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我们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ite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于这三大人生终极哲理问题,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我”很重要,但“我”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呢?咱们不妨把它“切”开来看看——里面有“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顾名思义,就是本初的,原始的自我。人的本能行为大都受“本我”支配。
  “自我”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自己”。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曾探讨“人性”“伦理”等问题,孔子曰“性相近”,孟子言“性本善”,荀子道“性本恶”,对人性的认识本质上就是自我认识。与之相似,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普罗泰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中外先哲们对自我的认识开启了人们的思想,进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然而滴水汇不成海洋,“自己”终究还是个体,只有无数个体,也就是无数个“我”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如今庞大又复杂的社会。
  “我”是一个个体,而“我们”是由无数个“我”组成的具有相同特点的集体,因而“我们”有时可指志同道合之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不会称自己和小人是“我们”,但并非所有的“我们”内部都是和谐的。志同道合者在某些微小的细节上也会产生分歧,这种时候,“自己”和“我們”孰轻孰重就需要好好考量了。有些人赞成“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有些人支持“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前者或许能成为哲人,但也可能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在我看来,后者,才是真正会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时代做出贡献的人。
  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人生在世,无非八个字:生死,是非,成败,荣辱。说到底就一个字:我。”这表面上似乎在强调“自己”,但实际上,“是非、成败、荣辱”哪个不将“我”与社会、与世界紧密相连?哪怕是“生死”,只要不是孑然一身,形影相吊,那一个人的诞生或逝去,总与他人有些许关联吧?生活在如今信息交流手段发达的社会,想要像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隐士高人一样生活,只怕已经不可能了。既然身在社会,与他人一同构成“我们”这个大家庭,自然免不了责任。“我”与“我们”最大的不同便是身上负担的责任更重了,因而奉献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为了“我们”的和谐,往往需要“我”奉献自己,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曾看过一则材料,说平庸的人只有性命,优秀的人有性命和生命,而卓越的人,有性命、生命和使命。深思过后,才发现这其实就是“我”的进化过程。平庸的人不认识自我,性命对于他们而言只是赖以生存的工具;优秀的人能认识到“本我”,有意识、有目的地活着;而卓越的人则更进一步,突破自我而成就弗洛伊德所谓的“超我”。如此从“我”到“自己”再到“我们”,人的认识逐渐加深提高,宛如登山者一步一步攀上人生的顶峰。
  生而为人,何其不易。人从未停止对自我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对社会的融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更多人走上从“自我”通向“超我”的路途,达成生命的大圆满。
  心芸心语
  “本我”“自我”“超我”乃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映射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如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因个人意志、命运等的差别,每个人的生命就有了高下之别。曼妙而神秘的未知旅程,是每个人逃不开避不了的归来路。作者小小的年纪就开始思考这博大的哲学命题,可见其思想的深邃。在论述这个命题时,作者列举了很多名人事迹,亦可见其旁征博引的功底。
其他文献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的日益耗尽,急切的需要人类寻求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未来能源最合适的替代品。但目前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很低,还需要进
比热是凝聚态物质最重要的宏观参量之一。在很低的温度下,由于晶格振动变得很弱,电子和低能激发贡献越来越突出,这对我们通过低温比热研究很多现象的微观机制十分有利。系统、子
21世纪无疑将是超导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纳米产业、海水淡化产业、IT产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巨大工业变革时代.因为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是独立的,事实表明,产业间的结
光镊在它问世之初是被看作微小的宏观粒子(微米量级)的操控手段.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它超越了这一界限,在生物大分子的操控、静态力学性质和在生命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的研究方
该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274047)资助.动物鸣声是动物的一种很重要的生物行为,动物的声信号包含着很重要的、丰富的生物含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动
研究宇宙线周期变化能够得到宇宙线产生和传播区域的重要信息,是宇宙线长期研究的重要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是对宇宙线物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作详述,包括:宇宙线的发现及发展
过去20年间,实验和理论上对金属单原子链的制备及电输运性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利用MCBJ技术能得到金的一维单原子链,并测得其电导为1G0,也可得到Pt、Ir单原子链,而其他的金属在
量子信息由于其不同于经典信息的许多特征而成为一种新的物理资源.整个量子信息科学都是以量子纠缠为基础,量子纠缠的思想是1935年Einstein等人首先从二粒子相对坐标与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