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输尿管癌与非特异性输尿管炎的MSCT诊断

来源 :实用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le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与非特异性输尿管炎的 MS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和5例非特异性输尿管炎患者的 MSCT 资料,所有病例均行 MSCT 平扫、3期增强扫描,并采用 MPR、CPR、CTU等技术重建图像,观察两者的 MSCT表现特征。结果①1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病理学诊断均为移行上皮癌,MSCT 表现为9例管壁呈偏心性增厚,其中5例管腔内见软组织肿块,3例管壁呈向心性增厚,病变段管腔明显狭窄,边缘及断端不规则。②非特异性输尿管炎 MSCT表现为1例管壁呈偏心性增厚,3例管壁呈向心性增厚,病变段管腔狭窄,边缘较光整;1例提示肾脏、输尿管积水,病变段输尿管壁尚光整,未见明显增厚。③CT 平扫,原发性输尿管癌和非特异性输尿管炎的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动态增强扫描过程前者强化程度高于后者(P均<0.05)。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与非特异性输尿管炎均可以不同形式及程度的输尿管壁增厚为主要特征,MSCT增强扫描及 MPR、CPR、CTU 等后处理技术在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在新生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发展中肺泡Ⅱ型肺上皮细胞(AT2)标志物肺表面活性物质C(SPC)、E-钙黏白(E-cad)及间质细胞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及蛋白动态表达变化,阐明肺上皮向间质转化(EMT)在BPD新生鼠肺发育障碍中的意义。方法建立高体积分数氧暴露致新生鼠BPD模型(BPD组),以同样数量且暴露于空气中的新生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