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汉争霸不仅是史学上的典型案例,其中的管理学思想也应成为当代企业家的教科书。不论是领导者素质、决策和战略思想,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而作为世事风云变幻,英雄群起辈出的秦末汉初更是这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之一。楚汉争霸的那段往事不但为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同样也为管理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史学案例。时事造英雄,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良好的机遇以外,项羽和刘邦的个人管理才能才是决定楚、汉利益集团成败的关键。
领导者才能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有部下或追随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它们就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影响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就这三点说来,刘项二人都是标准的领导者,且具有优秀的领导者才能。
刘邦和项羽都是胸怀大志,而且极有胆识的人。秦始皇游会稽,项梁带年少的项羽观看,项羽说:“我可以取而代之!”刘邦看到秦始皇出游的反应也和项羽不相伯仲,他叹息道:“大丈夫应当如此!”但是,由于出身环境、人生阅历及个人性格的不同,两人在管理上各有自身的特色。
刘邦出身市井,他的无赖背景虽然不能提高他本身的的社会地位,但却为其日后的诸多创新之举奠定了基础。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曾说过:“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相当适度的,我们只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当秦末民变,战火纷飞之时,萧何、曹参这些当时的名流智士没有勇气率众造反,而小小一个刘季却敢举兵起事。这不但需要胆量,更需要魄力。起兵后,本因兵少势弱而难成大器,但他又以不凡的创新能力获取优秀的部下,并最终借以成事。先是以箭传信,收服萧何,不战而取得沛县。后路遇张良,并提拔为高参。再后,听取萧何之言,拜将韩信。此三人皆非常规手段可以得到,可以使用的,而刘邦的天下却是三人之力。刘邦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断地采用非常规的创新手段,以表面的热诚,以开放的头脑来团结和管理自己的团队,其责任感,其高瞻远瞩,坚毅不拔,永不满足的精神深刻的影响了他的智囊团,他的团队,以致天下的人民。
然而说到个人的才华,刘邦就远远不如项羽了。项氏世世为楚将,作为管理世家出身的项羽自然耳濡目染了不少前人的遗世精粹,更不要说他本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因而年轻时便“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钜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斩宋义,自封将,他凭着破釜沉舟的勇气率部以少胜多创造了兵法上的神话,并且从此建立了他的威望和事业。项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领导人。在魄力和判断力方面刘邦虽然不差,但是更多是依靠张良、萧何、陈平、韩信等共同策划的。在执行能力方面,不论是单打独斗或是万人敌,刘邦明显不如项羽。但为何最终的结果却是汉刘政权王,楚项政权寇呢?
战略与决策
组织中的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也指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企业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制定的总体谋划,而军师上的战略与企业管理的战略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刘邦相较于项羽,更具有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的战略才能。
《易》曰:潜龙勿用,密云不雨。
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是虚弱的,任何组织也都是由小做大的。在组织的幼稚期,一次鲁莽的行为便可能扼杀了它的未来。潜龙勿用的含义是忍耐,蓄势以待发。刘邦集团在起兵之初可谓步履维艰,为了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壮大自身,刘邦曾先后投奔景驹与项梁,借兵攻打敌方,其后又为楚怀王征战南北。同时,他散布各种言论,以显示其高贵的出身,先是号称其出生时有各种异象发生,再假托神秘老人与白帝之母告示天下自己的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而这些也都成了他招揽各路人马的金字招牌。造势就是造机会,势要慢慢的蓄,仗要慢慢的打,拖的同时在造势,造胜利之势,不可操之过急。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其势惊人,比下雨更具震撼力。蓄势、聚势、造势,目的都是为了壮大实势。古人云:夫兵有三势——气势、地势、因势。一支军队,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上下一心,团结奋力创佳绩,这个组织就会充满气势.于军队,居高临下,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地势;政治经济形势,将吏军队等国情形势,就是因势。于企业,士气与工作环境,这是气势和地势;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形势等,这是因势。刘邦善加利用了这种势,因而迅速成长为可与项羽相较的另一股力量。
仅就战略与决策而言,刘邦与项羽则不可同日而语。《孙子兵法.谋攻》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著名论断。可见,知乃将领之要,决策之依。导致刘胜项败的原因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著名的鸿门宴,在智囊范增的精心策划下,楚霸王本有机会将汉刘政权扼杀在襁褓里,无奈内有奸细项伯,外遇强敌张良、樊哙,更不用说项羽本身对刘邦的实力与潜力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最终放虎归山。待到养虎成患时,悔之晚矣。兵不厌诈,不论是商场还是战场,这都是一条金科玉律。刘邦中箭伤胸时,仍高呼:“虏中吾指!”,从而稳定了军心,逼退了强敌;当项羽以刘父为人质要挟他时,他能在战场上与之称兄道弟,并得以保全家人,留得青山。而项羽不仅屡次错失良机,在垓下仅为一曲楚歌便方寸大乱,最后只落的个凄凉的“霸王别姬”。
一个企业的战略和决策决定了它的前途和发展,而一支政权的战略和决策决定了它的生存或灭亡。
人力资源管理
