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富15代”让世界见识华人的才华可以有多高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v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逝世。
   一代华人巨星就此陨落,享年102岁。
   他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终生投身建筑事业,曾获多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1986年里根总统为他颁发了自由奖章。
   他出生于苏州望族——一个富了15代的中国家族,在金融、医药、银行多个领域均有地位,他却为了建筑设计奉献终生。
   他的作品遍布了全世界,有法国巴黎罗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还有日本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等等。
   他却始终说:“我是苏州人。”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他是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10岁那年,贝聿铭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上海。中学的每年暑假,贝聿铭都会去苏州的祖父家。
   在他青年时期,他已经体会到关于“家庭”的真正含义,也“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而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更让他意识到,建筑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后来,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贝聿铭,仍旧自认为:“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有人说,苏州是他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而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在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贝聿铭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
   这里绕不开,当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
   当时,每天中午放学,贝聿铭就会乘电车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躲进电影院看电影,没有新片就坐在梧桐树下。他着迷于它的24层楼高和二百多个房间的庞大体量,甚至回到家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建筑图纸。
   贝聿铭日后坦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他的建筑梦在中国发芽生根。
   1935年,打算系统学习建筑,日后用丰富的知识来建设祖国的贝聿铭,登上了远赴美国的柯立芝总统号邮船。
   “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
   美国求学,他的起点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久,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后来去哈佛大学建筑系读硕士。
   这期间,他结识了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两位现代建筑的鼻祖,自那时起,就确立了“找到建筑的内涵并把它表达出来”的设计思想。
   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艺术博物馆,成为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也被认为是哈佛史上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一座精致的木质模型,两层,点缀几个凉亭,溪水淙淙流过茶园。
   导师为它写的推荐语是:“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他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这似乎也契合了贝聿铭日后在设计理念上的文化交融。
   哈佛毕业后,国内战乱,贝聿铭不得不推迟回国的时间。
   当时,正值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期,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格罗皮乌斯,贝聿铭用杰作奠定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几何形体建筑也成为最鲜明的贝氏符号。
   其中,肯尼迪图书馆,让他在美国主流建筑圈站稳脚跟。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来纪念他的决定,相比参与竞争的颇负盛名的建筑师,贝聿铭还是无名小辈。
   关于这次竞争,当地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
   有人猜测,或许正是贝聿铭流露出的场地、环境应是建筑先决条件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
   她大胆选择47岁的贝聿铭担纲设计,和肯尼迪同年的贝聿铭,看上去是一位贵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正如其亡夫给予世人的印象。最终,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
   这是一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这个项目在哗然舆论中成功。
   它的高曝光率,为贝聿铭带来生命中最重要的设计项目之一——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東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并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成为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它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而接下来,承建罗浮宫改建项目,则为贝聿铭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在看到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后,毅然决定由贝聿铭担此重任。
   高傲的个性令法国人不十分钟意美国设计师。贝聿铭过往的作品,他的中国文化背景,让法国人深信,这位建筑师会带来一件匹配得上罗浮宫的充满文化的建筑。
   可是,当贝聿铭提出,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一座玻璃金字塔,并将其作为罗浮宫正式入口的标志的时候,这个方案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    贝聿铭回忆:“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
   他强调自己来自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使法国人相信自己不会小看历史文化传统。玻璃透明的质地,保证现有建筑群的外观不被严重破坏,历史之于现代能完美融合。
   他最终说服了法国人,1989年建成的玻璃金字塔,也以上佳的方式将罗浮宫带入20世纪。
   而他自己则认为:“罗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它们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密不可分。”
   在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贝聿铭在世界各地都有设计伊始,甚至建筑落成之后一段时间里都饱受争议的作品。
