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背后的哲学问题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作为吃货,我对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有个批评。他谈了美术、建筑、音乐、诗歌,却偏偏不谈美食,好像食物算不上艺术,算不上美学家的合适谈论对象似的。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就未必会买黑格尔的账。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竟说“三日不知肉味”,可见在孔子那里,美食家术语与音乐评论分享的是同一套词汇表。当然,这并不是说洋人不爱美食,但西方的美食实践活动虽然丰富,对于美食的哲学反思却不丰富。若真如黑格尔所言,哲学只是在黄昏才起飞的“密纳发的猫头鹰”的话,那么,与美食哲学相关的那只猫头鹰,未免也太晚起飞了吧!
  有人或许会问:美食里面到底有什么哲学问题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拿最近热播的日剧《东京大饭店》来说事。片子里,木村拓哉扮演的法餐大师尾花夏树于巴黎遭遇事业滑铁卢之后,与铃木京香扮演的女厨师早见伦子携手,在东京从头再来,为获得“米其林三星饭店”的称号而不懈奋斗。这虽然是个老套的日式励志故事,片中对于食物与味觉之间微妙关系的阐述却让人耳目一新。我们都知道,现代法餐的制作显然具有一个非常“科学化”的面向。烘焙的糕点的分寸,各种食材的比例,具有非常精确的量化规定,若错一点食材的味道就会走样。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料理制作毕竟不是化学实验,其最终的检测标准毕竟是食客的味觉体验。因此,在新菜推出之前,厨师就得自己预先扮演食客的角色,用自己的舌头亲自评估自己制作出的多种料理配置方案的最终效果,并以味觉反馈为指针,反复修正原来的料理烹制计划。从这个角度看,料理哲学的核心问题,亦即物理世界的冷酷操作与现象体验的微妙主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譬如,我们可以这样提问:究竟是食客的味觉体验,主导了厨师在物理层面上的操作,还是厨师在物理层面上的操作,反而決定了食客最终的味觉走向呢?
  哲学上的物理主义者会认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毕竟还是物理事件(顺便说一句,哲学行话里的“物理”不仅包括物理学,也包括化学乃至神经科学)。具体而言,不但料理的制作本身是一系列的物理操作与化学反应,甚至味觉的产生本身也是随附在一系列的生理学事件之上的,如味蕾、咽喉神经与迷走神经的运作等等。哲学上的二元论者则认为,味觉的主观体验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的,因为它们是不能通过我们对于相关物理事件的悉知而被解密的。你即使知道了一道菜的所有配方,在亲自品尝那菜之前,你也是无法精确地预估到它的味道的—否则厨师自己的品菜活动也就完全变得没有必要了。
  《东京大饭店》的主创者似乎在哲学上是站在二元论一边的。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可作证明。尾花饭店里的小伙计一时糊涂,被竞争饭店利用,盗窃店里研发的菜谱给竞争对手,事后懊悔,向师傅与老板谢罪。不料众人却哈哈大笑,说这小伙计根本不懂料理。原来,菜谱是死的,厨师却是活的,如何将死的菜谱做成活人爱吃的菜,全凭厨师妙用一心,其过程非常类似于指挥家如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激活乐谱的活力。从这个角度看,竞争对手虽可窃得菜谱,却不可窃得厨师之匠心,因为心、物本事就具有彼此的相对独立性。当然,这并不是说料理人自身的味觉活动不是随附于相关的神经活动的,而是说,你从神经活动的细节出发,是永远看不到高级料理人心灵中浮现出的那种宏观格局感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核心信息,才是料理制作堂奥之所在。
其他文献
新冠疫情让世界陷入了危险的不均衡状态,民粹民族主义诱惑与全球合作和集体行动的必要性,已进入了生死搏斗。悲哀的是,到目前为止,胜出的是民族主义。但各地的全球思维公民能够也必须进行反击—首先就要从美国开始。  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扮演着温和的全球霸权角色。其经济和军事的超级实力,使其非常愿意建立和维持国际合作和集体行动的游戏规则。出于这一原因,美国在建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
位于深圳莲花山山顶广场的邓小平铜像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提到深圳的40年历程,各种历史细节的重现让人感慨,各种口号式的赞誉文字更是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实际上,站在今天的特殊时点,回溯深圳的崛起,我们似乎还必须思考点什么新意。  在这些年的公共语境之中,如果提到改革,我们容易想到的城市自然是深圳,但如果提到开放,我们更容易想到的可能是上海,特别是浦东。然而,这里可能存
