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之我见

来源 :科学时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30633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提倡有个性,那是创新的前提,但我们可以“求同存异”,不必过于强调“异”而抛弃了“同”。“个性”不是“一般”、“普通”的对立面,它是“一般”、“普通”的延伸,当我们在追求“个性化”阅读的时候,请不要把眼睛只锁定在“个性”两个字上!
  【关键词】阅读;个性化;误区;克服;发散;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101-02
  
  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一切都变得有个性起来,阅读也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由原来的“模型式”(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对文本的理解都较为统一,一般属于老师灌输式。)到如今的“个性化”阅读,即追求自我的理解,允许存在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转变是好的,社会进步了,讲民主了,阅读空间拓宽了……但在一些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个性化”阅读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一、“个性化”阅读成了“自由化”阅读
  1.1.1提所谓“个性化”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用一些已经形式化的所谓开放性问题,如:“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出许多答案或是问题,处理方法一般两种,一种是“个个击破”,大大小小的问题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就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显得浮光掠影。另一种是揪住学生嘴里说出的自己所设计好的问题不放,这样似乎就找到了“主心骨”,可那些“没用”的问题怎么办?一句简单的“由于时间问题,余下问题自己课后解决”就解决了?万一没有一个学生能说出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又该怎么办呢?所以说这样的个性化,无非是让学生自由地提出些问题而已!
  1.1.2答案“个性化”:有些老师严格遵守着课标中要求的阅读“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眼睛锁定在“自己”一词,言下之意就是有“个性化”的见解,所以面对学生一些错误的想法,老师不敢轻易否认,怕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而采用一些模糊的回答,或不作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的时候,当老师提出谈谈对狐狸或乌鸦的认识时,有同学提出:“我觉得狐狸很聪明!”,他给狐狸冠上了“聪明”的头衔,而我们印象中的狐狸一向是“狡猾”的,这孩子的答案的确很有“个性”,可狐狸在这个故事中是骗了乌鸦,骗人这一个行为是受谴责的,所以不能因为狐狸享受到了,把自己的肚子喂饱了,就叫聪明。
  1.2“个性化”阅读无需老师的引导。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有些老师认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就是学生自己的行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帮不上什么忙,不然怎么叫自主学习呢?“自主”就是自己做主嘛,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样才能显示学生的“独特性”,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我要去帮忙,那学生独特的理解、见解和体验绝对受影响!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教学镜头:自由读课文,提出问题,或自己在文章找答案,或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老师表扬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理解……这样的老师放手放得可真够彻底的!如果真的每一课都可以这样上,那么还要我们老师来干啥?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的老师成了真正的旁观者,只不过过程完了,说几句肯定的话罢了(事实上这几句话,在整堂课中也是可有可无的。)
  教师的认知能力、理解水平、已有经验那绝对比学生更胜一筹,所以老师更能明确文本的主题思想,更能把握文本对读者的意义,更能触及文本深层的内容……而这些是学生所缺乏的,学生看到的是肤浅的东西,体会到的是文本的片面,如教学《生命桥》时,单靠学生自己研读,往往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生命的价值”,或许他们能感受到老羚羊的伟大,却无法感受到它们也有集体意识;或许他们能读出文本的悲壮之处,却无法感受到悲壮之美;或许他们能读出猎人最后的不忍伤害,却无法感受猎人心灵的震撼……
  我们提倡有个性,那是创新的前提,但我们可以“求同存异”,不必过于强调“异”而抛弃了“同”。
  
  2在教学中该如何克服以上两个误区呢?
  
  2.1发散“点”。我们与其把时间都浪费在多提问题上,倒不如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寻找一个可以迁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可以贯穿全文的问题,可以领会主旨的问题,可以把握重点的问题,可以破解难点的问题……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可以提出一个把握重点的问题:“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而答案恰恰贯穿了全文,紧接着,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的个性有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同时,这一“点”上发散开来的问题,让学生对于“点”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清晰的认识。这样的阅读算不算是“个性化”的阅读呢?
  2.2生成“点”。面对学生有“个性”的回答,我们要敢于质疑,让这个生成的问题,发挥好它的作用,从而向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更独特、深厚、丰富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教学到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老天鹅是怎样的?”突然有一学生说:“我觉得不怎么样!老天鹅本身就老了,快要死了,破冰还死得有点价值,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可惜的。”其它同学马上一片哗然,说他没同情心,但也说不出更多的可以说服他的道理来,我让同学们再读文本,看看小天鹅们,对老天鹅的举动有什么看法。于是很快,同学们在文本中找到了小天鹅们被老天鹅的举动所震撼、所感动,进而向它学的语句。让刚才那位同学彻底否定了自己刚才的“个性化”想法。
  “个性”不是“一般”、“普通”的对立面,它是“一般”、“普通”的延伸,“个性”如同满园花的颜色,它可能是黄的,可能是红的,可能是紫的……当每一朵都是五彩的时候,你还能区分它们吗?它们还有“个性”吗?所以当我们在追求“个性化”阅读的时候,请不要把眼睛只锁定在“个性”两个字上!
  收稿日期:2007-09-19
其他文献
目前虽然有很多关于西方公共行政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发展的文章,但是学者们都没有将公共行政的发展置于其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即运用历史途径来研究该领域知识和理论发展的问题
陌生的号码不厌其烦地响着,已经是一天中的第四通了。屏幕在黑暗中闪烁着刺眼的光,我犹豫不决,不知要不要去接。时间就在这样的人与物的静止对望中流逝了。
一度以为,我再也不会拥有可爱的小天使了,漫漫长夜里,只有天上的星星知道我曾经流下多少悔恨的泪水,今天,当肚里的宝宝使劲踢我的时候,像每位准妈妈一样,心里充满甜蜜,痛苦的过去,终于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两种给药间隔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4妊娠的效果,探讨米非司酮的最佳给药间隔时间。方法:将妊娠10—14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孕妇2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
期刊
失败,令人生厌的字眼,然而,我却对它情有独钟。这不是说我喜爱失败,而是愉悦于失败后来自被剧烈震撼的心灵的那一份激励。望着血淋淋的试卷,你可能享受不到高分的沾沾自喜,然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更多的新问题,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培植课程改革新理念,完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素质;师生关系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er quality  Zhou Chengming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proposed t
晓曼身材高挑、五官精致,加上笑起来明眸皓齿、美艳动人,被同事们誉为“出水英蓉”。
第一次看到海,你惊讶了! 远处,烟波浩淼,水天相连,辨不清哪是蓝的天,哪是蓝的海。海披着淡蓝的轻纱,在轻风的柔抚下,翩然而卧,沉沉入梦,像一杯蓝汪汪的香醇美酒,像一位浴后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