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热储激电模型的大地电磁模拟及其响应特征分析

来源 :石油物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84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层岩石在低频电磁场作用下,会同时发生电磁感应和激电效应.为解决目前深层地热大地电磁(MT)勘探以单一电阻率作为解释参数的局限性,以及温度与激电参数间关系不明确等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深层热储激电模型的MT响应特征研究.从Maxwell方程组出发,基于MT正演理论,引入Cole-Cole复电阻率模型,实现了二维激电介质的有限差分MT正演.对比二维MT有限差分正演与一维解析解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结合岩石电阻率与温度经验关系,开展了不同激电模型条件下二维MT正演模拟.分析不同激电参数对深层热储视电阻率与相位的响应特征,发现极化率参数引起的激电响应比时间常数和频率相关系数明显,且H偏振(TM)模式对激电参数的反应灵敏度优于E偏振(TE)模式.建议在实际深层地热MT勘探中,采用TM极化模式进行资料反演,并以电阻率和极化率两种参数联合解释,有助于提高地热勘探与热储评价效果.
其他文献
地震数据采集得到的地震波是由反射波、规则干扰和噪声叠合而成的复合波,数据处理将淹没在干扰和噪声之中的反射波提取出来,再经过频率补偿使反射波高频成分的微弱振幅得以提升,从而得到主频高、频带宽的高分辨率数据.记录下来的反射波频率的高低,不能用“60 dB高频死亡线”来衡量,用原始数据滤波扫描也得不到反射波频率的正确范围,而用采集+处理综合动态范围和地层吸收衰减模型可对反射波频率范围作出较客观的估计.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滤波扫描,才能得到正确的反射波频率范围.塔里木盆地沙漠区2 ms采样间隔的常规处理数据高通滤波
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地区灯四段储层的发育及储集性能受白云岩中硅质含量的影响,与硅质白云岩相似的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给储层预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针对该区白云岩中存在的结构特征复杂的硅质矿物成分,利用一种能够准确描述硅质矿物与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来辅助预测有效储层.该预测方法将硅质矿物视为一种固体包含物,利用固体替换的方式求取岩石的基质弹性模量以描述硅质矿物结构特征,然后综合利用Kuster-Toks?z(KT)模型、DEM模型、Gassmann方程和Wood方程构建新的岩石物理模型,在纵波速度约束下利用新的岩石物理
基于一种选择系数矩阵A的工作列的策略,提出了求解大型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一种不同的贪婪Gauss-Seidel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收敛性分析.数值实验表明,在相同的精度下,所提方法在计算时间上优于文献提出的贪婪随机坐标下降方法.
求解线性方程组的稀疏解在图像重构、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引入l1-范数正则化,可以转化为求解一个约束优化问题.基于一种选择系数矩阵工作行的概率准则,提出了稀疏贪婪随机Kaczmarz算法,并给出了有噪声干扰和无噪声干扰情况下该算法的收敛性分析.理论表明本文算法的收缩因子小于随机稀疏Kaczmarz算法的收缩因子.数值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陆丰南古近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层接触关系复杂,解释难度大.常规窄方位采集数据的不足,导致中深层地层的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连续性差,完全依赖重处理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目标评价的需求,如何改善古近系中深层地层的成像是目前勘探的关键.首次在南海东部针对古近系地层采用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勘探,对比分析深沉放双方位三维与常规三维地震的采集参数,明确了深拖平缆双方位资料具有丰富的低频信号及照明优势.采用双方位联合速度建模及双方位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联合成像,解决双方位速度差异问题,提高速度建模精度
中国西部沙漠地区采集的地震数据分辨率低,且频带较窄,这主要是由近地表低降速带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所致.因此,降低近地表低降速带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和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对沙漠工区地震数据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概述了谱比法和峰值频移法的方法原理;然后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西部某沙漠工区地震勘探资料的Q值估计,并分析其适用条件与补偿效果,用于指导选择适合工区的Q值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相位补偿、振幅补偿和相位振幅同时补偿方法的不同效果,形成一套适用于研究工区的近地表Q值求取与补偿的处理流程.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相
以2,4-二甲基吡咯和3,5-二溴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中间体1,然后与对溴苯甲醛通过克脑文盖尔(Knoevenagel)反应延长侧链,增强共轭效应,得到目标产物即氟硼二吡咯-2(boron dipyrromethene-2,BODIPY-2),其结构经1H NMR(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3C NMR和质谱等验证.探究反应温度、时间和投料比,确认最优条件.紫外-荧光光谱测试表明,该化合物出现在近红外区域,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BODIPY类荧光探针.
传统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多基于多井解释和沉积模式分析,丰富的三维空间地震信息未能有效地参与约束建模过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构型界面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目的层油藏位置与构型界面相关的地震平面属性,将平面属性转换成二维图形,利用数学形态学将条状的构型界面转化成线状界面,再通过人工或霍夫变换方法拾取线段性界面,实现界面的数字化,然后将这些二维线段插入到油藏模型中,最终建立含构型界面模型.海上高品质地震资料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所构建的构型界面为垂直界面,简化了实际界面的空间产状
针对多孔岩体蠕变诱发的延迟压实局部化失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弹黏塑性及可控性理论的压实局部化失稳判别准则.通过构建局部常微分方程系统,定义定常外部摄动条件下的弹黏塑性本构算子,用于识别自发传播压实局部化带内的不稳定加速变形.通过检查方程系统的可控性损失,得出了多孔岩体压实局部化的失稳指数.基于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分析了平面应变条件下多孔岩体中的拟瞬时和延迟压实局部化,对所提出的失稳指数进行验证.进一步地,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验证了该失稳指数在分析边值问题中延迟压实局部化失稳的适用性.
针对单通道盲源分离中由于缺少先验信息而导致的源信号数目无法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通道盲源分离的大地电磁工频干扰噪声消除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含有50 Hz工频干扰噪声的大地电磁观测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然后利用衰减率确定其源信号的数目和待处理的有效主成分的个数,解决了源信号个数无法确定的问题.由于大地电磁观测信号的客观规律符合源信号相互统计独立的假设,因此可以将盲源分离中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大地电磁工频干扰噪声压制.实验结果表明,在大地电磁原始信号被50 Hz工频干扰噪声完全淹没的情况下,该方法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