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名著中的气功(二)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u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性延命录》由南北朝时齐梁的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家陶弘景所撰,分两卷六篇,上卷有《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围绕养性延命的宗旨,阐述相关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大量气功养生的内容。陶氏论气功养生,提倡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一、《服气疗病》与静养心神
  在静养方面,陶氏特别重视调息的作用。调息是气功锻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古人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庄子’刻意篇》之“吹咰呼吸,吐故纳新”,可能是关于吐纳调息的最早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呼吸精气”与“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二者共同作为练功的基本要素,进一步肯定了其在气功锻炼中的地位;此外,《道德经》之“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似也与呼吸有关。凡此种种,都强调了调息的重要性。调息的基本作用除了“吐故纳新”外,还可以对形体(尤其是内脏)起到锤炼作用,并可帮助心神的集中与专注,如《谏昌邑王疏》曰:“吸新吐故以练臧,专意积精以适神。”此外,练功时的呼吸还有阴阳属性与补泻作用。如《圣济总录》把呼吸的阴阳属性归纳为:“凡入气为阴,出气为阳。”《梅华问答》则对其补泻作用作了概括:“人之一呼一吸关系非细,一吸则天地之气归我,一呼则我之气还天地。”故《景岳全书》指出:“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有学者将以调息为主的功法流派称为吐纳派,并进一步细分为纳气法、吐气法及胎息法等,以便研究各自的特性与应用。值得注意的是,陶氏在《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对此均有论述。
  关于纳气法,陶氏认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明,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杵人也。”透过其略带夸张性的词语,他对纳气作用及其机理的认识是符合气功理论的。分析全文这种“闭气”是吸气之后的停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吸—停—呼”,它延长了吸气的时相,加强对人体的补益作用,故能使“身神具,五脏安”;随着闭气时间的延长,这种作用也会增强,可令人“耳目聪明,举身无病”。文中的“二百”、“二百五”都是比喻,言其多;“华盖”气功古籍中有指眉,这里明显代指上丹田。
  关于吐气法,陶氏的最大贡献便是创编了著名的六字(气)诀,《服气疗病篇》谓:“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其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叫,皆出气也。”这种将呼气与发音吐字相结合的调息方法,一般称为发音呼吸法。这种特殊的调息方法,在强化吐气作用的同时,通过特定的字音来震荡相应的脏腑及其经络,达到祛邪泻实,治疗疾病;或以泻为补,调整五脏之间、脏腑之间关系的目的。故陶氏日:“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原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咽。”六字诀对后世影响甚大,经隋代巢元方等在《诸病源候论》将其调整为嘘、呵、呼、呬、吹、嘻后,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引气”的论述,陶氏是通过彭祖之口说出的:“……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干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其神……”其中讲述了两种临床颇具实用价值的引气方法,一是偶然出现疲倦不适时的“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其意同《张堪养生要集》的“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和气往攻之……”后世一般称之为“引气攻病”。二是平时的将其“存其身”,并使之白头面“下达十指末”,此时,练功者会“觉其气云行体中”,有“澄和其神”的作用。现在一般称之为“以意引气”。
  二、《导引按摩》与动养形体
  《导引按摩篇》中的“导引”,主要是指狭义的导引,即气功动功。书中对属于气功动功的段式导引和套式导引均有介绍。
  在套式导引方面,陶氏的最大贡献是收集了流散于民间的华佗五禽戏。早期的五禽戏因华佗获刑被斩而未能原原本本地流传下来,《后汉书·方书列传》仅对功法的名称与作用进行了记载。《导引按摩篇》收载的五禽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操作方法的文字记载。据云,为陶氏多方走访、广泛调查后整理而成:“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去二掷,引长腰侧,脚却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也。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足,手足趾各七,伸缩两臂各七也。”锻炼时要“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从中可以看出,陶氏所收载的这套五禽戏的主要特点是,仿生力度强,运动量大,操作难度大,一般气功爱好者恐难以接受。明清以来,出现了数量不少的同名功法,尽管操作方法不一,但以《养性延命录》为蓝本,只是降低了对难度的要求,以适应大众之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养性延命录》的五禽戏可能因为难度太大而未能整套流传开来,但其中的一些动作还是被零星地引用于其他功法中。如《诸病源候论》中的“蛤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肩……”(《卷三》),“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卷二》),明显含有五禽戏中熊戏、猿戏“痕迹”。此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代表张从正说的“所谓导引而汗者,华元化之……五禽之戏,使汗出如傅粉……”(《儒门事亲》),从其“汗出如傅粉”的要求来分析,可能也与陶氏所记载的大运动量功法有关。
  在套式导引方面,陶氏在书中记载了为数不少的自我按摩类功法。如摩面、琢齿、漱唾、按目、引耳、干浴,以及不同的四肢运动和仿生运动等,并指出,这些功法“令人血气通”,分别具有“令人目明”等保健作用,“辟风邪”、“疗背膊臂肘劳气”等医疗作用,“令人面有光泽”等美容作用。其中的不少动作被后世的八段锦等套式导引功和保健功等段式导引功所借鉴、引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其价值。
  三、综合调摄,养性延命
