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庭教育受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1.急性病。探求未知是孩子的天性,可孩子们是怎么样从渴望学到怕学和厌学的呢?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急性病。学校也是如此,初中二年就忙着把初三的课都讲完,想法是好的,初三就全面复习,但事实上,正因为萝卜快了不洗泥,第一次学的时候不踏实、甚至是还没有理解和掌握,就忙着讲下面的内容,很多孩子就放弃了。
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动力,过分的壓力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阻碍。一些课外班造出了“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舆论,于是很多家长盲从,不顾孩子自身条件和精力状况及喜好,某些特长的培养,不是为了用艺术熏陶孩子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成了让孩子在人前炫耀的资本,如此不甘人后地随波逐流,不但支付了不菲的学费,还把自己和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学习的面铺得很广,成效不大,弄不好,还造成了孩子的厌学情绪。
社会在评价学校教育时,通常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成就时,往往以课业成绩来衡量,于是,家长们在重孩子学业、学习成绩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孩子自理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因为大量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各种科目、完成各种作业上,孩子生活方面的事大部分被家长包办,久了,孩子不会做家务,也不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分担家务事,不亲力亲为,也就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觉得家长付出的一切本来就是应该应分的,稍有不顺心就抱怨、委屈。有位姥姥,每天为放学回家的外孙子凉一杯水,孩子到家就能喝上现成的温开水,有一天,姥姥的时间计算有误,开水刚倒杯了没一会儿,孩子就到家而且渴了,端起就喝,当时烫得直咧嘴,剩下半杯热水,哗——就泼向姥姥了!事已至此,家长们是否会静下心来品味,我们到底在急着培养孩子什么?是不是学得快就解决问题,是不是学得多就人前显贵,是不是学习好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的路长着呢,远着呢。
现实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现在的父母大多都是双职工,每天在单位工作都比较疲劳,下班了,还要做饭、做家务,辅导孩子学习到很晚……一大早,又要早起做早餐,送孩子上学再赶着去上班。周末有的家长不休或是需要值班,就是单位休息的,还要带着孩子去上各种课外班,还得洗洗涮涮、探望老人等。不是双职工的家庭,在家务和接送方面可能会情况好些,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压力。总之,现在的父母很难。
2.说与做的矛盾。比如,家长和幼儿园都教育孩子,不可以乱扔垃圾,可是在社会大环境中,乱扔垃圾的人大有人在;家长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有礼貌,孩子却发现身边的成年人经常粗口成脏;家长教育孩子不可以拿别人东西,自己不自觉地占公家便宜;家长和学校都教育孩子不要吸烟,公共场所偏偏就有人站在“禁止吸烟”的牌子下面吞云吐雾;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孩子很快就会发现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弄虚作假,从苏丹红到黑心棉,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豆腐渣工程到迎接上级检查……种种情况往往让孩子们陷入困惑,行事没了标准。
3.治标难治本。治标的成本相对低,见效也快。眼前,校车事故连连,谁都知道,以前不是没发生或是没注意到,但制裁的重点竟然是抓超载,这只治标,如果想治本,恐怕只有让幼儿园和学校分布更合理些,让校车更结实坚固、更多一些,当然,这种投入就大了,但却是解决根本问题所必须的。孩子行为不乖时也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治标,容易,连打带吓,短时间内听话是有效的,但久了,不仅原来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撒谎、造假、敷衍、不信任、怨恨等更多的问题就会涌现出来。关键是问题来了,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和找出问题的根本源头,舍不值得投入精力研究对策,有没有充沛时间和物力花在孩子身上?
