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仕途与脱贫挂钩的隐忧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393761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 一则新闻,过去几年了还记忆犹新:某县被评为贫困县,消息传来,县里打出横幅大肆庆祝。最近去一个国家贫困县,扶贫局的官员告诉我,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有很多好处,不说别的,光转移支付就比一般的县多。
  2016年3月,我的同事钱昊平专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刘主任说:抢戴贫困“帽子”是政绩工程,有的地方多办一点工程项目,官员有了面子,贫困户基本得不到好处。
  现实正如刘主任所说,一些贫困县戴着贫困的帽子得到补助,但贫困户得到的并不多,反倒是官员得到的好处多。现实中,一些已经脱贫的人口被个别地方官计算到未脱贫的数据里去,或者是一群并不贫困的人被当做贫困人口上报,不择手段争取继续戴贫困县的帽子。
  我估计,最近几年这种情况在中国会绝迹。为什么?因为中组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出了新规定:贫困县的帽子不摘,县委书记和县长这些主官不能调走。相应的,贫困乡镇的主官也不能调走。
  安徽已经有了这样的案例:没有脱贫的金寨县,被调走准备提拔的县委书记潘东旭调回县里继续担任县委书记,已经明确担任县委书记的县长汪冬继续当县长,拟提名县长的常务副县长张涧继续当副县长。
  这个政策肯定会敦促一些地方官为了地方真实脱贫、早脱贫而努力做点实事,多少会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比如,金寨的县委书记潘东旭在党代会上公开承诺:为了群众利益,绝对不为了个人的仕途提前脱贫。
  在“群众利益”和个人仕途发生冲突时,这个县委书记公开表示选择“群众利益”,难能可贵。可是,新政策不免又让人有些担心:会不会有官员为了个人仕途“提前脱贫”呢?
  这种担心,很必要也很现实。过去,有些地方官为了多得补贴,把非贫困人口塞进贫困人口的统计数据里,那么也就极可能会出现有些地方官为了早日提拔升迁可能会把没有真正脱贫的人装饰成已脱贫的人。
  有读者给我写信表达这样的担心:对在贫困县担当主责的领导干部是不是不公平,谁还愿意到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工作?会不会导致“反正我再努力当地也脱不了贫升不了官,不如得过且过混日子”?
  所以,如何认定一个地方是否真的脱贫很关键。如果脱贫不脱贫只在数字上检验,数字来数字去,那就可能出现地方官为了个人仕途伪造数据脱贫的情况。这么一来,如何防止初衷美好的新政被一门心思谋仕途者歪曲利用,将会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了。
  这将检验和考验国家鉴别一个地方是否真的贫困、是否真的脫贫的能力,也将检验各级政府让贫困人口真脱贫的诚意。
  好的政策,不仅要有好的初衷,还要有不被歪曲利用的保险。一旦发现被歪曲利用,就要跳闸、检修,这样才是贫困人群之福,新政才不会被欺上瞒下,才会真正得到贫困民众的拥护与爱戴。
其他文献
清晨,太阳还没有从远方的大山深处升起,我们从丽江启程,前往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在我脑海中的最初印象,源于詹姆斯·希尔顿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在这篇小说中,香格里拉被描写成世外桃源和人间天堂。香格里拉,圣洁的雪山之域。那里蓝天白云,雪山环抱,湖水澄碧,山林葱郁,民风质朴,是一处圣洁的处女地,是一处可以让心灵和足迹自由行走的浪漫而美丽的地方。这样的一处人间仙境,總魅惑着我,
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力电子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中电源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加推动了相关电子设备及元器件的发展。不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现代电子战争,电
郭沫若在1942年创作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在中国处在光明与黑暗激烈交战的历史关头,无疑是戏剧舞台史上的精彩之笔。产生屈原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屈原》一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