤奋,主要目的是为了今后不至于用笔生疏。高一开始时,周记的写作要求并不高,内容不限,一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皆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有的高中生甚至连写张请假条都不会,所以,语文教师为了能基本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充分穿插落实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各种实用文体知识,让学生略知一二,如,单据、便条、书信、合同、产品说明书、广告、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记录、简报、新闻、通讯等。
  2.书写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有书法艺术的感受、欣赏能力,并通过感受欣赏书法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满足学生中书法爱好者的学习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的书写能力,促进他们书法水平的提高。”③
  书写能力的培养对于學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将来学生应聘填张表格,连字都写得歪歪扭扭,不是第一关就过不了吗?
  笔者的一个同学在办公司,想招几个员工,面试办法就是让他们填一张履历表,看看哪几个应聘者的书写能力强就录取哪几个,结果没几个人使他满意……对于若干年后或者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高中生来说,书写可能是他们实际要用到的最基本的职业语文能力,如果填一张生平履历表,连名字都写不好,写一张申请报告单,连基本格式都有问题等等,用工单位会如何看待?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写能力仍旧是一件不能忽视的事情。
  我们学校是高中新课改的基地学校,现在开展了硬笔书法选修课,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同时也推进了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升了他们将来应对社会的语文职业能力。
  以上是本人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点肤浅思索,旨在通过日常语文教学的研究,使我们的学生不再成为单纯的考试机器,教师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开展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一方面给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功底,增强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使其具有综合的、历史的、开放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新时代,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注 释:
  ①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1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4:39.
  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1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4:47.
  ③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1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4:39.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2008(4),2008(9).
  [2]职教论坛,2008(7).
  [3]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008(6-10).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7-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新学年“始业式”上,张伯苓校长让新老同学自省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张伯苓校长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无疑于醍醐灌顶,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志。中央企业是孕育爱国奋斗精神的丰厚土壤,有着爱国奋斗精神的优良传统,在回答“爱国三问”的伟大实践中彰显了爱国担当的崇高精神品格。  牢记所来,胸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底在福建省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
期刊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需要重新构建企业的价值理念、文化思维、生产工艺、管理流程、客户及供应商管理、员工思维及工作方式等。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
2015年8月15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落下帷幕,代表中国参加焊接项目比赛的中国十九冶员工曾正超力克对手夺得冠军,为中国赢得首枚金牌,实现了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
期刊
1921年7月底,正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那一天,代表们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份决议,选举
期刊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举行,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的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
期刊
摘 要: 亚运会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扩容的历史。亚运会举办至今,在现有亚洲政治版 图上的发展基本已达极限,但传统的体育格局和缺少激烈对抗的赛场氛围,使亚运会的可持 续发展出现潜在危机。需要在现有亚洲格局之外,按照真正符合体育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进 行新一轮扩容,实现新能量的注入和新刺激因素的生成,形成推动亚运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关键词:亚运会;扩容历史;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