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手来,我要扯你一把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三年前,初读署名里则林的作品,竟有莫名的揪心之感。他的文字像修正液一样,把青春的蓝色忧伤涂改成轻微的疼痛。心疼不是一种好感觉,但文字看着让人心疼,显然是感觉好到极致的表现。印象中只读过他的三篇文章,不长,三千字左右,都是切己的第一人称,与萌动、忧伤、懵懂、成长和青春等关键词正负相关。透过他的作品,我基本能嗅出一些信息来,这应该是个毛头小伙子,但他的文字里有股独特的苍凉味,显示出与其年纪完全不对称的老练和老辣。
  最近买到他的一本书,才知道这小子历经沧桑不知惧,吊儿郎当地混过青春,任凭再多颓废也遮蔽不了他在文学上逼人的才气。成长岁月,他像一只小小的候鸟那样,随家人在广州、上海、重庆、海口、北京等地四处游徙,疲乏的身子永远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一茬又一茬的新地,一拨又一拨的新朋友,上演了一出又一出锐利的成长大戏。他走了那么久,换了那么多地方,唯一不变的是对写作的追求,满怀万丈豪情。他起初在QQ空间里写,专供三两亲友私赏,后转战微博,偶尔也牵手纸媒,将作品公之于众。
  家人对他的爱好并不看好,只丢给他一个问题就足以断其后路——写作能供你吃喝拉撒,能让你购房买车不?面对这么尖锐又艰深的问题,里则林没有一点底气抛给父母一个“YES”。
  直到遇见了同哥,不可一世的苦焦命运才向他低下高昂的头颅,文字之砖石垫高他的海拔,让他坚定信心,大声地对父亲喊出:“NO!”那时,他父亲逼他回广州,希望他接过家族企业的旗帜,继续往前(钱)飞奔……
  他的同哥不是等闲之辈,而是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出版了《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畅销书、担任光线影业副总裁的著名作家刘同。
  里则林隔空向刘同喊话,得到正面回应。刘同让他去北京,实习工作的位置就在他同哥隔壁。他出版首部作品集的时候,特别致谢,写出一篇《你是有多不红啊》感谢同哥的关注和支持,感谢同哥为他喊加油!
  一个是红得发紫的大V名人,一个是用文字让人感受微疼的无名小青年,怎么就那么碰巧地遇上了,成了莫逆之交呢?
  刘同知道里则林这个名字,要感谢深圳《女报》,这是一本他非常喜欢的时尚杂志。刘同的作品第一次被《青年文摘》转载,原发刊物正是《女报》。这给了刘同满满的信心、足足的动力。正当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女报》编辑来约卷首故事稿,心存感恩的同哥,哪怕事再多、安排再满,也欣然接受。
  不过,刘同给约稿编辑提了一个小小要求:“能不能给我几篇你认为特别好的范文?我找到感觉之后,就立刻写给你。”于是,杂志编辑发给他5篇样文,打头的文章署名是里则林。他一字一句地读,“一点点铺陈于心,像是经历四季,不由得在心里飙出一句脏话,然后感叹,写得也太好了!”(出自刘同的《路边的人民币不常有》)
  冲动之下,刘同便想看看这位作家写的其他作品,上网搜索里则林,以为是个和自己年纪相差无几的家伙,结果发现是个如假包换的正宗“90后”。进入里则林的博客,刘同才知道这小子不是职业作家,文字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这个年代,人们都忙着挣钱,忙里偷闲爱好文学,真的难能可贵。于是,这个粉丝无数的大V,主动关注了“@里则林”,并分享了里则林的作品,瞬间让里则林拥有过万的阅读量。
  刘同说:“你必须先伸出自己的手,别人才知道如何扯你一把。”他在里则林的微博里,看到的不仅是他用文字伸出的双手,那简直就是千手观音。
  后来,刘同约里则林来自己公司实习,把自己的出版人介绍给他,让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像狗一样的奔跑》,一个新生代作家就这样横空出世!
