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关于写作”部分里写道:“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首先是营造宽松氛围。学生往往对作文充满神秘感,觉得作文高不可攀,不可逾越,学生恐惧写作。在作文教学时,我将作文标准降低,要求学生:一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减少老师命题,学生据题而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写身边之事,写切合学生实际之事,让学生自拟题目,写学生之想写,写学生之能写;二是“怎样想就怎样写,将你要说的话写成文字即可!”即减少表达限制,让学生轻松踏入写作门槛,从而消除“怕”的心理障碍,找到写作的兴趣。
其次是创设合适情境。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作文教学亦如此。要有“充分的合适条件”,就要有一个适宜学生作文的情境。情境作文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调作文兴趣的培养,提倡把学生带到自然的、社会的或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情境,把自己融入其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富有情趣的活动总是兴致勃勃,为此,在作文教学时,我总是精心创设适当情景,提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使学生主动去参与。如指导学生写《我的爸爸(妈妈)》的作文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我先动情地朗诵一首短诗:“妈妈的头发白了/她把满头的黑发给了我/妈妈的眼睛昏花了/她把明晰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双手粗糙了/她把红活圆实的手给了我/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能给的都给了我,/富有的我拿什么还妈妈呢?”细腻而真挚的感情透过生动的语言表达传递给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真情、领悟思想,寻找作文思路的切入点。
二、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基础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特别是考试时,情急之下,常常感到无从着手,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积累生活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确,生活处处有素材,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观察和挖掘:一是留意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如学习、体育锻炼、各种竞赛、各种文娱活动等;二是体验充满亲情的家庭生活,如家庭中的人、事(喜怒哀乐)、有意义的家务活动等;三是感受充满神奇的自然生活,如自然风光(旅游)、自然景象(风雨雷电、日出日落)等;四是了解繁华复杂的社会生活,如社会变迁,人生百态,奇闻趣事等。学生的见闻和经历丰富了,习作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引导阅读,丰富库存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本的文章虽然精彩,堪称典范,但毕竟量少,要拓展学生素材宽广度,就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除了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适合学生读的书目(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的教育》等)外,还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刊(如《少年文艺》)。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获取的知识就多,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优秀作品写作的方法。
最后是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方法,如摘抄、背诵、说写故事等。既要记下人和事,又要记下精彩词、句、段,并且要多读多温习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熟读精思,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积累的效果。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三、强调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是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虚构的文章用词怎样华丽,也只会让人反感。“真”是文章的灵魂。故我指导学生写作时,强调学生所写的内容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实,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非真人真事不能写,而是说即使是“想象”或“組合”,也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合情合理,所抒发的情感是自己的心灵体验,是反映生活的真实感受,是发自肺腑之言。
其次是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健康人生态度。一篇好文章除了让人感受真情外,更应该让读者体会人“善”之本性,健康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不可避免经受痛苦、失意、挫折、打击,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从而变得消极、悲观、偏激。我引导和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遇到困难不放弃,同时,要求他们在作文中表现这种积极生活、健康快乐的人生观。如一个离异家庭的学生写《我的家》时,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家冷冷清清,经常是我一个人在家。妈妈是一个赌鬼,就知道摸麻将。我是一条狗,饿了,吃妈给我准备的饭。看见别人一家的欢乐,我真想离开我的家!”我在旁边写道:“你妈是有缺点。但她也很爱你呀!你看,她尽管酷爱打麻将,可不忘给你准备好菜饭呢!再想一想,怎么改,让我看到你不完美的家也不缺乏爱。”不久,我看到了她修改后情感完全不一样的文章:“我的家就只有我和妈,连家具都不多。我妈最大的缺点是喜欢打麻将赌钱,很少在家。我劝了多回,她口上答应,可就是改不了。我知道,妈妈心里有她的苦衷,想在麻将台上消磨时光。其实,妈妈很爱我,白天,不给我做好饭菜绝不出去;晚上,一定陪在身边看我做作业。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去抚慰妈妈受伤的心。我很想对妈妈说,不应为爸爸离弃我们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要积极地面对挫折,好好地为我们娘俩美好的未来而活。”这一改,文章显现的情感和人生观便完全不一样了。
四、落实学生写作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保证
