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禄:亲历1977秦城监狱批判江青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来,不断有人写文章揭示30多年前,中共中央“王、张、江、姚专案组”及中央办公厅部分工作人员在北京秦城监狱面对面批判“四人帮”的情况。这些文章有的讲得很简单,未能反映当时的具体情况;有的则大谬不然,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作为亲历者,中共中央办公厅退休老干部,原江青秘书杨银禄回忆了当时的真实情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1977年11月上旬,中央“王、张、江、姚专案组”写了一份批判“四人帮”的意见。意见将参加批判的人员编为三个分组。我当时在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工作,参加了第二组。11月25日,我们乘车开往昌平县秦城监狱,批判会于9时正式开始,11时结束,批判的第一个对象是江青。
  批判会会场约二三百平方米,中间孤零零地摆放着一把木制靠背扶手椅。主持会议的同志简单扼要地重申了批判会的纪律和需要掌握的政策,然后喊了一声:“把江青带上来!”只见江青身穿黑色棉囚服,头发梳得油光锃亮,戴着她以前曾经戴过的黑边近视眼镜,昂首挺胸,大步走了进来,故意装作“大义凛然”和无所畏惧的样子。狱警示意她坐在事先准备好的那把椅子上。她坐稳后,不慌不忙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手绢,摘下眼镜,擦了擦灰尘,又不慌不忙地戴上,向四周环视了一下,等待主持人发话。江青表现得很镇定,以示她以前曾多次对我们讲过的“我有丰富的斗争经验”。
  
  “我有一年多没有人身自由,我够老实的了”
  限于时间,集中批判了江青的六个问题——
  第一,对工作人员的虐待和迫害。
  江青被指控对工作人员迫害的手段极多,有训斥、辱骂、打人、体罚、赶走、停止工作、逼迫检查、劳动改造、政治审查、隔离软禁、逮捕入狱等十几种。“文革”10年,先后有30人在江青那里工作过,没有受过江青虐待迫害的几乎没有。
  我非常气愤地问:“江青,你睁开眼睛看看我是谁?”江青听到问话,先是怔了一下,但马上平静下来,傲气十足地说:“我不用睁开眼睛,就知道你是杨银禄。”
  我说:“你知道就好,你原来是我们的座上客,现在你是我们的阶下囚,你要老实交代问题。”江青不紧不慢地说:“我有一年多没有人身自由了,我够老实的了。”
  第二,崇洋媚外,捞取资本。
  1972年7月19日至9月1日,美国宾翰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维特克女士应邀访问,提出想见见江青,周总理批示:“谈上一个钟头就可以了,如不愿见,也可不见。”江青看到周总理的批示后,认为这是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好机会,于8月1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高兴地谈了六个小时。可江青还认为没有尽兴,未达目的,在广州又同维特克谈了六次,连同前一次共谈了七次,达60多个小时。
  在谈话过程中,江青被指控泄露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包括政治、军事、外交、人事、资源等多方面的重要情况。
  在谈话时,江青恐怕维特克听不懂,记不全,多次问维特克:“你听懂听不懂?听得枯燥不枯燥?记得累不累?以后我把记录整理好了,给你寄去,甚至录音带也可以给你。”维特克临走时,江青亲自送行,并满怀希望地说:“盼望早日看到你的书。”江青送给维特克的礼物有象牙刀、檀香扇、《古诗源》、《鲁迅全集》、《二十四史》等。
  第三,窃取国家的宝贵物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抄家的贵重物品存放在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所有抄来的物品被编号登记造册后,开始卖给(等于赠送)中央领导人,只是象征性地收几个钱。江青去了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几次,猎取了不少贵重物品,其中有价值几万元的镶有珍珠、宝石的金壳蓝表(江青只交了14元人民币),明清时期的笔、墨、端砚,各种书籍、古画,还有稀贵的刻图章用的鸡血石、玉石等。
  因为我们讲的这些都是事实,我们又是目击者和见证人,江青听了以后,没有反驳。
  
  “我怕被林彪和叶群利用,结果叫你们利用了”
  第四,江青与林彪的关系。
  自1969年至1971年9月,林彪倒台之前的两年零九个月时间内,江、林之间的电话达470多次,平均每隔两天多一点就要通一次电话。
  1971年9月8日,叶群从北戴河打电话给江青,说:“林彪同志问候江青同志,请江青同志保重。”叶群并派林办的工作人员给江青送来了四个大西瓜。而正是在这一天,林彪下达了他的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9月12日,林彪叛逃前几个小时,江青带上林彪送的四个大西瓜到颐和园,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这些西瓜是林副主席送给我的,我再送给同志们,这是林副主席给我们的关心,我们大家一起谢谢林副主席!”难道这些都是巧合吗?
  江青听了以后,自言自语说:“我叫你们保存这些电话记录,是想证明我和林彪的关系在政治上没有瓜葛,怕被林彪和叶群利用,结果叫你们利用了。林彪一直是对我进行迫害的,我是一直跟林彪进行斗争的呀。”
  第五,反对和陷害周恩来。
  江青看了林彪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以后说:“这个东西,怎么没有总理的名字呀?怎么没有反对总理呀?林彪如果篡党夺权成功以后,可能还用总理,因为林彪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江青把周恩来和林彪画在了一条线上。
  周恩来逝世以后,江青不叫群众戴黑纱,她说:“共产党怎么还搞大出丧,这是孔老二那一套。”中央通知江青向周恩来的遗体告别,江青很不愿意去,说:“我前天已经告别了。”不得已,江青还是去了。在向总理遗体告别前,护士特意提醒她告别时要脱帽,但她故意不脱。
  江青辩驳说:“我一直对总理是尊重的,我不是故意不脱帽,我那天是感冒了,不敢脱帽。”
  
