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的探索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什么是科学“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然而,在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课往往还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有时甚至是教师以讲解代替操作,学生动手机会少。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缺少实践的检验,没有具体体验,无法深刻理解并熟练应用,进而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笔者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实施了“科学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如图1),并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使实验活动为课堂做好准备和铺垫,从而服务于课堂;(2)以课堂为支撑,通过实验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和设计能力、创新和逻辑推理能力;(3)以实验为窗口,走出课堂,联系生活,解释身边的科学并加以应用。
  初中科学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所以“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设计了生物、化学和物理“三大树干体系”,并在大枝干上列出小分枝,使树干不断伸展、生长、扩大,如图2所示。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能够弥补课堂的短板,让学生的认知及实验能力能循序渐进地螺旋式递进,进而使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二、 “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 设置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课,保证学生进行充分实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要求设置相对独立的实验课,原则上每周一次。备课组统一商定活动内容,并编写专门的教案,教师可视需要进行增删。活动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小组的成员可以先由学生自行组合,再由教师审核并优化搭配。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的灵感和探究需要,就可在实验活动中得到实验验证。它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保证了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 点、线、面结合,安排实验活动内容
  “点”——围绕知识点安排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萌芽。如笔者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在开课前设置了学生实验:模拟“萨克斯实验”——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成了什么。由于该实验费时较长,在课堂中实际完成有困难,所以将其安排在课前完成,并用摄像机拍录下来,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探究兴趣浓烈,已不满足于纸上谈兵,此时笔者又安排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的系列探究实验”,既满足学生在课堂中还想继续探究的愿望,为课堂知识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又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张力与活力。
  “线”——纵向安排实验活动,使课堂内容知识得到强化和提升,使学生的思维动向得到延展抽枝。如笔者在初一上学期安排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活动:首先发动学生查找资料,探知哪些材料可以制成酸碱指示剂,并带到实验室和同学交流;再各自操作,制成酸碱指示剂;紧接着又安排了“测一测身边物品的酸碱性”活动,要求学生测一测自己带来的各种日常物品酸碱性,并加以记录。这样就将科学应用于生活,使线性的实验教程紧紧伴随着学生对课堂内科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面”——融合各科实验,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开花结果。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可以多方面地考虑科学问题。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平面的,而是一种立体的理解、多角度的体验。通过“树干型实验活动”,学生的实验能力就像一棵树那样慢慢成长,他们不仅能较快地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而且在动手能力、探究和创新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创设形式多种多样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意识
  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改革,进行绿色实验
  教师可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根据绿色化学实验的特点,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改进已有的课本实验,使实验产生的污染减小,达到环保的要求。比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课本实验装置中采用的是红磷燃烧,不仅产生了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而且由于瓶塞插入的速度难以做到又快又好,实验的结果误差很大。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实验误差会这么大?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不可以改实验药品——能否用“白磷、铁丝、铜丝、镁条、木炭”代替?可不可以改实验装置?同时,提供相关的科学信息。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和设计,在原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改进,最后在专门安排的实验活动课中,各显神通,纷纷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讲述自己的实验思路,个别装置还进行了实际演练,效果很好。
  2. 添加“习题实验化”活动,化抽象为具体
  中考的实验分析题一直被学生们视为试卷中的“拦路虎”,教师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训练学生,但由于是“纸上谈兵”,一些学生总是理解不透,分析不通。对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弱点,安排了“化学实验中的气压问题”“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气体的制取和干燥”等一系列专门的实验习题课,用“做加法”的方式在简单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提要求、加条件,让学生边实验边推理和分析。
  3. 设置趣味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致
  教师可在不同的学期中安排不同的趣味实验,比如在初一可让学生自己采集和制作各种植物和动物标本,制作叶脉书签,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望远镜和显微镜,自制自动感应门铃,等等。初二可让学生开展“自制隐显魔水”“鉴别指纹”“自制晴雨花”“我是小小魔术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初三可让学生尝试“人造钟乳石”“自制香皂”“不用电的电灯泡”等实验。
  4. 校内外结合,加强交流、反馈和合作
  某些实验需要连续性的观察和进行相关操作,因此可以组织家庭实验和兴趣小组共同实验。例如,初一时学生进行的“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就可以让学生独立在家完成或组织就近的学生建立实验兴趣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将课外实验过程和结果在课内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研究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科学的兴趣。兴趣小组除举办扩展课内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开展做科学趣味实验,组织参观,社会调查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如学习了“水的净化”后,可以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参观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回来后再面向全体同学作专题报告。再如,学习了电的知识后,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在实验活动课上用水果、食醋等制作电池,并用电池使生日贺卡上的小灯泡发光,还可以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研究。
其他文献
心智模式是人们心中对自己、别人和整个世界的某种认识和假设,它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形成,这些理解和认知日积月累后,会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被形象地比喻成"心灵地图"。
【目的】研究冬油菜在高寒地区最佳适宜播种期,实现阿勒泰地区农作物多熟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冬油菜越冬、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摘 要】数学这门科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复杂的,有的学生小学的时候受老师的影响或是自身以前成绩的影响,直接就放弃了这门科目。但是事实上,初中中考时的考题至少90分都是非常简单且基础的,只要老师能引导班上的差生好好听课,那他们的成绩是有可能提升的。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差生 关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雷电造成的灾害自古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为避免或减少雷电的危害,雷电发生时应注意
以炼焦炉的化产系统为例,使用相互矩阵方法分析化学物质相互间的影响、与外部因素的关系及可能发生事故类型,并制定对策措施。
文言文,前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
【目的】海岛棉成花素类似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海岛棉中克隆成花素FLOWERING LOCUS T (FT)的同源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新海
课程模式一般是指“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订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实践性课程是校长领导的教师学习过程,是课程化的校本教研,其组织形态和模式直接影响到课程功能的发挥和教师研修的效果。然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课程无论在课程性质,还是在学习主体、内容、过程和方式上,都与学生学科课程具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既不能套用学生课堂学习的
【摘 要】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让学生学好体育,通过体育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让学生拥有体育精神是我们体育课程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要求。而作为一名高中体育的老师让学生学好体育,让他们自己爱上体育,主动去锻炼,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那么下面就高中体育教学总结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 总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
【目的】为优化梳齿式采棉机梳齿部件结构设计并确定其关键部件的参数。【方法】在分析采摘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采摘部件工作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