  一体两面,一山也分春秋看,里则林眼中的“同里缘”是这样子的一个版本。
  刘同上大学时,有个叫李旭林的人,是他的同学,那时,两人都爱文学,只不过李旭林走得比较快,也远,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刘同只能望其项背。他期待被认可、被赏识,结果李旭林给予他关注和帮助,这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李旭林同学一直为他喊加油,这份鼓励一直保留至今。多年后,刘同成了“李旭林”那样的成功之人,然后,偶遇了一个名叫李泽林(笔名里则林)的小青年,一扬手,就是核子级的鼓励(转编自里则林的《你是有多不红啊》)。里则林用一句话总结和同哥的交往:“孤独的人,总会相逢,然后像一束光,拥抱另一束光,照亮彼此。”
  仍与感恩有关。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自古就有“文人相轻”之说,而那个孤独的刘同,却在网络“一手遮天”的当下,上演了一出“文人相亲”的大戏。我喜欢这场以圆满喜乐收尾的活剧,敬佩那个以感恩之心回馈陌生人、回报社会的刘同,一如当初读到里则林便敬畏他让人生疼的文字一样。敬佩和敬畏都是敬字辈的好兄弟,难得在一件事里占齐了。
  只要看见有人高高地伸手,刘同便有心要扯他一把,他说:“因为写作这种东西,稍不留神,熄火了,就很难再点燃了。”
  一语释疑,惊心动魄。
其他文献
爷爷个子高大,身材魁梧,他是切罗基印第安人,喜欢讲族里代代相传的古老故事。爷爷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通过我在北卡罗来纳州西部山区的经历传给了我。  春暖花开的时节,切罗基奥克那鲁醍河畔,我和爷爷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我出神地看着一块岩石上风化形成的凹塘中的积水。这块岩石经受流水的侵蚀,已经千疮百孔,我们有时就在这块岩石上捕鱼,或者站在上面观看鱼儿在石头间游来游去。  有一天,我发现那个凹塘积水里有几条米
1.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1972年,我开始从事电视行业时,我的许多男性上司都希望女性雇员可以无条件地执行他们的每道命令。我见到其他女同事都忍下来,获得了提升,这让我心神不安。我告诉自己:如果你顺从一些,会得到许多好处。可我就是做不到。  所以,我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并不盲目依从。我说出自己的想法,成长为优秀的记者,但我不需要顺从。这是我自行其是得到的结果吗?不是!我发现:倘若你的方法与原来流行的
虽然文身已成为了时尚潮流,但这个潮流却“流”不起来。想想刻文身时的那一聲声惨叫,想想针在你的皮下如缝纫机一般的移动着,想想洗文身时的痛苦……不禁让人望而却步。  然而现在,有一款文身打印机解决了人们所有的担忧和顾虑。不用等待与排队,不用内心焦躁不安,只需3秒钟,它就能在你的身上刻下你想要的东西;没有痛苦,也没有担忧,过两三天它就能用肥皂洗干净;不用苦恼与徘徊到底选择哪种图案和字母,你自己就能设计文
高中时,读八月长安的《你好,旧时光》,太喜欢这个书名了,于是把“你好,旧时光”用黑色签字笔写在校服上招摇过市。现在想想,时光,在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而将它耗尽,再回首时,却熠熠生辉。  两年前,清晨闹铃响过后,还依旧直挺挺躺着的我只要在心里暗示:高三了,便能从床上一跃而起。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魔力,也是只有高三才有的动力。每天睡眼惺忪地赶去学校,沿途的路灯都显得没精打采。  教室里的课桌上都是
我给你一只手提箱,手提箱里装着100万美元。它被放在一栋大楼内,从你此时的位置开车到那里,大约需要1个小时。  交易条件是:你只需要从现在起,在两个小时之内到达那座大楼,我就会把手提箱交到你手上,而你就会成为百万富翁。  但是,如果你迟到了哪怕一秒钟,我们的交易就要取消,你一分钱也拿不到。没有任何例外!牢记这个条件之后,你打算何时启程?  大多数人对此都会说立即启程。你会不这样说吗?  好了,那么
2016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9.27亿。随着微信的推广,聊天时,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使用微信表情,诸如坏笑、龇牙牙等十分生动的表情,也有一些含义较为复杂的微妙表情,如破涕为笑等。因为它能够承载一些难以言表的情感,也让聊天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最近被黑的一种表情——“微笑”。  官方释义是“微笑”,实际含义是“呵呵”。不少微信用户吐槽说这个表情看起来并不怎么友好。
[地铁三文鱼]指的是地铁站里,地铁到站后人潮大量涌出时,坚持逆着人流上下楼梯的一两个人。  小编爱唠叨:三文鱼们,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巨量的沙丁鱼正在涌进罐头里吗?  [中间朋友]就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朋友叫到一起玩的人。如果没有他/她,这些人是不会结伴出游的。有时人们通过这种“中间朋友”得以结识彼此。  小编爱唠叨:你是想成为世界的中心吧!  [网络迷因]又称“网络爆红”, 指某个理念或信息迅速在
古人云:“国之润,自疏浚始。”大禹治水、都江堰、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工程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这些工程全靠人力完成,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时至今日,机械工具代替了人力。  “天鲸”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被中国网民称为“造岛神器”,它每小时可挖掘4500立方米的海底混合物,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如此强大的挖掘能力首先要归功于其坚实的“拳头”——位于船头位置的绞刀头。平时从网络
许多年前,无意中在日本东京的一家生活杂货店里买到一个漂亮的布袋,于是以后每次重游东京,我都会去同一家店逛逛。可是,自从那个布袋之后,我再也没有找到称心满意的东西了。  有些东西,的确只会让你遇到一次。  你也有过这种经验吧?因为一次美丽的偶然,爱上了一个地方,并且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惊喜。可惜,那些惊喜却不再出现了。虽然是这样,你也许还会继续探访那个地方,直至你在另一处遇到一个更美丽的偶然。  无数
我不喜歡看综艺节目,在我看来,值得让人欣赏的事物状态只有两种,一种叫真实的,一种叫假的。朋友们问我,还有其他状态吗?我点点头,还有真伪的。  就如同哈特费尔德,他可以批判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理由呢?他说,问题当然不在量的方面,而在于其中宇宙观念的阙如,因而作品给人的影响不够协调。哈特费尔德最满意的小说是《弗兰德的狗》,原因呢?他说:“喂,你能相信狗是为一幅画而死的吗?”  一位新闻记者采访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