由法制日报社主办的“2006年度法制新闻人物暨十大法制新闻评选”揭晓典礼于2007年1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出席揭晓典礼并讲话。  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冀平,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熊选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张常韧,公安部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蔡安季,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郜风涛,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
国家治理体系衰变如何引起反腐败回潮?—基于14个国家的定性比较分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尚俊颖、何增科  本文节选自《公共行政评论》2020年第6期  本文发现,国家治理体系的衰变会导致反腐败回潮,在不同的国家,国家能力、民主和法治这三个要素的组合及互动机制有所差异。检验发现,这三者的衰退或低位停滞都接近反腐败回潮的充分条件,是提示反腐败回潮风险的重要信号。在三条因果路径中,除了“国家能力太强
2月7日  陈至立为加拿大首家孔子学院揭牌    国务委员陈至立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温哥华孔子学院揭牌。这是加拿大第一所孔子学院。她说,学院的设立将成为连接加中两国人民和促进两国文化和教育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是一所公立的综合性院校。陈至立是应古巴政府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的邀请赴古巴、墨西哥参加国际会议,由加拿大过境时出席这一活动的。    2月12日  中
“产业集群”这个词对不少读者来说,或许还略显陌生,但是说起北京中关村的电脑及软件、福建石狮的服装、浙江温州的打火机,不少人都会大声说:“地球人都知道!”用专家的话说,某产业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一些有效的经济群体,就叫做“产业集群”。  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正在演绎着一个个产业集聚的空间模式。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本、商品、人员、信息和技术的跨国流通实现了前所未
在1943年青霉素被使用之前,梅毒不好对付。  在世界各国,许多知名人士都曾感染梅毒,确诊和疑似的梅毒患者名单上,既有国王、王后,也有作家、艺术家,甚至还有教宗、主教。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诸如确诊病例这样明确的史料作为有力证据,只是他们的健康状况与梅毒病症极其相符。  一方面,梅毒在欧洲曾一度被看作是“天谴”,是忌讳被提到的隐疾,即便是为名人写传记的作家,多数都会在传记中竭尽所能避免将伟人及其
从本质上讲,在过去的40年,中国经济启动、腾飞和跨越的推动力是对人的逐利欲望的承认、尊重和鼓励。并且,在这个大前提下,通过持续的大小改革,构建起了一整套激励市场主体的制度体系。  这是“道”的层面。  在“术”的层面,投资、出口和内需则被当作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动力强劲,一路狂奔,经济的奇迹增长把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带到了舞台正中央。接着,一种全球经济“中美G2”的双头格局开始被国
李少威副主编  网贷进入了集中“爆雷”期,就连央视都已经有公益广告提醒人们不要上当。网贷公司倒闭、跑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只会越来越多,人们对它已经不再信任。  几年前我和宜信公司创始人唐宁谈到过网贷的乱象,当下的这种情形已在他的预期范围内,行业洗牌和重整,是他所希望的,因为市场淘汰会让规范运作的负责任互联网企业脱颖而出,获得更稳固地位。只是,老百姓所付出的代价之惨重,以及P2P被污名化的程度之深重
2019年5月,在乌克兰基辅最大的生殖中心,每月大约有100名代孕婴儿在这里出生。 1. Louba和她8岁的女儿在乌克兰哈尔科夫的诊所内等待分娩。  漫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感觉像是来到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美好日常图景的背后,残酷的真相是,这片土地正沦为商业代孕的宝地。乌克兰,被视为“欧洲的子宫”。  Louba是一个有着乌黑头发的27岁乌克兰女人。她的身体孕育着另外一对夫妇的孩子—她是一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