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如果把课堂比作一首乐曲,那么教学细节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教学细节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展示。细节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着深刻。完美的语文课堂,应从关注细节开始。
一、品味文本细节,理解丰富的内涵
我们知道,优秀的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在阅读中,如果抓住了细节,就抓住了理解文本内容的突破口,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理解作品深刻丰富的含义。文章的细节,可能是一个个朴实无华但富有丰富意蕴的句子,可能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含义沪的词语,或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标点符号,但只要你细心品味,反复揣摩,就能领会到词语或句子的言外之意。在学习鲁迅的《社戏》时,有一段写到几个小伙伴晚上划船经过菜地时,我和阿发等几个小伙伴“偷豆“的事。我在此处设问:“偷,好不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又问:“你们读完‘偷豆’这段情节,有什么感受?”“很有情趣。”我又问:“‘偷’怎么有情趣呢?”接下来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言,从为什么偷说到偷谁家的,从怎样偷谈到如何预防偷,最后同学们认为:“这些小朋友虽然偷豆,但阿发主张偷自家的,他们的‘偷’体现了这几个小伙伴的可笑、可爱,他们的确偷出了情趣,也体现了他们晚上行船的快乐心情。”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荆轲的形象,文中写到荆轲与秦武阳拿着信物进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我趁机问:“荆轲此时的‘笑’有什么含义?”一个同学说:“笑武阳胆小。”一个同学说:“笑是暗示武阳要镇定,不要露出破绽。”另一个同学说“笑是为了掩饰武阳的差错,麻痹秦王。用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来反衬荆轲,更能表现荆轲的胆识和谋略。”同学们抓住了“笑”这个细节,体会到了荆轲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在学习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文章时,有一个同学问:“老师,作者写‘呈给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这个问题在我的意料之外,但我灵机一动,想引导同学们自己品味这个“细节”,故意说:“是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也许艾青这个词用得不恰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一会儿,一个同学发言:“紫色是高贵的颜色,大堰河生前勤劳善良,死后灵魂高贵。”我趁机又问:“金色也是高贵的,为什么不说‘金色的灵魂’?“这时一个男生说:“金色太亮了,在地下不宜用金色。另外,金色与大堰河悲惨的命运不协调。”我赞许地点点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文中一些细节的含义在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的,但同学们通过品味这些细节,理解了词语丰富的含义。
可见,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典型细节,要紧紧抓住细节,品读细节,以细节为支点,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品读词句、积极思考的习惯,又理解了作品丰富的内涵。
二、課堂关注细节,体现人为关爱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是师生心灵情感交流的纽带,它可以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加深师生情感。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温暖、关爱和感激。如果老师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学生也感到身心放松,心中洋溢着快乐;如果老师走进教室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学生也会面部表情冷漠、呆滞,呆头呆脑,心中感到紧张、恐惧,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紧张、沉闷,这时,即使老师讲的知识准确无误,学生听起来也是冷冰冰、干巴巴的,毫无感情。苏联的教育家赞克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不经过老师的心灵世界的加温,那么课本知识传授得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因此,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表情及听课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通过这扇“窗户”看到学生内心的欢乐和忧伤,看到他们的成功和失败,耐心倾听学生表达的信息,感受他们内心的疑惑。教师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表情,体会他们内心微小的变化。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作文《父亲》,班级其他同学都在紧张地写作,我观察到一个女同学坐在那儿,两眼发呆,表情茫然。我走过去,用手势示意她走出教室。我关切地问:“你病了?”这位同学不作声。“你不会写这篇作文吗?”听到这句话,这位同学的眼眶湿润了,她告诉我,她的父亲去年刚去世,不知写什么。我心中一惊,暗暗责怪自己出题目时考虑不周全。我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想到这一点,不过,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一定要坚强。你可以自命题目写一篇作文。”这位同学点了点头。下课后,她在交上来的作文本上贴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画了一张笑脸,还写了一句话:“老师,我谢谢你!”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高一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一位男生站起来用方言回答问题,我告诉他,语文课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这位同学很难为情地站在那儿,默不作声。我又说:“老师知道,你可能普通话说得不太好,但只要坚持说,肯定能说好。”这个同学站在那儿,脸憋得通红。我不想让同学在第一节课就失去自信,我要引导他战胜自卑。这时我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让其他同学用掌声鼓励他,并且说:“只要你说一句都可以。”全班同学期待着,有的同学说:“你说吧,老师这样相信你,说一句。”这位同学终于张开了口,用普通话说了一句话,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从此以后,这位同学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尽管他的普通话说得不怎么样,但他在心中已树立了自信。
在课堂上,为了照顾坐在后面视力不好的学生,我尽可能把黑板上的字写得大一些,为了让后面的学生听得更清楚一些,我常常站在教室中间讲课,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我用眼神示意他要专心听课。这些很小的细节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三、课堂评价注重细节,唤起学生的自信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即时地、瞬间地评价,通过对学生合情合理的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情况的分析,做出准确的评判,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正确地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的学习氛围。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呢?
