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于园可无憾矣”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文言文《于园》末尾的一个句子。对于该句的理解,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第19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版)和不少的教师及学生一样,最初我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译文中的“这样的假山石”是指课文所介绍的于园中的那些奇特的假山或“磊石”,译文中的“于园”就是文本的说明对象,即文章开头介绍的富人于五所建筑的园子。
“至”,到;“无”,通“毋”,不,不要;“憾”,心感不满;“矣”,了,译者为什么要这样翻译,为什么要把本句的主语确定为“这样的假山石”呢?或者说,译者为什么说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呢?如果于园使人不满意的话,那又该是一种什么情况呢?答案就隐含在之前的两个句子中——“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这两句的意思是:址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显而易见,位于瓜洲的于园,要么无假山,要么是于园中有假山但堆砌艺术不高。
而从课文前面的主体文字中又可以看出:于园不但有假山,而且还是一些有很多奇特之处的假山,他们构成了于园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假山奇在哪里呢?一是“以实奇”。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二是“以空奇”。“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其四周,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出假山之空、之奇。三是“以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由此不难看出,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就是为了突出于园的假山堆砌艺术高超。为此,译者把句子的主语确定为“这样的假山石”,从而把“至”的本义“到,到达”引申为“安置”的意思,
显然,这样翻译的目的也符合并体现出了文章最后一句所具有的在结构和主题方面的作用——照应前文集中描写于园“奇在磊石”的内容,同时说明了于园是凭借假山而闻名的瓜洲众多园林亭榭的代表和佼佼者,这就自然包含了对具有高超艺术构思的园林主人于五和为建造于园而付出心血的那些能工巧匠的赞颂。
不过,既然如此,我倒觉得换一种翻译也许更合适,“至”直接理解为“到,到达”;“无憾”就是“不会心感不满”,双重否定实际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也就是“心满意足”的意思,全句可理解为:人们到了于园(看到这么奇特的假山)就可以心满意足了。
既然“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那为什么人们到了于园就心满意足了呢?结合前文“奇在磊石”的文字,明显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人们到了于园后会看到那些奇特的假山石。所以,这样翻译不但符合此句在文中结构和主题方面的作用,而且能更清晰、明朗地突出于园假山堆砌艺术的高超。
不仅如此,《于园》全文主要是通过抒写作者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来赞颂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的。所以,把句子的主语确定为“人们”,更契合全文的这种写法,特别是作者当时游完于园后表达自己直观感受的情境。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一个似乎非常严密、科学、全面的理解和推理竟然是错误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原来文章最后一句在“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与“至于园可无憾矣”之间选人课本时被教材编者删去了中间的几句话——“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这些假山石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很明显,“至于园可无憾矣”的主语不是人们,而是假山石;不是于园中的假山石,而是这些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的假山石。那这样的假山石全部都到了“于园”这一个园林中了吗?当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否则“瓜洲诸园亭”何以“俱以假山显”?所以,“至于园可无憾矣”中“于园”并非是富人于五所建造的园子,其中“于”是介词“在”,而“园”就是“园林”,即包括于园在内的瓜洲这个地方众多的园林。因此,此句的意思应该是:这样(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的假山石安置在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全句突出说明了假山石因到了瓜洲诸园林,方有名声。从全文来看,作者从前文的于园介绍到瓜洲诸园亭,由点到面,点出了“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的特点。
此刻,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至于园可无憾矣”真的难以理解吗?还是教材内容的删节和教参译文的模糊让它变得难以理解了呢?原来,我被教材和教参撞了一下腰,尽管这个过程中浸透着我探究问题的执著!
责任编辑 刘宇帆
“至”,到;“无”,通“毋”,不,不要;“憾”,心感不满;“矣”,了,译者为什么要这样翻译,为什么要把本句的主语确定为“这样的假山石”呢?或者说,译者为什么说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呢?如果于园使人不满意的话,那又该是一种什么情况呢?答案就隐含在之前的两个句子中——“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这两句的意思是:址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显而易见,位于瓜洲的于园,要么无假山,要么是于园中有假山但堆砌艺术不高。
而从课文前面的主体文字中又可以看出:于园不但有假山,而且还是一些有很多奇特之处的假山,他们构成了于园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假山奇在哪里呢?一是“以实奇”。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二是“以空奇”。“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其四周,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出假山之空、之奇。三是“以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由此不难看出,译者之所以这样翻译,就是为了突出于园的假山堆砌艺术高超。为此,译者把句子的主语确定为“这样的假山石”,从而把“至”的本义“到,到达”引申为“安置”的意思,
显然,这样翻译的目的也符合并体现出了文章最后一句所具有的在结构和主题方面的作用——照应前文集中描写于园“奇在磊石”的内容,同时说明了于园是凭借假山而闻名的瓜洲众多园林亭榭的代表和佼佼者,这就自然包含了对具有高超艺术构思的园林主人于五和为建造于园而付出心血的那些能工巧匠的赞颂。
不过,既然如此,我倒觉得换一种翻译也许更合适,“至”直接理解为“到,到达”;“无憾”就是“不会心感不满”,双重否定实际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也就是“心满意足”的意思,全句可理解为:人们到了于园(看到这么奇特的假山)就可以心满意足了。
既然“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那为什么人们到了于园就心满意足了呢?结合前文“奇在磊石”的文字,明显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人们到了于园后会看到那些奇特的假山石。所以,这样翻译不但符合此句在文中结构和主题方面的作用,而且能更清晰、明朗地突出于园假山堆砌艺术的高超。
不仅如此,《于园》全文主要是通过抒写作者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来赞颂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的。所以,把句子的主语确定为“人们”,更契合全文的这种写法,特别是作者当时游完于园后表达自己直观感受的情境。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一个似乎非常严密、科学、全面的理解和推理竟然是错误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原来文章最后一句在“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与“至于园可无憾矣”之间选人课本时被教材编者删去了中间的几句话——“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这些假山石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很明显,“至于园可无憾矣”的主语不是人们,而是假山石;不是于园中的假山石,而是这些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的假山石。那这样的假山石全部都到了“于园”这一个园林中了吗?当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否则“瓜洲诸园亭”何以“俱以假山显”?所以,“至于园可无憾矣”中“于园”并非是富人于五所建造的园子,其中“于”是介词“在”,而“园”就是“园林”,即包括于园在内的瓜洲这个地方众多的园林。因此,此句的意思应该是:这样(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匠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巧妙构思中诞生)的假山石安置在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全句突出说明了假山石因到了瓜洲诸园林,方有名声。从全文来看,作者从前文的于园介绍到瓜洲诸园亭,由点到面,点出了“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的特点。
此刻,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至于园可无憾矣”真的难以理解吗?还是教材内容的删节和教参译文的模糊让它变得难以理解了呢?原来,我被教材和教参撞了一下腰,尽管这个过程中浸透着我探究问题的执著!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