二、家庭教育最怕教育观念的矛盾冲击——隔代教育问题
教育观念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大相径庭。比如,孩子不小心被石头拌倒了,老人心疼地扶起孩子,一边佯装打石头,一边说:可恶的石头把我家孙子拌倒了!那么,以后孩子遇到挫折怨天尤人是很自然的事。同样是孩子被石头拌倒了,孩子的妈妈一脸怒容,指责孩子:你怎么就那么笨,眼睛瞎啊!看啥呢,不知道看路,活该!还哭,再哭,打你了啊!本来孩子摔疼了就挺痛苦的了,只想得到妈妈的安慰,结果遇到这样爱责备的妈妈,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意外情况不告诉父母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轻描淡写地提醒孩子注意路上的石头,如果孩子还哭闹,就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此才能让孩子坚强,不娇气。
隔代长辈带小孩,与父母自己带小孩,观念和习惯是有差异和分歧的。这种差异和分歧,产生在吃穿住行各方面,往往会让孩子无所适从,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教育。然而社会现状是,大多年轻的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带孩子,只好依赖和依从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常言说,隔代亲,老人格外疼爱孙辈,有的就成了无原则的溺爱。老人们,尤其是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前辈们,总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孩子不饿也劝孩子吃,甚至硬逼着孩子吃他们认为是营养的东西,填鸭式的喂养造就出一批小胖墩儿,体能差,懒着动,如此恶性循环;又或者,大鱼大肉吃多了,脾胃消化不好,孩子厌食偏食,吃饭成了老大难问题。穿的方面我倾向于老人们的观念,这方面尽量节俭。老人们擅长将大人不穿的衣服改成小孩的衣服,废物利用,当然,这需要心灵手巧,是技术活,在年轻人中基本失传了。现在的年轻父母动不动就给孩子买很多漂亮衣服,衣柜都要放不下了,可是孩子见风就长,许多衣服没等怎么穿就小了,造成很大浪费,还容易让孩子在这方面产生攀比心理,物质至上。玩具方面也是如此,不是越多越好,可以手工制作,手脑配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还记得小时候老人教的折纸和各种自制的玩具,如木头小手枪、滚铁环等,虽然简陋却带给我们的童年无限想象空间和乐趣。出行方面,老人们更愿意带着孩子溜弯儿,年轻人时间紧,动不动就打车,久了,孩子就习惯了,不愿意走了,错过了回避了体质的锻炼。在学习上,往往家长要求得严,老人们要求得松,孩子容易得过且过,反正爸妈下班晚,多看一会电视,管它作业写没写完,拖拉的习惯就养成了。还有一种情形经常出现,那就是家长一教训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出来保护,于是就成了三代人的“混战”,孩子在夹缝中寻找有利于自己拖延、偷懒或是娇纵的机会。
三、家庭教育最忌说得多做得少
对孩子少说多做,当然这里的“做”,是指导着做,带领着做,而不是包办。现在又兴起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正在形成合力,这是个好的苗头。是否能普及和推广得好,也就是说关键要看实效。弟子规很好,背是需要的,做是更重要的。单位有一同事的孩子胖胖的,不爱运动,他说,将来我有了孩子,让我儿子跑步,我就开着宝马在后面跟着。我们都问孩子,那你呢,你不跑?孩子说,我就这样了。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和实效,孩子们基本都知道和明白什么是对的、好的,但能不能去实行就不好说了,回头看看,这不正是我们的缩影吗?那位同事的爱人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国,她一个人要上班、带孩子,物质条件比较优越,孩子要什么都能满足,就是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平日里我们说得多,做得少,对孩子的要求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孩子每每听到都皱起眉头,就象我们听烦了电视广告一样。我们到底抽出了多少时间陪孩子做体育运动?抽出多少时间听孩子说话?抽出多少时间教孩子做家务?是否能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一起来评价互动效果?亦或只是简单地坐在那里指挥,你应该如何如何,做得不够理想,就马上批评?
常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藏性格;播种性格,收藏命运。从行为到习惯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用心,指导和陪伴孩子,精心耕种,才会有好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这个关键时期,决不能掉以轻心,让庄稼荒芜,更不能舍不得付出,还期望好的收成,达不到预期就怨天尤人。
四、了解孩子的先天特性,顺势引导
家庭教育的成功依赖于父母自身的素质,较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时也有孩子天生的特性在里面。现在的家长和老师普遍都觉得当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个性越来越张扬,也容易偏激、走极端,心理脆弱。再如,做事爱拖拉,话说回来,这好象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于是我们有的特性孩子们都有,我们没有的特性孩子也有了。各种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孩子会当着老师的面,不尊重家长?我就亲身经历过,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墨迹,对自己的父母大吼大叫。为什么孩子要逃学?为什么孩子要撒谎?孩子的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说孩子两天没交作业了,孩子妈妈大吃一惊,这两天孩子都说学校没留作业啊!家庭教育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不懂探究孩子的心理和特性,没有对症下药。
在和孩子的接触过程中,我感触颇深,永远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问题,当然也有意外的惊喜。有一次干姑娘(好友的女儿)病了,我去看她,喂她喝粥,间歇时,她竟然拿起小勺,舀了口粥,用稚嫩的小手递给我,要喂我吃!她还不太会说话,才两岁!