首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
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想对老师说,对同学说,他们在表达时希望别人注意他。因此,教师在倾听学生说话时,要神情专注,要目视对方。无论学生所说的话是不是教师所需要的,都要用宽容、仁爱之心,认真地听下去,不要流露出任何一点不屑的眼神,或无奈的表情。至少,你可以从他说的话中了解他的欠缺在哪里,怎样进行自己的教学,让他也能进步。我们不能既要求学生大胆发言,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发言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老师,但善于倾听的老师不多,我们用大量的时间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耐心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在倾听中才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
其次,评价学生的语言要因人而异。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课堂对学生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直接、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但在课堂上,很多老师评价语言用得最多的是“好”、“不错”、“你真棒”、“真好”这样的词。这些词语虽然也有激励性,但如果学生听得多了,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激励性大大减弱。随意性的评价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
总之,教学中的细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这些细节是理解教材的钥匙,关注教学细节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关注细节,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出奇制胜,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品味文本细节,理解丰富的内涵
我们知道,优秀的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在阅读中,如果抓住了细节,就抓住了理解文本内容的突破口,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理解作品深刻丰富的含义。文章的细节,可能是一个个朴实无华但富有丰富意蕴的句子,可能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含义沪的词语,或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标点符号,但只要你细心品味,反复揣摩,就能领会到词语或句子的言外之意。在学习鲁迅的《社戏》时,有一段写到几个小伙伴晚上划船经过菜地时,我和阿发等几个小伙伴“偷豆“的事。我在此处设问:“偷,好不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又问:“你们读完‘偷豆’这段情节,有什么感受?”“很有情趣。”我又问:“‘偷’怎么有情趣呢?”接下来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言,从为什么偷说到偷谁家的,从怎样偷谈到如何预防偷,最后同学们认为:“这些小朋友虽然偷豆,但阿发主张偷自家的,他们的‘偷’体现了这几个小伙伴的可笑、可爱,他们的确偷出了情趣,也体现了他们晚上行船的快乐心情。”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荆轲的形象,文中写到荆轲与秦武阳拿着信物进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我趁机问:“荆轲此时的‘笑’有什么含义?”一个同学说:“笑武阳胆小。”一个同学说:“笑是暗示武阳要镇定,不要露出破绽。”另一个同学说“笑是为了掩饰武阳的差错,麻痹秦王。用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来反衬荆轲,更能表现荆轲的胆识和谋略。”同学们抓住了“笑”这个细节,体会到了荆轲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在学习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文章时,有一个同学问:“老师,作者写‘呈给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这个问题在我的意料之外,但我灵机一动,想引导同学们自己品味这个“细节”,故意说:“是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也许艾青这个词用得不恰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一会儿,一个同学发言:“紫色是高贵的颜色,大堰河生前勤劳善良,死后灵魂高贵。”我趁机又问:“金色也是高贵的,为什么不说‘金色的灵魂’?“这时一个男生说:“金色太亮了,在地下不宜用金色。另外,金色与大堰河悲惨的命运不协调。”我赞许地点点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文中一些细节的含义在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的,但同学们通过品味这些细节,理解了词语丰富的含义。
可见,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典型细节,要紧紧抓住细节,品读细节,以细节为支点,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品读词句、积极思考的习惯,又理解了作品丰富的内涵。