  “难道我还会迫害我的丈夫吗?”
  第六,迫害毛泽东。
  1976年9月7日,江青从大寨回到北京毛泽东的住处,这时毛泽东好不容易刚刚入睡。江青不顾医生的劝阻,给毛泽东擦背,又活动四肢,擦爽身粉。医生主张让毛泽东多休息,江青却不断地送一些一般情况的参考资料,硬要他看。9月8日,毛泽东已处于垂危状态,江青一定要给毛泽东翻身。医护人员坚决反对,并告诉她说:“翻身危险。”江青不听,硬是给毛泽东翻了身,结果毛泽东颜面青紫,血压升高。江青见情况不妙,扬长而去。
  江青这个人聪明得很,当揭发批判她迫害毛泽东罪行时,她认为这是要害问题、原则问题,立即表现出坐立不安的神态,暴跳如雷起来。她大声说:“你们这是借题发挥,夸大其词,企图以此将我置于死地,你们这样做是徒劳的。主席的尸骨未寒,你们就对他的老婆下了毒手。现在是XXX叫你们来斗争我的吧?打倒XXX!我和主席结婚几十年,我知道主席的身体情况,他的身体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不行了呢?我怀疑主席身边的人有问题,我对主席是有深厚感情的,难道我还会迫害我的丈夫吗?我既是主席的学生又是主席的战友,谁能相信我会迫害主席?”这时,与会的工作人员齐声喊口号:“我们相信!我们相信!打倒害人精江青!打倒大野心家江青!”
  这时,江青坐不住了,立即站起来,走到工作人员面前,用手指到一位工作人员的鼻尖上,厉声厉色地质问:“你想信你有什么根据?!”那位工作人员大声回敬:“因为你是一个野心家。野心家,什么坏事干不出来呀?”江青气急败坏,狠狠地推了这位工作人员一把。青年人气盛,咽不下这口气,过去也想推她一把,主持会议的同志想制止,但没有制止住。这时,江青恼羞成怒,攥紧拳头打了这位工作人员一拳。
  公安部干警过来就把江青用手铐铐了起来。她还不老实,双手乱打,打在一位工作人员的肩上。于是公安干警就把江青的双手铐在背后,她这才安静下来。
  工作人员在批判江青有野心时说:“你得势、得意的时候,不止一次对我们说:‘我早就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将来要么被杀头,要么坐牢,要么被不死不活地养起来,我就怕不死不活地养起来。我是不会犯路线错误的。你们在我身边工作会感到幸福的。你们要听我的话,你们听我的话就是听党的话。好好为我服务,你们为我服务,就是为党服务。我受了损害,就是党受了损害。我吃了亏,就是党吃了亏。我好了,你们也有好处;我倒霉,你们也不会有好处。’”由于江青多次对我们工作人员说过这番话,所以她不会忘记,也无法抵赖。她听后没有站起来反驳,只是辩解说:“我不是你们说的那个意思,我没有野心。”
  工作人员说:“你不但有野心,而且是一个大野心家,毛主席就批评你说:‘江青有野心,她是叫王洪文做委员长,她自己做党的主席。’”
  江青说:“这是主席对我的爱护、提醒和批评帮助,你们不要曲解主席对我的批评和帮助。”
  (摘自《人物周报》第196期)B⑧
其他文献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数学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而且应提供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引发思考,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要难易适度,太容易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机;太难则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失去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同时
“修约”  在1919年巴黎和会、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北京政府曾经两度向列强提出修约要求,但均未受到重视,只得到“口惠而实不至”的敷衍。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国人对于废止不平等条约的愿望愈加强烈,北京外交部深感如果不及时打破修约困局,恐怕会酿成一场社会骚乱。  穷则思变,加之彼时南方国民党政府外交趋于激进,已将“废除不平等条约”写入党纲,易于打动人心。北京政府决心舍弃向列强同时提议修约的做法
目的 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取Wistar大鼠乳鼠脑组织,采用筛网过滤、胶原酶消化、离心等技术获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细胞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其实作文就是在做人,教师只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注重生活中点滴积累,汇沙成塔  1. 关注课文内容,有选择地积累。重视文本材料,积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片段,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积累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培养积累的习惯,经常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在精彩的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