和孩子相处,有的时候需要一点小灵感。干女儿长大了,上小学了,起床很是个难题,往往穿个衣服就要花近半个小时,因为她不想起,不愿意配合。周末的一个早晨,好友极困不想起床,看看身边小胖人粉嫩的小脸,忽然脑海里散出一主意:“呵呵,宝贝,今天你当妈妈呗?”没想到宝宝很痛快地答应:“好啊!好啊!”好友说:“那你给宝宝穿衣吧。”接着就学着宝宝平时的样子:“宝宝困,还想懒一会儿。”女儿一点没生气,愉快地说:“你还真是个巨婴!”就听她嘴里一嘟囔着,一边忙开了,就这样先给自己穿,两分钟搞定,真是破天荒,头一回!然后又花了二十分钟给“巨婴”穿完,累得满头是汗!她体会了妈妈平日的辛苦,又没有当成是负担,反而成了亲子游戏。朋友说,和孩子相处,不呆一味强势,要学会适当地“示弱”,为孩子关心、爱护、帮助他人提供契机。
教育孩子要摸准摸透他们的脾气与特性,顺势引导,事半功倍。孩子想学的,只要是正当的,我们就尽力支持,孩子不愿意学的,也不可硬逼迫去学,强扭的瓜不甜。我们教孩子学习,同时,孩子也给我们灵感和温暖。
五、小结
成功的家庭教育,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社会的未来,是时候坐下来,静下心来和所有家庭成员来探讨这个问题。总之,我们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首要的问题是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在社會大环境面前,我们如何能抵制“急性病”,不再急功近利;在与我们父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如何友好沟通、达成一致,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如何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并且愿意聆听他们的心声,这需要我们的耐心,毅力和素养。沉淀下那颗浮躁的心,想想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然后大家一起来,与我们的孩子共同成长。
1.急性病。探求未知是孩子的天性,可孩子们是怎么样从渴望学到怕学和厌学的呢?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急性病。学校也是如此,初中二年就忙着把初三的课都讲完,想法是好的,初三就全面复习,但事实上,正因为萝卜快了不洗泥,第一次学的时候不踏实、甚至是还没有理解和掌握,就忙着讲下面的内容,很多孩子就放弃了。
适当的压力可以成为动力,过分的壓力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阻碍。一些课外班造出了“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舆论,于是很多家长盲从,不顾孩子自身条件和精力状况及喜好,某些特长的培养,不是为了用艺术熏陶孩子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成了让孩子在人前炫耀的资本,如此不甘人后地随波逐流,不但支付了不菲的学费,还把自己和孩子折腾得筋疲力尽,学习的面铺得很广,成效不大,弄不好,还造成了孩子的厌学情绪。
社会在评价学校教育时,通常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成就时,往往以课业成绩来衡量,于是,家长们在重孩子学业、学习成绩的同时,容易忽略对孩子自理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因为大量时间都花在了学习各种科目、完成各种作业上,孩子生活方面的事大部分被家长包办,久了,孩子不会做家务,也不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分担家务事,不亲力亲为,也就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觉得家长付出的一切本来就是应该应分的,稍有不顺心就抱怨、委屈。有位姥姥,每天为放学回家的外孙子凉一杯水,孩子到家就能喝上现成的温开水,有一天,姥姥的时间计算有误,开水刚倒杯了没一会儿,孩子就到家而且渴了,端起就喝,当时烫得直咧嘴,剩下半杯热水,哗——就泼向姥姥了!事已至此,家长们是否会静下心来品味,我们到底在急着培养孩子什么?是不是学得快就解决问题,是不是学得多就人前显贵,是不是学习好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的路长着呢,远着呢。
现实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现在的父母大多都是双职工,每天在单位工作都比较疲劳,下班了,还要做饭、做家务,辅导孩子学习到很晚……一大早,又要早起做早餐,送孩子上学再赶着去上班。周末有的家长不休或是需要值班,就是单位休息的,还要带着孩子去上各种课外班,还得洗洗涮涮、探望老人等。不是双职工的家庭,在家务和接送方面可能会情况好些,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压力。总之,现在的父母很难。
2.说与做的矛盾。比如,家长和幼儿园都教育孩子,不可以乱扔垃圾,可是在社会大环境中,乱扔垃圾的人大有人在;家长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有礼貌,孩子却发现身边的成年人经常粗口成脏;家长教育孩子不可以拿别人东西,自己不自觉地占公家便宜;家长和学校都教育孩子不要吸烟,公共场所偏偏就有人站在“禁止吸烟”的牌子下面吞云吐雾;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孩子很快就会发现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弄虚作假,从苏丹红到黑心棉,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豆腐渣工程到迎接上级检查……种种情况往往让孩子们陷入困惑,行事没了标准。
