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的概念背后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的概念是什么?此词来自英语的PUBLIC,指向社会全体,以公共为基础,又发展出公共场所、公共性甚至还有公务员、公民、公仆、公器、公共汽车等词语,与私下、私密相对应,公益与公共行为是这些词语的共性。
  为什么要提到这些比较生硬的单词?因为我发现日中两国的民众对于“公共”两个字的认识完全不同。20 年前,我曾接待过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机械代表团,我们一起乘坐电车前往某地。途中代表团的某一位突然卷起裤脚把脚放在座椅上,我实在看不下去就去问他为何这样,他告诉我他平时在家也是这样,并不觉得有什么异样。听到他的回答,我想这位仁兄的眼中公共场所与私人空间应该是混淆的,他把应该在家中才能干的事情拿到公共的地方,因此他的行为是公私混同。
  我曾经问起很多日本朋友公共场所的概念,大家基本上的回答是,自己所在的市、县、町或者国家的所有地以及设施,还有广场等都是公共场所。又问起我的美国同学对公共场所的定义:离开自己家以外的场所都是公共场所。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在家里我只要不吵到左邻右舍,随便我干什么,这是我与我家里人之间的事情。其他人则也有他们自己的空间。
  当你走出家门,就算是马路,已经不是你一个人使用,是大家都在使用的公共场所,是要保证让大家都能舒适地、平等地使用,还要考虑到不能给其他人添麻烦。
  现在,在日本的公共场所就算孩子到处乱叫乱跑,很多家长也是装作没有看见,最多说一声;不要跑,根本没有具体行动去制止。小的时候有几个怕:火山、地震还有老头子,因为在公共场所总能看见上了年纪的人在教育素不相识的孩子,告诉他们这些行为是给其他人添麻烦,就像老爸教育自己的孩子似的。
  最近某地大小便的风波,引发中国网络的各种议论,在中国习以为常的小孩子到处大小便的现象,在日本是绝对没有。
  我在日本没有看到过任何公共场所有父母在帮助孩子随地大小便。首先,日本基本上在孩子出生后都使用各种尿不湿,这样可以防止孩子有紧急的情况下到处乱拉,在公共场所给他人添麻烦。基本上是一天4块左右,外出会首先换块新的,然后再有块备用。
  有的人会说日本厕所发达或者习惯养成很好,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在对日本学生的调查中,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学校的厕所或者公共厕所有味道,自己的家的厕所好,所以一般的上厕所在自己家里解决,这个习惯都是来自父母,也会传给自己的孩子。
  这种爱清洁的习惯还发生了另一个插曲,就是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很多家庭的厕所都被损坏,而临时厕所没有水冲的设施,散发出很多异味。平时很多孩子在家使用马桶惯了,却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竟不得不少喝水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不同程度地在心灵有了阴影。之后日本学校都开始开设野外生存的课程,帮助孩子能尽快地适应简易厕所。
  日本现在很多地方有公团住宅,也就是中国的廉租房,最近几年公团住宅也发生了变化,很多日本年轻人都不选择住公团住宅,这样外国人申请公团住宅的申请变得容易。
  在大阪的几个公团住宅就发现,很多人把故国的习惯都直接搬来这里,如:随地吐痰,或者不按照日本规定的垃圾放置日直接丢垃圾(日本不是每天都可以随意倒垃圾,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如可回收,不可回收等,时间都不一样)。有人甚至随手扔垃圾,有些楼层很脏,一打听就是外国人居住。为什么?垃圾都是带有某国的特点(如包装纸等),扫地时只是把自己门口的垃圾扫干净,扫到走廊后什么都不管。某个大阪的公团住宅,还发生有人把垃圾直接从窗口扔下的奇闻,甚至出动警察来调查此事。
  在大阪,大的垃圾包括电器(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家具等都要付费后才能处理,大约一件是300~400日元(约合20~30元人民币)。很多人不愿意花这笔钱,就直接把这些大家伙放在应急通道,最后大垃圾越来越多,公团住宅管理方不得不从公共基金拿出钱处理。如此一来日本居民不愿意了,为何外国人不遵守法律,要我们承担呢?如果一个人不遵守规定的话,族群全体都要遭到牵连。
  现在的日本因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活的规范也变得模糊不清。原来的生活常识,也不成为常识了。但是不管生活质量如何提高,时代如何发展,只有一个是不变的,就是公共场所的定义:从家里走出一步就是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不能给其他人添麻烦。
  桥本隆则
  (在日华人,博士学历,现居日本大阪。主攻国际关系,《联合早报》撰稿人,日本朝日放送特约评论员)
其他文献
6月17至19日,李克强总理带领规模庞大的企业代表团访问英国。访英期间,中英双方共签署数十项政府和商业间协议,内容涉及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总额超过300亿美元。双方还宣布,力求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  李克强对英国的访问,表明了中英、中欧关系的两个特点。  首先,中国对欧洲、英国的外交关系,近些年来急剧地向经贸关系倾斜。过去中国有一种思路,试图在国际战
今年7月初,为纪念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会上,谈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和张维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张维迎坚持他二十多年来一贯的观点:“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创造自由的环境、法治、包括产权制度的保证。很多时候,在经济事务中,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干预,效果或许会更好。”  林毅夫也没打算改变他对中国模式的推崇:“中国过去35年,我们必须承