得人才者得天下。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设计的内容之一,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即人适其职,人安其位,人尽其力。不可否认,汉高祖刘邦虽才不及中人,但要说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不论是刘邦本人,还是后来的分析者,在谈到楚汉争霸的最终结果时都提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多次提到汉高祖,认为刘邦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决策对头,二是其用人得当。足见其作为领导者的成功。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人才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讨论他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回答各有不同。刘邦听后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这是他获得成功,位居九五之尊的根本原因。
由此及彼,企业的领导人不一定要学富百家,才冠天下,但他必须精于用人之道。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企业不在大,有贤则行;员工不在多,有能则灵。举烛天下,提拔贤能,应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凡重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必明。恃才者往往傲物,而怎样对有才者进行良好的控制和利用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这一方面刘邦却如鱼得水,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人才,且利用人才。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运筹帷幄,精于管理的萧何,于他治下可掌控万千钱粮,将兵之材韩信,得其授权能拥兵驰骋。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刘邦的才华比不上其中任何一个人。但刘邦的高明在于善于用人所长,量才使用,并且有效授权。韩信曾说过说,刘邦不善将兵,善将将。这一席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道出了刘邦能成大业的真正原因,也道出了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要求。
逐鹿中原,坐拥天下是刘邦的目标。相比于他的对手项羽,刘邦的确有很多不足,但他的“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用人所长、用人不疑”人力资源思想吸引了一大批精英投奔其麾下。创业人才不必求全责备。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刘邦对这点的理解可谓深矣。着眼于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若求全责备,因疵废人,就会人心离散。用人以才,不论出身,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时并不考量对方的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至于当世文人如郦生、陆贾、李左车、蒯彻等亦尽为之用,以展其才,这叫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不会用人,不会识人,贤愚不分,任人唯亲,项氏集团奸细内出,终坏大事。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是一个血性英雄,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彰显了出色的领袖素质,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他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都绝非没有道理。楚霸王的领袖魅力与超凡的个人能力在战争初期表现出一定优势,但在重视团队精神,讲究“得天下之才,集百家之长”的汉高祖面前却显得过于单薄和脆弱。楚汉争霸的过程及思想不仅应为当世人所感,更应为后世人所用。市场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家“以史为镜”“古为今用”,定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05级国贸一班)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而作为世事风云变幻,英雄群起辈出的秦末汉初更是这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之一。楚汉争霸的那段往事不但为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同样也为管理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史学案例。时事造英雄,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良好的机遇以外,项羽和刘邦的个人管理才能才是决定楚、汉利益集团成败的关键。
领导者才能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有部下或追随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它们就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影响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就这三点说来,刘项二人都是标准的领导者,且具有优秀的领导者才能。
刘邦和项羽都是胸怀大志,而且极有胆识的人。秦始皇游会稽,项梁带年少的项羽观看,项羽说:“我可以取而代之!”刘邦看到秦始皇出游的反应也和项羽不相伯仲,他叹息道:“大丈夫应当如此!”但是,由于出身环境、人生阅历及个人性格的不同,两人在管理上各有自身的特色。
刘邦出身市井,他的无赖背景虽然不能提高他本身的的社会地位,但却为其日后的诸多创新之举奠定了基础。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曾说过:“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相当适度的,我们只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当秦末民变,战火纷飞之时,萧何、曹参这些当时的名流智士没有勇气率众造反,而小小一个刘季却敢举兵起事。这不但需要胆量,更需要魄力。起兵后,本因兵少势弱而难成大器,但他又以不凡的创新能力获取优秀的部下,并最终借以成事。先是以箭传信,收服萧何,不战而取得沛县。后路遇张良,并提拔为高参。再后,听取萧何之言,拜将韩信。此三人皆非常规手段可以得到,可以使用的,而刘邦的天下却是三人之力。刘邦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断地采用非常规的创新手段,以表面的热诚,以开放的头脑来团结和管理自己的团队,其责任感,其高瞻远瞩,坚毅不拔,永不满足的精神深刻的影响了他的智囊团,他的团队,以致天下的人民。
然而说到个人的才华,刘邦就远远不如项羽了。项氏世世为楚将,作为管理世家出身的项羽自然耳濡目染了不少前人的遗世精粹,更不要说他本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因而年轻时便“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钜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斩宋义,自封将,他凭着破釜沉舟的勇气率部以少胜多创造了兵法上的神话,并且从此建立了他的威望和事业。项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领导人。在魄力和判断力方面刘邦虽然不差,但是更多是依靠张良、萧何、陈平、韩信等共同策划的。在执行能力方面,不论是单打独斗或是万人敌,刘邦明显不如项羽。但为何最终的结果却是汉刘政权王,楚项政权寇呢?