学生有了生活素材,有了正确立意外,还需要一定的表述技能,选择恰当的体裁和构思精巧的布局是高质量作文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还需要落实学生的写作表达训练。
首先,设置灵活选择体裁的空间。不同的体裁反映生活的角度不同,合适的体裁,能使学生恰当地表达内容、情感和态度。在作文教学时我注意形式多样的体裁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使用不同体裁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写《电脑》作文时,我指导学生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电脑的历史、结构、功能等;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表述与电脑有关的人或事;还可以写成日记,记下与电脑相关的事。
其次就是主张同一文体,多种形式表达。我特别强调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如训练学生叙述同一件事用顺叙、倒叙、插叙三种方法表达;记叙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进行写作;文章层次安排方式训练用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等。
最后是落实关键环节的训练指导。在教学中,我经常进行文段的习作指导,通过写好“一段话”的训练方式突出文章的亮点。一是落实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的训练。文章开头起笔不凡,新颖生动,就能立刻抓住读者;好的文章结尾收束有力。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总结有力,画龙点睛。我进行迁移练笔写“我的爸爸(妈妈)”时,也指导学生用总结式写法结尾。一个学生这样写着:“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为了这个家,甘愿吃苦,默默地当我们的‘勤务员’。”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二是落实细节描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训练,努力使学生的作品精彩优美。
五、合理评价学生作品,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强调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我点评学生作文时,把“说真话,吐真情,表真心”作为衡量学生作文是否优秀的第一要素,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写作对象,进入角色,不置身事外,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流露真情实感。
其次是注重赏识和鼓励。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常识和鼓励能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学生即使只是用了一个好词,我也不忘热情鼓励:“这个词用得真精彩!”,让学生小小的心灵充满炫耀的得意:瞧,老师夸我呢!从而充满写作的激情。同时,赏识和鼓励能将学生一些无意识运用到的写法提升到理性上,如学生在记叙中用了议论的方法,我也夸张地告诉他们“运用了夹叙夹论的好方法,有主见”,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活他们积极写作的欲望。另外,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相互赏识,引导学生赏读别人的佳作,取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同时,学会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文章,学会给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写评语,从而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首先是营造宽松氛围。学生往往对作文充满神秘感,觉得作文高不可攀,不可逾越,学生恐惧写作。在作文教学时,我将作文标准降低,要求学生:一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减少老师命题,学生据题而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写身边之事,写切合学生实际之事,让学生自拟题目,写学生之想写,写学生之能写;二是“怎样想就怎样写,将你要说的话写成文字即可!”即减少表达限制,让学生轻松踏入写作门槛,从而消除“怕”的心理障碍,找到写作的兴趣。
其次是创设合适情境。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作文教学亦如此。要有“充分的合适条件”,就要有一个适宜学生作文的情境。情境作文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调作文兴趣的培养,提倡把学生带到自然的、社会的或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情境,把自己融入其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富有情趣的活动总是兴致勃勃,为此,在作文教学时,我总是精心创设适当情景,提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使学生主动去参与。如指导学生写《我的爸爸(妈妈)》的作文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我先动情地朗诵一首短诗:“妈妈的头发白了/她把满头的黑发给了我/妈妈的眼睛昏花了/她把明晰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双手粗糙了/她把红活圆实的手给了我/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能给的都给了我,/富有的我拿什么还妈妈呢?”细腻而真挚的感情透过生动的语言表达传递给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真情、领悟思想,寻找作文思路的切入点。
二、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基础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特别是考试时,情急之下,常常感到无从着手,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积累生活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确,生活处处有素材,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观察和挖掘:一是留意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如学习、体育锻炼、各种竞赛、各种文娱活动等;二是体验充满亲情的家庭生活,如家庭中的人、事(喜怒哀乐)、有意义的家务活动等;三是感受充满神奇的自然生活,如自然风光(旅游)、自然景象(风雨雷电、日出日落)等;四是了解繁华复杂的社会生活,如社会变迁,人生百态,奇闻趣事等。学生的见闻和经历丰富了,习作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引导阅读,丰富库存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本的文章虽然精彩,堪称典范,但毕竟量少,要拓展学生素材宽广度,就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除了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适合学生读的书目(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的教育》等)外,还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刊(如《少年文艺》)。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获取的知识就多,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优秀作品写作的方法。