  作为一部养生著作,《养性延命录》提倡综合养生,在气功养生方面也是如此。
  一是提倡气功锻炼与其他养生措施结合。如在侧重理论的第一篇《教诫》中,摘有《神农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老子指归》、《孔子家语》、《黄庭经》、《素问》等书的相关论述,及彭祖、陈元方、张湛、胡昭、封君达等人的语录,从理论上论述对养生的依据。《食诫》、《杂诫祈禳》分别从饮食卫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宜忌的角度论述养生的方法,认为“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又认为,行住坐卧,喜怒哀乐,皆不可极,极则伤人;并当慎言、存思、念咒。
  二是认为气功锻炼要动静结合。该书除了在《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中,介绍静功和动功功法外,还推崇锻炼时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在练静功时,要配合“动其形”,“拭目、摩搦身体”等外动;而动功锻炼时,要适当应用“闭目”、“闭气”等内静要素。
  总之,《养性延命录》是一部对早期气功发展,尤其是气功养生学有很大贡献的专著,作者创编的六字诀,首次收载的五禽戏两种代表性功法,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倡导的综合养生方法,也确有实用价值。
  (未完待续)
  编辑:迟昊
其他文献
内养功是中国传统气功中优秀的养生保健功法,由已故著名医疗气功专家刘贵珍先生在生前刻苦挖掘、整理、研究,并推广应用于人们祛病强身、养生保健事业,收到良好效果。于五十年代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气功疗养院(现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刘贵珍先生去世后,其女儿刘亚非继承父亲遗志,专心研究和推广内养功养生保健功法。1985年在原“全国气功师资培训班”的基础上国家卫生部又在该院建立了“国家医学气功
经脉循行: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
我今年78岁,退休前是市拖修厂负责人,1990年我从厂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在职时忙得团团转,怨声连天,一旦退了下来,无所事事,还真不适应,整天是“三饱一倒”,精神恍惚,体重和血压同时上升。老伴儿和子女们总是想方设法让我运动。我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我真的病倒了,老伴儿年纪和我不相上下,子女们也都有工作和家庭,我不能拖累他们。我对他们说,放心,今后我再也不“三饱一倒”了。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也是老
读贵刊,福不浅;歌盛世,尽开颜。期期读,常常研;栏目新,内容鲜。良方多,奇效显;指迷津,解忧烦。养生苑,华章篇;传妙招,体康健。长寿道,受启迪;养生经,润心田。中老年,最宜阅;增知识,益匪浅。众编辑,作奉献;品格高,呕心血。结好友,常宣传;觅知音,建家园。翁妪伴,福祉全;夕阳红,霞满天。赞贵刊,诗余言;永和谐,乐延年。养生歌曹永庆人生天地间,身体是个宝,健康若失去,一切全完了。若要身体好,运动离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觉中2008已经离我们远去,2009的脚步声悄悄来到耳边。回首这一年难忘的岁月,雪灾、地震压不垮中华民族的意志,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显示了国运昌盛。《现代养生》杂志也在广大读者和各位作者的支持下成功改版,并得到了大家的首肯与喜爱。“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在这万象更新岁初时节,《现代养生》杂志社全体员工决心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2009
生活中,很多人把老年人的性生活当成笑料,认为老年人的性行为是“老不正经”。许多年轻子女发现他们的父母还有性生活,会认为是“丑事”。丧偶的老母或老父再嫁娶,孩子们通常会不理解甚至暴跳如雷,觉得在人们面前抬不起头来。还有不少人认为,性生活会损精折寿,老年人再过性生活对身体有害,等等。这些传统观念的压力,加上生理功能的逐渐衰退,使许多老年人自觉地放弃了“性福”的权利。正常情况下,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在生理上
摸——摸脚自诊病,防患于未然。经常用手指触摸你双脚的各个部位,如触摸到皮下组织有结节、硬块或水泡样的感觉,且感到疼痛时,说明该处所对应的内脏器官已发生病变或功能不正常,应及时诊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全息理论认为,人的双足恰似整体的缩影,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脚部都有自己的“反射区”。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功能的正常与否,都会在脚部各自的“反射区”反映出来。因此,脚是人体健康程度的一面镜子。故摸脚能诊
编者按: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中国正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战略转折,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中国民众,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两千多年前,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提出医学的崇高境界是“消患于未兆” 、“济赢劣以获安”。同时还提出了“未病”、“欲病”之说,并有名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如果是按未、欲
中国有句俗话:“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意思是说某些危险因素平时就在我们身边潜伏着,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危险,稍有疏忽,其“杀手”本色就会暴露出来。小则伤害身体,带来痛苦,大则对生命产生威胁。老人由于身体退行性变化,动作反应变慢,常常会出现不测。老人在遇到危险状况自救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认真分析眼前发生的情况,为自己采取最有效的自救与求救方式。摔倒骨折不要急于爬起来。在神志比较清楚后,慢慢地从远端到
砭石是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魂宝。根据《黄帝内经》等多部古典记载: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为我国独立并存的五大医术。砭为五医之首,针灸之母也。因制砭佳石的匮乏,自东汉以来,已失传二千多年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考古的发现,高科技的检测,使历史尘封的古砭,又重现人间,大放异彩,深受国内外广大群众的欢迎。一、古砭石重放光芒砭石产生于新石器时期。最早,有“路史”记载“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距今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