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042-01
近10多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参与者,在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站在基层单位的角度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实现管理的集中化、动态化
管理集中化,是指所有权与占有权分开,各占有使用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拥有事先与所有权管理者约定用途的占有和使用权。消除旧体制所具有的,所有权执行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产权责任不清,所有者权利旁落的弊病,从而建立起所有权对使用权的制约关系。管理动态化,是指建立一种行政事业性资产可以随时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调剂的制度,根据各单位实际需要,随时进行余缺调剂,抽多补缺。
2 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是基础。从资产管理的流程、目标、原则上讲,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建设之初,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单位的内部环境的不同,增强贯彻实施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内部控制既易于理解,又便于操作。
3 解决人的问题
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管理层。资产管理成果在管理层方面没有考核的愿望,就谈不上对资产管理成果的量化考核,更谈不上对资产管理成果的成因分析。二是员工。国有资产的内部控制是全员控制。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位职工,都占用着这些资产。特别是处在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系统中具体执行人的责任心、专业技能、职业判断等又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在加强员工责任意识的同时,引进激励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4 建立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虽然有财务、基建和修缮等预算,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主要是缺少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固定资产预算的过程是一个单位充分分析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并将两者进行科学的匹配的过程。由于财务、基建等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现状缺少全面的了解,财务、基建等预算不可能代替固定资产预算,或者说其中关于固定资产预算的内容不可能准确。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预算制度,是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5 管理手段现代化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固定资产账很多还停留在是手工记录的阶段,管理手段十分落后,特别是与会计账簿的核对更加困难。如果能够采用电子化的库存管理手段,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登记固定资产账、盘点库存的劳动强度,并且可以加快这些工作的速度;另外,如果能够建立网络办公环境,可以实现两种账簿的链接,既可以避免发生固定资产账与会计账的不符,减少错误率,又可以避免因两种账簿登记时间不同而引起存量不实。
6 加强监督检查
当建立对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这里除依靠外部审计机构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就是要完成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日常监督贯穿于控制执行的全过程,主要是检查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遵循、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问题,估计可能或已经产生了什么后果,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而评价主要是对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监督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和评价,对控制系统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意见,并提供评价报告,是对控制的再控制。
7 采取资产保全措施
在资产保全控制方法中,除限制直接接触、定期盘点、记录保护以外,财产保险也是一种积极的保全措施。管理者和决策者在购置资产的同时,用一部分预算资金来进行资产的保险,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和必要的措施。
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有资产新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对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予以健全、完善,必将有助于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实现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成功转型、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1074(2009)04-0042-01
近10多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参与者,在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站在基层单位的角度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实现管理的集中化、动态化
管理集中化,是指所有权与占有权分开,各占有使用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拥有事先与所有权管理者约定用途的占有和使用权。消除旧体制所具有的,所有权执行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产权责任不清,所有者权利旁落的弊病,从而建立起所有权对使用权的制约关系。管理动态化,是指建立一种行政事业性资产可以随时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调剂的制度,根据各单位实际需要,随时进行余缺调剂,抽多补缺。
2 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是基础。从资产管理的流程、目标、原则上讲,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建设之初,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单位的内部环境的不同,增强贯彻实施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内部控制既易于理解,又便于操作。
3 解决人的问题
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管理层。资产管理成果在管理层方面没有考核的愿望,就谈不上对资产管理成果的量化考核,更谈不上对资产管理成果的成因分析。二是员工。国有资产的内部控制是全员控制。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位职工,都占用着这些资产。特别是处在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系统中具体执行人的责任心、专业技能、职业判断等又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在加强员工责任意识的同时,引进激励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4 建立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虽然有财务、基建和修缮等预算,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主要是缺少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固定资产预算。编制固定资产预算的过程是一个单位充分分析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其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并将两者进行科学的匹配的过程。由于财务、基建等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现状缺少全面的了解,财务、基建等预算不可能代替固定资产预算,或者说其中关于固定资产预算的内容不可能准确。建立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预算制度,是解决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5 管理手段现代化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固定资产账很多还停留在是手工记录的阶段,管理手段十分落后,特别是与会计账簿的核对更加困难。如果能够采用电子化的库存管理手段,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登记固定资产账、盘点库存的劳动强度,并且可以加快这些工作的速度;另外,如果能够建立网络办公环境,可以实现两种账簿的链接,既可以避免发生固定资产账与会计账的不符,减少错误率,又可以避免因两种账簿登记时间不同而引起存量不实。
6 加强监督检查
当建立对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这里除依靠外部审计机构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就是要完成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日常监督贯穿于控制执行的全过程,主要是检查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遵循、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问题,估计可能或已经产生了什么后果,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而评价主要是对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监督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和评价,对控制系统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意见,并提供评价报告,是对控制的再控制。
7 采取资产保全措施
在资产保全控制方法中,除限制直接接触、定期盘点、记录保护以外,财产保险也是一种积极的保全措施。管理者和决策者在购置资产的同时,用一部分预算资金来进行资产的保险,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和必要的措施。
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有资产新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对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予以健全、完善,必将有助于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实现固定资产价值最大化,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成功转型、提高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