二、課堂关注细节,体现人为关爱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是师生心灵情感交流的纽带,它可以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加深师生情感。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温暖、关爱和感激。如果老师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学生也感到身心放松,心中洋溢着快乐;如果老师走进教室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学生也会面部表情冷漠、呆滞,呆头呆脑,心中感到紧张、恐惧,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紧张、沉闷,这时,即使老师讲的知识准确无误,学生听起来也是冷冰冰、干巴巴的,毫无感情。苏联的教育家赞克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不经过老师的心灵世界的加温,那么课本知识传授得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因此,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表情及听课的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我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通过这扇“窗户”看到学生内心的欢乐和忧伤,看到他们的成功和失败,耐心倾听学生表达的信息,感受他们内心的疑惑。教师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表情,体会他们内心微小的变化。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作文《父亲》,班级其他同学都在紧张地写作,我观察到一个女同学坐在那儿,两眼发呆,表情茫然。我走过去,用手势示意她走出教室。我关切地问:“你病了?”这位同学不作声。“你不会写这篇作文吗?”听到这句话,这位同学的眼眶湿润了,她告诉我,她的父亲去年刚去世,不知写什么。我心中一惊,暗暗责怪自己出题目时考虑不周全。我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想到这一点,不过,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一定要坚强。你可以自命题目写一篇作文。”这位同学点了点头。下课后,她在交上来的作文本上贴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画了一张笑脸,还写了一句话:“老师,我谢谢你!”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高一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一位男生站起来用方言回答问题,我告诉他,语文课要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这位同学很难为情地站在那儿,默不作声。我又说:“老师知道,你可能普通话说得不太好,但只要坚持说,肯定能说好。”这个同学站在那儿,脸憋得通红。我不想让同学在第一节课就失去自信,我要引导他战胜自卑。这时我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让其他同学用掌声鼓励他,并且说:“只要你说一句都可以。”全班同学期待着,有的同学说:“你说吧,老师这样相信你,说一句。”这位同学终于张开了口,用普通话说了一句话,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从此以后,这位同学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尽管他的普通话说得不怎么样,但他在心中已树立了自信。
在课堂上,为了照顾坐在后面视力不好的学生,我尽可能把黑板上的字写得大一些,为了让后面的学生听得更清楚一些,我常常站在教室中间讲课,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我用眼神示意他要专心听课。这些很小的细节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三、课堂评价注重细节,唤起学生的自信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即时地、瞬间地评价,通过对学生合情合理的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情况的分析,做出准确的评判,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正确地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的学习氛围。
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呢?
首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
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想对老师说,对同学说,他们在表达时希望别人注意他。因此,教师在倾听学生说话时,要神情专注,要目视对方。无论学生所说的话是不是教师所需要的,都要用宽容、仁爱之心,认真地听下去,不要流露出任何一点不屑的眼神,或无奈的表情。至少,你可以从他说的话中了解他的欠缺在哪里,怎样进行自己的教学,让他也能进步。我们不能既要求学生大胆发言,又在无意中伤害了他发言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老师,但善于倾听的老师不多,我们用大量的时间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耐心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在倾听中才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
其次,评价学生的语言要因人而异。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课堂对学生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直接、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但在课堂上,很多老师评价语言用得最多的是“好”、“不错”、“你真棒”、“真好”这样的词。这些词语虽然也有激励性,但如果学生听得多了,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激励性大大减弱。随意性的评价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
总之,教学中的细节看起来并不起眼,但这些细节是理解教材的钥匙,关注教学细节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关注细节,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出奇制胜,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