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iz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重视和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课堂中引入多媒体课件;激励、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是经济时代的召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未来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摸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淡如下: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的规律及规律有着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传统的教学模是“填鸭式”、“满堂灌式”。这种观念和教学模式都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巧设悬念、诱导探索、研讨释疑等多种方式。如在讲初中化学的第八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为了揭未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想象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一是教会学生联想。例如:讲到甲烷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氢气、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要联想到这套装置还可以制氧气、氢气;讲到硬水软化时,要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要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样处理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生思维活跃了。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时,学生想象原子核外电子如果不是分层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同一原子内的多个电子能量都相同将如何?电子为何在距原子核一定距离的空间运动?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应加以肯定和称赞。
  在教学实际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展开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想象、猜想、竞猜活动。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的、长久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在日常教学中,应本着从基础教育入手,做到“润物细无声”。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潜移默化中培养,不可急于求成。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无忧无虑,敢于说、敢于做,这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他们年龄尚小,经历甚少,有时设想与现实有一定反差,这就要求老师依据当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四、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是一种创新,教师的创新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多媒体课件是具有丰富的教学信息,它可以把靜态物体动态化,宏观物体微观化,微观物体宏观化,把快的变化放慢,把慢的变化加快。通过扫描图片、光盘装载,网络卸载等方式,广泛地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的展示,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难度。同时把传授知识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进取、进步、成功、成才。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恕.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
  2  邓育红、马宏佳.科学探究——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J】中学化学,2003(1)
其他文献
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能够特异性识别真菌分泌的降解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物质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并抑制其活性。目前,酵母双杂交技术是快速、有效获取植物PGIP的主要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蜡蚧轮枝菌,协调其与化学农药在田间的实际应用,研究了田间常用的12种化学农药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相容性。结果表明,杀菌剂与蜡蚧轮枝菌相容性差,而
摘要: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从传统的关注学生策略认知水平到如今的重视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内涵也发生了转变,纵观深度学习对语文教学变革产生的影响,深入分析深度学习和语文核心内容间的联系,来为目前的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课堂;指导  分类号:G623  深度学习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卢姆,他认为学习是有层次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简单的将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通过聚类分析和遗传相似系数分析,对库尔勒香梨进行分类研究。从聚类树状图可以看出,库尔勒香梨首先与新疆梨品种早熟句句聚在一起,并和杂交品种柠檬黄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若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那么
在语文教育领域中,群文阅读是一项新型的“1+X”的阅读方式,1的定位是核心引领,X的作用是实践运用,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学生的语言发
【摘要】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富有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选择性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用,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 ; 作业 ; 个性化设计  分类号:G623.5  完整的数学教学过程,始于备课,终于作业设计。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提,良好的教育体系能够大大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为科技和文化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随着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了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学生的需求、家长的关注、社会的重视等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让教育工作者们殚精竭虑,本文将对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教育;学生;新型;师生关系  引言:老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和生活模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