   后来,时间证明它们的经典性,也映照了贝聿铭前瞻性的设计眼光。
   而业界的认可来得更早:1983年,他就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这个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奖项,评价他为:“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
   在国际建筑界积累成就的同时,他与中国又渐渐联系起来。
   可是,再返中国大陆,距离当年他远渡重洋,相隔39年。
   1974年,贝聿铭以美国建筑师学会成员的身份到访北京,作文化交流。
   四年后,贝聿铭再被邀请到访北京,却拒绝了在故宫附近设计一幢“现代化建筑样板”的高层旅馆的邀请,并影响了故宫周边的高度限制政策出台。
   据政知圈报道,贝聿铭回忆,“我说不行,不敢做。做了以后,将来人要骂我”。
   他介绍,“那次之后,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先生就提议建筑高度应像一条线,从故宫向外慢慢增高,因为里面都是文物,进了故宫看见高楼都围住你,故宫就破坏了。大家都同意。”
   至此,已经两次被邀请在紫禁城周围留下美国式现代化印记的他,最终只选择在北京郊外的香山设计了一座低层的旅游宾馆,被命名为香山饭店,它已成为中国近年来众多庭院式酒店的原型。
   从1935年到1978年,是贝聿铭先生的创作高峰时期,他敢用作品说话,一路登顶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1980年,纽约。
   在为欢迎清华大学代表团访美举办的科学技术报告会上,贝聿铭就北京城市规划和中国建筑民族化主题演讲。当时的建筑系学生希望他讲讲玻璃幕墙,说说最新的摩天大楼的设计形式。
   贝聿铭却说:“不要忘了中国的过去”。
   30年后,獲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的那晚,92岁高龄的贝聿铭又提出:“建筑设计要变化,要往前走,但在向前走的过程当中,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化特色何在”。
   一直被对照的“东方”与“西方”,似乎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对立又和解:“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因此,人们称他为“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穿梭。
   贝聿铭,这位美籍华人建筑师,在长达70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著名的地标性建筑。
   而他的建筑梦,却是从中国萌芽。
   在心心念念的祖国,他也留下了不少经典建筑。
   如,台中的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香港的中银大厦、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苏州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澳门的澳门科学馆,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还自发设计了汶川地震玻璃纪念碑。
   这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迎来了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他为世人打造出一座恬淡的苏州博物馆,灰白色、带有姑苏轻软气质,它朴素却很美,有世外桃源的空灵,又有人间烟火的温度。
   古城苏州,贝氏家族已经在此绵亘生息600多年。
   尽管,贝聿铭在苏州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个月,但他认定自己是苏州人。他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设计苏州博物馆给我一次机会去了解我的老家”。
其他文献
1.快乐的时候,要尽情享受快乐。如果高兴时还想着“接下来会不会有坏事发生”“明天的任务要怎么完成”,那就太浪费生命中绚丽的瞬间了。   2.小口慢饮,别狼吞虎咽。吃饭、做家务也可以是一种修行,缓慢而专心,从中体验出滋味来。   3.对自己温柔些。工作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时间都放到工作上,更不能强迫自己每天进步。多点休息,懂得以退为进的道理。   4.告诉自己,过去的一切你都无法
随着2014年年末《武媚娘传奇》的热播,范冰冰的美艳再一次闪到了无数观众的眼睛……当然,除了美艳和演技,这些年,范冰冰始终让我们无法不去关注的,还有她和另外一位实力加演技派女星李冰冰的“明争暗斗”,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   ★《少年包青天》之争   众所周知,范冰冰1999年凭借《还珠格格》走红,李冰冰在2000年凭借《少年包青天》成名,在李冰冰成名那一年范冰冰虽然也有《马永贞》、《小李飞刀》
大学生入职季,一张华为为8位应届毕业生开出最高两百万年薪的截图刷遍了网络。网友们在羡慕之余,也有声音质疑,这些应届毕业生,真的值那么高的工资吗?   先来看看这几位拿到百万以上年薪的毕业生都是什么人。网上流传的截图里只有姓名、学历和年薪范围,8人全部是博士毕业。而有媒体已经挖掘出了其中部分人的情況。根据报道,排在第一位的是2016级博士生钟钊,其专业是人工智能。另一位拿到最高档年薪的是香港科技大
1   最近,“掌声哥”在网上很火,已经有太久没有见过这么狂拽酷霸的人了。   行走江湖,当然要有几句硬话,那种扔在地上砸出坑,抛到空中会盘旋的豪言壮语。   “真正幸福的女人,是你的男人身边美女如云。”   “背叛我的员工我都送他100万,忠诚我的员工将来那就是几个亿!”   这境界真的太高了,一时之间不好理解。   是不是男人想幸福,也应该让女友身边帅哥如云。做老板就要有大气魄,这
1   好友相聚。   谈笑风生间,她好奇地问了我一句:“三十岁时,你正在干什么?”   我沉思片刻,说:“三十岁时,我正为老妈建新房。”   她惊讶:“你的三十岁,果然与众不同。我的三十岁,任性又随意。那年,我刚生小孩。因为没人帮忙照顾,我辞职了,并从合伙的小公司退了股。”   我不:“为什么要退股?”   她说:“当时刚好三个朋友一起合资创业,需要大家一起辛苦打拼。我那时候一门心思只
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感情里尤其如此,两个人在一起,关系再好,一味找对方索取以下这几样东西,再好的感情最后也只能分崩离析。      1/金钱   有句话说:吝啬鬼锅里的肉永远熟不了。   同样,不爱你的男人,钱包里也永远没钱。   两个人在一起,金钱上的付出全靠自觉,可一旦变成了一方主动向另一方要,就连感情也会变了味儿。   当你主
我站在那里看他,马德里是很少下雪的,但就在那个夜里,天下起了雪来。   今天要说的只是一个爱的故事,是一个有关三十岁就过世的一个男孩子,十三年来爱情的经过,那个人就是我的先生。   他的西班牙名字是Jose,我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荷西,取荷西这个名字实在是为了容易写,可是如果各位认识他的话,应该会同意他该改叫和曦,和祥的“和”,晨曦的“曦”,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可是他说,那个“曦
恋人相处如糖似蜜,一朝分手劳燕分飞。男女双方谈恋爱时,为表达诚意和忠心,经常做出赠与财物等行为。   分手之后,逝去的感情已经无法挽回,有的人期望能够挽回一些经济损失,就试图向对方索回相恋期间赠与的财物,他们能够如愿吗?      01   恋爱期间已经完成的小额赠与无权撤销   案例:   小刘与小白同在北京打工,两人在一次老乡聚会上相识。熟悉的乡音和共同的北漂经历,使两个年轻人感到
如今,有不少人会选择在假期外出旅行。旅途中,一个好的住处会为旅行增色不少。因此一到假期,好的酒店和旅馆往往早就预订一空。如今的旅行住宿业非常发达,在物质条件不够丰厚的古代,人们如何解决住宿?古代的旅馆业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周代便有驿传提供住宿   我国最早有“旅馆”性质的场所叫做“驿传”,是古代传递文书人员居住的旅店。据史书记载,周初,为了便利各方诸侯的纳贡和朝觐,驿传已经非常
珍妮·露意丝·卡尔门被喻为近代史上活过最长寿命的人瑞。她生于1875年2月21日,1997年8月4日逝世,活了122岁又164天,且她活得比自己的女儿和孙子还要长数十年。不过尴尬的事情来了,现在有消息指出这根本是一场骗局,卡尔门只活到59岁,此后身份都被女儿“偷走”了。   综合外媒报道,俄罗斯数学家札克和老人学专家诺沃萧洛夫声称,卡尔门在1934年就离世,她的女儿伊玛为了逃避遗产税,决定盗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