战略与决策
组织中的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也指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企业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制定的总体谋划,而军师上的战略与企业管理的战略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刘邦相较于项羽,更具有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的战略才能。
《易》曰:潜龙勿用,密云不雨。
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是虚弱的,任何组织也都是由小做大的。在组织的幼稚期,一次鲁莽的行为便可能扼杀了它的未来。潜龙勿用的含义是忍耐,蓄势以待发。刘邦集团在起兵之初可谓步履维艰,为了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壮大自身,刘邦曾先后投奔景驹与项梁,借兵攻打敌方,其后又为楚怀王征战南北。同时,他散布各种言论,以显示其高贵的出身,先是号称其出生时有各种异象发生,再假托神秘老人与白帝之母告示天下自己的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而这些也都成了他招揽各路人马的金字招牌。造势就是造机会,势要慢慢的蓄,仗要慢慢的打,拖的同时在造势,造胜利之势,不可操之过急。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其势惊人,比下雨更具震撼力。蓄势、聚势、造势,目的都是为了壮大实势。古人云:夫兵有三势——气势、地势、因势。一支军队,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上下一心,团结奋力创佳绩,这个组织就会充满气势.于军队,居高临下,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地势;政治经济形势,将吏军队等国情形势,就是因势。于企业,士气与工作环境,这是气势和地势;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形势等,这是因势。刘邦善加利用了这种势,因而迅速成长为可与项羽相较的另一股力量。
仅就战略与决策而言,刘邦与项羽则不可同日而语。《孙子兵法.谋攻》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的著名论断。可见,知乃将领之要,决策之依。导致刘胜项败的原因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著名的鸿门宴,在智囊范增的精心策划下,楚霸王本有机会将汉刘政权扼杀在襁褓里,无奈内有奸细项伯,外遇强敌张良、樊哙,更不用说项羽本身对刘邦的实力与潜力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最终放虎归山。待到养虎成患时,悔之晚矣。兵不厌诈,不论是商场还是战场,这都是一条金科玉律。刘邦中箭伤胸时,仍高呼:“虏中吾指!”,从而稳定了军心,逼退了强敌;当项羽以刘父为人质要挟他时,他能在战场上与之称兄道弟,并得以保全家人,留得青山。而项羽不仅屡次错失良机,在垓下仅为一曲楚歌便方寸大乱,最后只落的个凄凉的“霸王别姬”。
一个企业的战略和决策决定了它的前途和发展,而一支政权的战略和决策决定了它的生存或灭亡。
人力资源管理
得人才者得天下。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设计的内容之一,目的在于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即人适其职,人安其位,人尽其力。不可否认,汉高祖刘邦虽才不及中人,但要说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算是大师级的人物。不论是刘邦本人,还是后来的分析者,在谈到楚汉争霸的最终结果时都提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多次提到汉高祖,认为刘邦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决策对头,二是其用人得当。足见其作为领导者的成功。他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人才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讨论他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回答各有不同。刘邦听后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这是他获得成功,位居九五之尊的根本原因。
由此及彼,企业的领导人不一定要学富百家,才冠天下,但他必须精于用人之道。否则,任何雄才大略难以实施,任何宏图伟业都不能成功。企业不在大,有贤则行;员工不在多,有能则灵。举烛天下,提拔贤能,应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凡重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必明。恃才者往往傲物,而怎样对有才者进行良好的控制和利用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这一方面刘邦却如鱼得水,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人才,且利用人才。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运筹帷幄,精于管理的萧何,于他治下可掌控万千钱粮,将兵之材韩信,得其授权能拥兵驰骋。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刘邦的才华比不上其中任何一个人。但刘邦的高明在于善于用人所长,量才使用,并且有效授权。韩信曾说过说,刘邦不善将兵,善将将。这一席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道出了刘邦能成大业的真正原因,也道出了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要求。
逐鹿中原,坐拥天下是刘邦的目标。相比于他的对手项羽,刘邦的确有很多不足,但他的“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用人所长、用人不疑”人力资源思想吸引了一大批精英投奔其麾下。创业人才不必求全责备。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刘邦对这点的理解可谓深矣。着眼于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若求全责备,因疵废人,就会人心离散。用人以才,不论出身,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时并不考量对方的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至于当世文人如郦生、陆贾、李左车、蒯彻等亦尽为之用,以展其才,这叫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不会用人,不会识人,贤愚不分,任人唯亲,项氏集团奸细内出,终坏大事。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是一个血性英雄,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彰显了出色的领袖素质,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他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都绝非没有道理。楚霸王的领袖魅力与超凡的个人能力在战争初期表现出一定优势,但在重视团队精神,讲究“得天下之才,集百家之长”的汉高祖面前却显得过于单薄和脆弱。楚汉争霸的过程及思想不仅应为当世人所感,更应为后世人所用。市场经济时代下的企业家“以史为镜”“古为今用”,定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05级国贸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