最后是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方法,如摘抄、背诵、说写故事等。既要记下人和事,又要记下精彩词、句、段,并且要多读多温习收集的资料,让学生熟读精思,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积累的效果。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三、强调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是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虚构的文章用词怎样华丽,也只会让人反感。“真”是文章的灵魂。故我指导学生写作时,强调学生所写的内容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实,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非真人真事不能写,而是说即使是“想象”或“組合”,也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合情合理,所抒发的情感是自己的心灵体验,是反映生活的真实感受,是发自肺腑之言。
其次是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健康人生态度。一篇好文章除了让人感受真情外,更应该让读者体会人“善”之本性,健康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不可避免经受痛苦、失意、挫折、打击,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从而变得消极、悲观、偏激。我引导和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遇到困难不放弃,同时,要求他们在作文中表现这种积极生活、健康快乐的人生观。如一个离异家庭的学生写《我的家》时,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家冷冷清清,经常是我一个人在家。妈妈是一个赌鬼,就知道摸麻将。我是一条狗,饿了,吃妈给我准备的饭。看见别人一家的欢乐,我真想离开我的家!”我在旁边写道:“你妈是有缺点。但她也很爱你呀!你看,她尽管酷爱打麻将,可不忘给你准备好菜饭呢!再想一想,怎么改,让我看到你不完美的家也不缺乏爱。”不久,我看到了她修改后情感完全不一样的文章:“我的家就只有我和妈,连家具都不多。我妈最大的缺点是喜欢打麻将赌钱,很少在家。我劝了多回,她口上答应,可就是改不了。我知道,妈妈心里有她的苦衷,想在麻将台上消磨时光。其实,妈妈很爱我,白天,不给我做好饭菜绝不出去;晚上,一定陪在身边看我做作业。我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去抚慰妈妈受伤的心。我很想对妈妈说,不应为爸爸离弃我们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要积极地面对挫折,好好地为我们娘俩美好的未来而活。”这一改,文章显现的情感和人生观便完全不一样了。
四、落实学生写作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保证
学生有了生活素材,有了正确立意外,还需要一定的表述技能,选择恰当的体裁和构思精巧的布局是高质量作文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还需要落实学生的写作表达训练。
首先,设置灵活选择体裁的空间。不同的体裁反映生活的角度不同,合适的体裁,能使学生恰当地表达内容、情感和态度。在作文教学时我注意形式多样的体裁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使用不同体裁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写《电脑》作文时,我指导学生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电脑的历史、结构、功能等;也可以写成记叙文,表述与电脑有关的人或事;还可以写成日记,记下与电脑相关的事。
其次就是主张同一文体,多种形式表达。我特别强调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如训练学生叙述同一件事用顺叙、倒叙、插叙三种方法表达;记叙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进行写作;文章层次安排方式训练用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和对比式等。
最后是落实关键环节的训练指导。在教学中,我经常进行文段的习作指导,通过写好“一段话”的训练方式突出文章的亮点。一是落实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的训练。文章开头起笔不凡,新颖生动,就能立刻抓住读者;好的文章结尾收束有力。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总结有力,画龙点睛。我进行迁移练笔写“我的爸爸(妈妈)”时,也指导学生用总结式写法结尾。一个学生这样写着:“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为了这个家,甘愿吃苦,默默地当我们的‘勤务员’。”活学活用,立竿见影; 二是落实细节描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训练,努力使学生的作品精彩优美。
五、合理评价学生作品,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强调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我点评学生作文时,把“说真话,吐真情,表真心”作为衡量学生作文是否优秀的第一要素,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写作对象,进入角色,不置身事外,亲自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流露真情实感。
其次是注重赏识和鼓励。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常识和鼓励能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学生即使只是用了一个好词,我也不忘热情鼓励:“这个词用得真精彩!”,让学生小小的心灵充满炫耀的得意:瞧,老师夸我呢!从而充满写作的激情。同时,赏识和鼓励能将学生一些无意识运用到的写法提升到理性上,如学生在记叙中用了议论的方法,我也夸张地告诉他们“运用了夹叙夹论的好方法,有主见”,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活他们积极写作的欲望。另外,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相互赏识,引导学生赏读别人的佳作,取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同时,学会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文章,学会给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写评语,从而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