3.治标难治本。治标的成本相对低,见效也快。眼前,校车事故连连,谁都知道,以前不是没发生或是没注意到,但制裁的重点竟然是抓超载,这只治标,如果想治本,恐怕只有让幼儿园和学校分布更合理些,让校车更结实坚固、更多一些,当然,这种投入就大了,但却是解决根本问题所必须的。孩子行为不乖时也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治标,容易,连打带吓,短时间内听话是有效的,但久了,不仅原来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撒谎、造假、敷衍、不信任、怨恨等更多的问题就会涌现出来。关键是问题来了,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和找出问题的根本源头,舍不值得投入精力研究对策,有没有充沛时间和物力花在孩子身上?
二、家庭教育最怕教育观念的矛盾冲击——隔代教育问题
教育观念不同,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大相径庭。比如,孩子不小心被石头拌倒了,老人心疼地扶起孩子,一边佯装打石头,一边说:可恶的石头把我家孙子拌倒了!那么,以后孩子遇到挫折怨天尤人是很自然的事。同样是孩子被石头拌倒了,孩子的妈妈一脸怒容,指责孩子:你怎么就那么笨,眼睛瞎啊!看啥呢,不知道看路,活该!还哭,再哭,打你了啊!本来孩子摔疼了就挺痛苦的了,只想得到妈妈的安慰,结果遇到这样爱责备的妈妈,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意外情况不告诉父母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轻描淡写地提醒孩子注意路上的石头,如果孩子还哭闹,就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此才能让孩子坚强,不娇气。
隔代长辈带小孩,与父母自己带小孩,观念和习惯是有差异和分歧的。这种差异和分歧,产生在吃穿住行各方面,往往会让孩子无所适从,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教育。然而社会现状是,大多年轻的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带孩子,只好依赖和依从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常言说,隔代亲,老人格外疼爱孙辈,有的就成了无原则的溺爱。老人们,尤其是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前辈们,总怕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孩子不饿也劝孩子吃,甚至硬逼着孩子吃他们认为是营养的东西,填鸭式的喂养造就出一批小胖墩儿,体能差,懒着动,如此恶性循环;又或者,大鱼大肉吃多了,脾胃消化不好,孩子厌食偏食,吃饭成了老大难问题。穿的方面我倾向于老人们的观念,这方面尽量节俭。老人们擅长将大人不穿的衣服改成小孩的衣服,废物利用,当然,这需要心灵手巧,是技术活,在年轻人中基本失传了。现在的年轻父母动不动就给孩子买很多漂亮衣服,衣柜都要放不下了,可是孩子见风就长,许多衣服没等怎么穿就小了,造成很大浪费,还容易让孩子在这方面产生攀比心理,物质至上。玩具方面也是如此,不是越多越好,可以手工制作,手脑配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还记得小时候老人教的折纸和各种自制的玩具,如木头小手枪、滚铁环等,虽然简陋却带给我们的童年无限想象空间和乐趣。出行方面,老人们更愿意带着孩子溜弯儿,年轻人时间紧,动不动就打车,久了,孩子就习惯了,不愿意走了,错过了回避了体质的锻炼。在学习上,往往家长要求得严,老人们要求得松,孩子容易得过且过,反正爸妈下班晚,多看一会电视,管它作业写没写完,拖拉的习惯就养成了。还有一种情形经常出现,那就是家长一教训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出来保护,于是就成了三代人的“混战”,孩子在夹缝中寻找有利于自己拖延、偷懒或是娇纵的机会。
三、家庭教育最忌说得多做得少
对孩子少说多做,当然这里的“做”,是指导着做,带领着做,而不是包办。现在又兴起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正在形成合力,这是个好的苗头。是否能普及和推广得好,也就是说关键要看实效。弟子规很好,背是需要的,做是更重要的。单位有一同事的孩子胖胖的,不爱运动,他说,将来我有了孩子,让我儿子跑步,我就开着宝马在后面跟着。我们都问孩子,那你呢,你不跑?孩子说,我就这样了。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和实效,孩子们基本都知道和明白什么是对的、好的,但能不能去实行就不好说了,回头看看,这不正是我们的缩影吗?那位同事的爱人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国,她一个人要上班、带孩子,物质条件比较优越,孩子要什么都能满足,就是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平日里我们说得多,做得少,对孩子的要求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孩子每每听到都皱起眉头,就象我们听烦了电视广告一样。我们到底抽出了多少时间陪孩子做体育运动?抽出多少时间听孩子说话?抽出多少时间教孩子做家务?是否能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一起来评价互动效果?亦或只是简单地坐在那里指挥,你应该如何如何,做得不够理想,就马上批评?
