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要拒绝零和博弈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能源、低碳经济和碳关税,是后危机时代的欧美国家为摆脱经济困境而可能实施的战略,中国和俄罗斯都会因此受到冲击,为此中俄两国更有必要加强能源乃至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毫无疑问,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中不可被忽视的两个大国,除了山水相连之外,两国还有着很多共同点:都曾经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道路上;都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成为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国;都在危机后倡导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都在全球治理中呼吁多极化世界的建立与维护。
  两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有很多共同之处:都需要遏制国内的分裂活动和三股势力的发展;都期望改善国际分工地位,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等。
  于是我们看到中俄关系在叶利钦的第一个任期内就开始了不计前嫌地迅速升温,建立了实实在在的战略伙伴关系;进入普京时代后,虽然俄罗斯国力借助石油得以迅速回升,但中俄关系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当下的梅德韦杰夫时代,在“危机驱动”之下,面对敌视中国、轻视俄国的西方国家,两国更是在重大的国际性事件中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充分展现着相互间这种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
  正如胡锦涛主席日前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所言,10年前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中俄世代友好的和平理念,树立了冷战结束后平等信任、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典范;10年来,双方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务实合作、文化上交流发展、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卓有成效地协调和配合。
  这种大国邻居的交好关系,不仅仅有利于两国发展与振兴,而且还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进程。不过,我们也必须关切到中俄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性,所谓的“官方热、民间冷;政治热、经济冷;中央热、地方冷”并非空穴来风。从石油管道的出尔反尔,到以治理“灰色清关”为由对在俄华人屡屡发难,再到一艘中国货船被俄罗斯边防军击沉,无不反映出两个大国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博弈与摩擦。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其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俄罗斯对中国的防范与戒备心理也开始显现。
  俄罗斯所担心的,实际上是“成為中国的原材料附庸国”;俄罗斯所恐惧的,无非是“中国制造”。实际上,两国间“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这种贸易结构,应该说相对于俄罗斯需谨慎对我们的轻工业品所可能产生的依赖性而言,中国更需要谨慎对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产生依赖性;况且,从就业的角度讲,俄罗斯本来就劳动力短缺,存在人口危机问题,若把有限的劳动力配置到自己不占优势的轻工业部门,将会有很大的机会成本。因此,俄罗斯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中俄之间的贸易结构不合理,因为这种不合理是资源禀赋造成的,要想改变它,只能先改变自己的比较优势,光靠政治呼吁、施压将无济于事。相反,两国应该利用好现有的资源禀赋,培育自己新的比较优势,或者说是新的竞争优势。
  “竞争者此长彼消,胜者之所得加败者之所失等于零。” 在零和博弈中,双方是没有合作机会的。为此,我们不强调大国间的对抗,而是寻求双赢、强调合作。特别是在中俄关系上,我们倾向于与俄罗斯搞合作博弈,只做正和博弈,不做零和博弈,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更何况后危机时代的欧美国家正在寻找自己摆脱经济困境的出路,而新能源、低碳经济和碳关税就是其中的可能战略之一,这一战略如果得以实现,中国和俄罗斯都会受到巨大冲击,为此中俄两国更加有必要加强能源乃至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既然欧美国家不希望看到强大的俄罗斯,也不希望看到强大的中国,那么中俄两国就更应该有加强合作的理由和基础。
  (作者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他文献
作者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科技编辑的挑战以及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并提出了完善科技编辑知识结构的对策。
基于CGSS2013数据,对政府环保工作满意度、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公众对地方政府环保工作满意度与环保行为显著正相关,对中央政府环保工作满意
语言是一个人思想的物质外壳,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人们相互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技巧,是一门艺术,无论任何职业,都必须讲究语言艺术.
期刊
美国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著作《他们眼望上苍》通过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段婚姻经历,展现了黑人女性努力寻求自我声音,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自我发现之旅。小说呈现狂欢化的特征
通过对1996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从学科、地区、机构分布,以及引文、基金论文、合著和作者职称、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表明:1996年我国农业科技论文总数为9148篇,比1995年减
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任务,以采集系统为中心,详细介绍了系统主站的软硬件设计、采集系统功能设计、系统与其它系统的接口设计、系统建设规模、售电系统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