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因此,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印象是枯燥难懂、抽象繁琐,之所以学生有如此反应,也是因为数学中大篇幅的概念定义、不常见的数学符号以及抽象化的专业术语积聚在一起使其内涵意思难以理解,学生自然会产生厌烦之感。其实数学也可以变得简单有趣。众所周知,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引入语文元素,不仅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还可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触类旁通,从而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
一、诗歌故事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诗歌和小故事,对于长期面对数学概念公式的学生而言不失为一种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比如,在讲授极限概念之前可以给学生讲一段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和他朋友间的小故事,故事中体现的哲学思想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庄子·天下篇》中记载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极限思想。在讲这个故事时,先不要告诉学生“万世不竭”的结论,给学生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其结果会怎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告诉学生结论。带着这样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新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了解数学历史。
二、语文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构成。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理解掌握很多概念,但常有一些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对此,借用语文对类似概念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些概念。
在学习集合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先联想一下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听到集合一词。因为此时的学生刚刚军训结束,所以对军训时教官常说的“全体集合”这句话印象深刻,这时教师在表示肯定的同时可以进一步问集合作名词讲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的含糊其辞,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语文中“集合”是指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而如果把“某些指定的对象聚在一起”便是数学中所讲的集合的含义,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数学集合的概念,同时,还可加深学生对“集合”的理解。
三、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数学定义
这种运用语法知识层层递进地分析长定义,看似费时,实则条理清晰,便于理解。类似方法还可用于很多数学定义。
四、语文手段帮助学生记忆数学性质
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各种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六个三角函数中,正弦与余割互倒,余弦与正割互倒,正切与余切互倒,因此,只要记住正弦、余弦、正切的符号,另外三个也就知道了。而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语文的七字句来概括:“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正,第三象限正切正,第四象限余弦正”。这四句话其中暗含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在其他象限是负值。当然这种记法虽简单,但还不够直观,那怎样可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呢?通常情况下,图像较为直观,所以可以让学生把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图像记在头脑中,但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可采用如下方法:
根据小学语文刚学写字时,先“横”再“竖”后“撇”的顺序可以直观的记住正弦、余弦、正切函数为正值时的象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数学和语文虽是不同学科,但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融入语文元素,利用语文优势资源解决数学中不易理解的难题,达到两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目的。如何转变学生对数学的片面看法,让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运用数学,我们的教师不妨多想想如何借用语文亦或是其他学科的优势教学来弥补数学学科的不足,有效促进数学教学。
一、诗歌故事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诗歌和小故事,对于长期面对数学概念公式的学生而言不失为一种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比如,在讲授极限概念之前可以给学生讲一段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和他朋友间的小故事,故事中体现的哲学思想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庄子·天下篇》中记载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极限思想。在讲这个故事时,先不要告诉学生“万世不竭”的结论,给学生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其结果会怎样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告诉学生结论。带着这样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新的知识,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了解数学历史。
二、语文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构成。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理解掌握很多概念,但常有一些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对此,借用语文对类似概念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些概念。
在学习集合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先联想一下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听到集合一词。因为此时的学生刚刚军训结束,所以对军训时教官常说的“全体集合”这句话印象深刻,这时教师在表示肯定的同时可以进一步问集合作名词讲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的含糊其辞,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语文中“集合”是指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而如果把“某些指定的对象聚在一起”便是数学中所讲的集合的含义,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数学集合的概念,同时,还可加深学生对“集合”的理解。
三、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数学定义
这种运用语法知识层层递进地分析长定义,看似费时,实则条理清晰,便于理解。类似方法还可用于很多数学定义。
四、语文手段帮助学生记忆数学性质
在三角函数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各种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六个三角函数中,正弦与余割互倒,余弦与正割互倒,正切与余切互倒,因此,只要记住正弦、余弦、正切的符号,另外三个也就知道了。而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语文的七字句来概括:“第一象限全为正,第二象限正弦正,第三象限正切正,第四象限余弦正”。这四句话其中暗含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在其他象限是负值。当然这种记法虽简单,但还不够直观,那怎样可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呢?通常情况下,图像较为直观,所以可以让学生把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图像记在头脑中,但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可采用如下方法:
根据小学语文刚学写字时,先“横”再“竖”后“撇”的顺序可以直观的记住正弦、余弦、正切函数为正值时的象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数学和语文虽是不同学科,但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融入语文元素,利用语文优势资源解决数学中不易理解的难题,达到两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目的。如何转变学生对数学的片面看法,让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运用数学,我们的教师不妨多想想如何借用语文亦或是其他学科的优势教学来弥补数学学科的不足,有效促进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