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u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成绩差距会逐渐拉大,一些原本比较聪明的学生成为了学困生。究其原因,不外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别。从“学”的方面看,一是学习习惯不好,依赖性较大;二是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性不明;三是学习方法不对,死记硬背套路多。从“教”的方面看,一是教育思想问题,忽视了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二是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脱离学生认知实际,教学只重知识的结论,忽视结论产生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成绩差的主要矛盾在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把握特点,找准突破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调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也需要调动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非智力因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影响。第二层次是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它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是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影响。
  小学阶段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平衡。这个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但习惯、性格、情感、意志和毅力却是生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一方面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平衡,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及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挫折感。一般说来,儿童兴趣的范围不够广阔,泛化而无选择,不固定和不深刻,不够自觉;儿童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复杂,形式日益多种多样,稳定性日益巩固增强,深刻性日益加深提高;儿童的意志成长逐步提高了自觉性,增强了坚持性,加强了果断性,锻炼了自制性;儿童性格的统一性逐步巩固,坚强性日益加强,独立性逐渐提高。
  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针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特点,灵活采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联系实际原则等教学原则和策略,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实现高效愉快的课堂教学效果。
  重要的是教师的态度
  教育公平最首要的体现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对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态度。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 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教师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公平、民主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密切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开始。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怎会不对学科感兴趣呢?要学生亲近老师,作为老师,必须首先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对学生的喜爱之情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自然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再到乐学。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情感。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有关的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给予数学丰富的内容与形式,从学生的身边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物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加减法估算的时候,我把例题换成了去商场购物:电饭煲192元,落地扇219元,我提出“老师这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请同学们估一估、算一算”。由于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去买过一些东西,如果买的东西是4元6角钱,妈妈就会让我带上5元钱,带的钱总是比买东西的钱多一些才好。我想老师除了买这两样东西外,坐车也要花钱,因此钱只能多带不能少带。所以,估算时就要把它们看成大一些的几百几十的数,就是把192元看成200元,219元看成220元,200 220=420元,老师你带420元才合理。”我听后由衷地赞叹说:“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他不仅会估算,还会结合生活情况考虑数学问题,得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结果。”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记得牢,学得好。
  创造学习情境,培养学习态度
  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内容、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我提出问题: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于是我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特定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他们纷纷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二分之一”。教师在学生的需求特别强烈时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对“分数”的接受就容易多了。   在动手中强化情感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教师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情感体验。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我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听后都积极思考,认真剪拼。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与喜悦。
  在直观教学中调动学生情绪
  直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最佳手段。直观教学法能强化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感性认识,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在教学“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中,射线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教学时利用电瓶灯光先投向书本,然后投向墙壁,让学生观察亮点,然后由亮点慢慢引出一条线并不断延长(照向室外),这时就是射线。这样通过观察,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射线的形成过程,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和无限长的特点,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探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充分利用课间谈话及课前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我认为,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才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和学生做游戏: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我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这时,我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在这堂课中,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时选择得当,运用教学方法时合理而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更容易地获取知识,同时能启迪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和提高,增强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今天的教育,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真正为孩子的美好幸福人生奠基。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其学习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中如何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分析,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机会,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