大致千禧年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突然“火”了。以中国古代历史與人物为题材的图书,屡登五花八门的“排行榜”。这类题材的作者,也受到读者的热捧。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需要写一篇大文章才能说清楚,暂且不表。但说两个比较表面的现象:第一,作者大致都不是古代史学术圈内的研究者,多是“横生斜长”出来的。有的作者甚至是被这把“火”所吸引,跟风而行;有的是出版者跟风而临时邀约一些作者而出书的。第二,这类书越写越宏大,到
2013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这是中共十八大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两会,十八大对未来五年的规划和设想能否变成现实,需要通过两会的法定程序予以确认和推动,此乃本次两会受到世人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届两会一共选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全国13亿多人行使国家政治权利,共商国是。  此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任代表占代表总数的65.62%,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之
在美国,意外创伤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有920万儿童因之被送进急诊室,并有超过12000名儿童死于创伤,这个数字比所有感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总数还多。然而与其他疾病相比,预防创伤的宣教活动却开展得并不广泛和引人注目。如今,人们开始探讨:什么办法可以降低儿童意外创伤的发生?  十多年来,美国有些医院的急诊室在儿童创伤预防方面发挥了作用。比如,他们发放自行车头盔和儿童安全座椅。那些持续关注居高不
中国新娘和中国研修生一样,是在日华人里人数最多的两类人。这些年,远嫁日本的中国新娘占到了这个国家国际婚姻的三分之一强。来自日本厚生省的统计,最近几年,中国新娘进入日本的势头更为迅猛,从2001年起,每年都有超过1万人的中国新娘嫁到日本。  许多人对于中国媳妇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看过的某部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这些媳妇为了生活,背井离乡,一句日语不会,却嫁进深山的农家为妻。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可以成功加入日
13个年头,158个月,4801天。岁月匆匆,《中国新闻周刊》已经600期了。  2000年1月1日,迎着新千年的晨曦,《中国新闻周刊》在对中国未来抱有信心和责任的中国新闻社人手中面世了。13年过去,《中国新闻周刊》从一个呱呱落地的新生儿成长为一个全媒体综合性传媒集团;拥有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韩文版、意大利文版、英文南亚版共6个版本的杂志和两个网站;在中国传媒市场拥有一流的品牌影响力和传媒资源
110年前的8月22日,那是大清光绪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四川省广安县协兴场姚坪里的邓家老院子里,一个男婴出生了。他是家里的长子,父母将他取名为邓先圣。  先圣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时候,私塾先生却对他的名字首先表示了不满——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怎么可以先于孔圣人呢?于是将他的名字改为“希贤”。直到20年后参加革命,希贤才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更平凡普通的“小平”。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有人扛着“小平您好”的标
自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召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起草工作动员会以来,沿江各省市都在积极争取,将本地区的发展纳入到这一新的国家战略之中。  尽管长江横贯东西,将沿岸的十余个省市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其中很多省市的经济往来并不密切。相反,由于产业类同,这些城市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关系。  “现在的长江经济带是分段的,不是连续的。要把整体潜力发挥出来,就必须把它的
北京。首都机场。深夜22:30。  天空被一层薄薄的雾霾笼罩着,空气中的尘埃在停机坪灯光的映射下,给大地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灰纱。为了不让玻璃窗上的灯光投影影响目视,机场塔台顶层指挥室的灯从天黑后就关掉了,50平方米的空中楼阁里,12个人借着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弱亮光,各自对着耳麦传递着细碎的口令,仿佛一个神秘的地下组织。  塔台管制员李柏森回头看看南部的天空,依稀还有十几架飞机的航行灯在闪动。 此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