常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藏性格;播种性格,收藏命运。从行为到习惯是个漫长的过程,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用心,指导和陪伴孩子,精心耕种,才会有好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这个关键时期,决不能掉以轻心,让庄稼荒芜,更不能舍不得付出,还期望好的收成,达不到预期就怨天尤人。
四、了解孩子的先天特性,顺势引导
家庭教育的成功依赖于父母自身的素质,较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同时也有孩子天生的特性在里面。现在的家长和老师普遍都觉得当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个性越来越张扬,也容易偏激、走极端,心理脆弱。再如,做事爱拖拉,话说回来,这好象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于是我们有的特性孩子们都有,我们没有的特性孩子也有了。各种难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孩子会当着老师的面,不尊重家长?我就亲身经历过,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墨迹,对自己的父母大吼大叫。为什么孩子要逃学?为什么孩子要撒谎?孩子的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说孩子两天没交作业了,孩子妈妈大吃一惊,这两天孩子都说学校没留作业啊!家庭教育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不懂探究孩子的心理和特性,没有对症下药。
在和孩子的接触过程中,我感触颇深,永远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问题,当然也有意外的惊喜。有一次干姑娘(好友的女儿)病了,我去看她,喂她喝粥,间歇时,她竟然拿起小勺,舀了口粥,用稚嫩的小手递给我,要喂我吃!她还不太会说话,才两岁!
和孩子相处,有的时候需要一点小灵感。干女儿长大了,上小学了,起床很是个难题,往往穿个衣服就要花近半个小时,因为她不想起,不愿意配合。周末的一个早晨,好友极困不想起床,看看身边小胖人粉嫩的小脸,忽然脑海里散出一主意:“呵呵,宝贝,今天你当妈妈呗?”没想到宝宝很痛快地答应:“好啊!好啊!”好友说:“那你给宝宝穿衣吧。”接着就学着宝宝平时的样子:“宝宝困,还想懒一会儿。”女儿一点没生气,愉快地说:“你还真是个巨婴!”就听她嘴里一嘟囔着,一边忙开了,就这样先给自己穿,两分钟搞定,真是破天荒,头一回!然后又花了二十分钟给“巨婴”穿完,累得满头是汗!她体会了妈妈平日的辛苦,又没有当成是负担,反而成了亲子游戏。朋友说,和孩子相处,不呆一味强势,要学会适当地“示弱”,为孩子关心、爱护、帮助他人提供契机。
教育孩子要摸准摸透他们的脾气与特性,顺势引导,事半功倍。孩子想学的,只要是正当的,我们就尽力支持,孩子不愿意学的,也不可硬逼迫去学,强扭的瓜不甜。我们教孩子学习,同时,孩子也给我们灵感和温暖。
五、小结
成功的家庭教育,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社会的未来,是时候坐下来,静下心来和所有家庭成员来探讨这个问题。总之,我们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首要的问题是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在社會大环境面前,我们如何能抵制“急性病”,不再急功近利;在与我们父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如何友好沟通、达成一致,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如何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并且愿意聆听他们的心声,这需要我们的耐心,毅力和素养。沉淀下那颗浮躁的心,想想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然后大家一起来,与我们的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