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教材和教参撞了一下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于园可无憾矣”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文言文《于园》末尾的一个句子。对于该句的理解,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第19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版)和不少的教师及学生一样,最初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译文中的“这样的假山石”是指课文所介绍的于园中的那些奇特的假山或“磊石”,译文中的“于园”就是文本的说明对象,即文章开头介绍的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
  “至”,到;“无”,通“毋”,不,不要;“憾”,心感不满;“矣”,了,译者为什么要这样翻译,为什么要把本句的主语确定为“这样的假山石”呢?或者说,译者为什么说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呢?如果于园使人不满意的话,那又该是一种什么情况呢?答案就隐含在之前的两个句子中——“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这两句的意思是:址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显而易见,位于瓜洲的于园,要么无假山,要么是于园中有假山但堆砌艺术不高。
  而从课文前面的主体文字中又可以看出:于园不但有假山,而且还是一些有很多奇特之处的假山,他们构成了于园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假山奇在哪里呢?一是“以实奇”。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二是“以空奇”。“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其四周,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出假山之空、之奇。三是“以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由此不难看出,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就是为了突出于园的假山堆砌艺术高超。为此,译者把句子的主语确定为“这样的假山石”,从而把“至”的本义“到,到达”引申为“安置”的意思,
  显然,这样翻译的目的也符合并体现出了文章最后一句所具有的在结构和主题方面的作用——照应前文集中描写于园“奇在磊石”的内容,同时说明了于园是凭借假山而闻名的瓜洲众多园林亭榭的代表和佼佼者,这就自然包含了对具有高超艺术构思的园林主人于五和为建造于园而付出心血的那些能工巧匠的赞颂。
  不过,既然如此,我倒觉得换一种翻译也许更合适,“至”直接理解为“到,到达”;“无憾”就是“不会心感不满”,双重否定实际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也就是“心满意足”的意思,全句可理解为:人们到了于园(看到这么奇特的假山)就可以心满意足了。
  既然“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那为什么人们到了于园就心满意足了呢?结合前文“奇在磊石”的文字,明显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人们到了于园后会看到那些奇特的假山石。所以,这样翻译不但符合此句在文中结构和主题方面的作用,而且能更清晰、明朗地突出于园假山堆砌艺术的高超。
  不仅如此,《于园》全文主要是通过抒写作者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来赞颂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的。所以,把句子的主语确定为“人们”,更契合全文的这种写法,特别是作者当时游完于园后表达自己直观感受的情境。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一个似乎非常严密、科学、全面的理解和推理竟然是错误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原来文章最后一句在“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与“至于园可无憾矣”之间选人课本时被教材编者删去了中间的几句话——“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这些假山石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很明显,“至于园可无憾矣”的主语不是人们,而是假山石;不是于园中的假山石,而是这些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的假山石。那这样的假山石全部都到了“于园”这一个园林中了吗?当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否则“瓜洲诸园亭”何以“俱以假山显”?所以,“至于园可无憾矣”中“于园”并非是富人于五所建造的园子,其中“于”是介词“在”,而“园”就是“园林”,即包括于园在内的瓜洲这个地方众多的园林。因此,此句的意思应该是:这样(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的假山石安置在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全句突出说明了假山石因到了瓜洲诸园林,方有名声。从全文来看,作者从前文的于园介绍到瓜洲诸园亭,由点到面,点出了“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的特点。
  此刻,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至于园可无憾矣”真的难以理解吗?还是教材内容的删节和教参译文的模糊让它变得难以理解了呢?原来,我被教材和教参撞了一下腰,尽管这个过程中浸透着我探究问题的执著!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学生被动地、勉强地学习,与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学习,其效果迥然不同。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励学生愉快地学习,能产生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赞扬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真正让赞扬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以下几个观念。    一、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赞扬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不多。关键在于老师没有真正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
沈从文曾说:“现在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的印象里。”的确如他所说,沈从文对他的家乡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因此,沈从文这位自称是“乡巴佬”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湘西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土里土气的湘西妇女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形象如清风,如洒落在腥风血雨荒芜土地上的阳光,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震撼。在他的笔下,不论是自在的“萧萧”,蒙昧的“三三”,还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已经20多年,一直把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前些年,由于不断地钻研教材,并不断总结教学中的成与败,自认为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有些收获、有些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地深入推进和新课改的实施,一方面,我对自己前些年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不要说优秀,就是合格也算不上。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训,接受了一些课改的新理念,并能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探索与实践,但终觉得
完形填空几乎涵盖了词汇辨析、语法知识、阅读理解、文化背景和技能运用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个特点,使其成为学习英语难得的好题型,能够用来综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下面是笔者关于如何使用该种题型进行英语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完形填空辨析词汇   完形填空就是将一篇短文中比较关键的词挖出来,与其他三个词放在一起作为选择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有一种类型就是提供一些含义和用法相近的词或词组让做题者选择。做
作文讲究厚积薄发,犹如建造楼房,需要一块块砖堆砌而成。而这一块块砖就是构建作文的素材。没有素材的积累,即使有巧妙的构思、华丽的语言,也如“无米的巧妇”,写出的作文也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很多学生总感叹没有素材,无话可写,却对身边的语文课本视而不见,甚至从未觉得那就是可以为己所用的一座宝藏。   其实,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绝大部分课文,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质兼美,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次读起这样雄壮的词句,总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我想近千年前的苏东坡,于被贬之地黄州,看到这滚滚东流水的长江,翻腾着的滔天巨浪,定会激荡起那颗寂寞良久的火热心灵,于原始壮观的自然情景中,去思考生命的原始意味。  逝者如斯的长江水,激荡着词人的心胸,情难自禁,历史的那些英雄人物一起涌上词人的心头,然而这些曾经吒咤风云的英雄们,已被浪花所淘尽,既想赞美英雄,又感叹
急促的阵雨过后,天空终于放晴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中。禾苗被雨水冲刷过后绿油油的,叶子上滚动的露珠晶莹透亮。鄉间的小路虽然泥泞,但空气中却飘着一股芬芳。年轻的杰克正哼着小曲儿,去看望他很久不见的家人。  他正在欣赏青山绿水,忽然发现前方岔路口的石头上坐着一位年轻人,旁边还有一辆倾覆的马车和一匹瘦弱的小马。杰克走近一看,那位年轻人手扶着脑袋,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马车周围有好几个木箱和包裹,散落在泥土里
山村农家小院里,种满了黄瓜、茄子等蔬菜,阿飞和爸爸在小院里摘菜。  阿飞,今天天气热,你去摘点儿黄瓜,中午老爸给你做个凉拌黄瓜吃。  老爸,我摘完了,你看!  哎呀,我的傻儿子呀,你怎么摘了这么小的黄瓜呀?  老爸,大的长得很好,我不舍得摘呀!  阿飞,老爸告诉你,以后摘黄瓜要挑大的摘,小的可以让它们再长大些。  嗯,我记住了。  阿飞,你吃饱了去田里给玉米拔下苗吧。凡是两棵在一起的,你都要拔掉一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笔者就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语文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语文是综合性学习的根    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