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程文化的几点策略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理论的高度关注学科教育、课程改革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教育领域一时兴起了“文化热”,诸如,“学校文化”“校园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概念应运而生。从概念的产生上讲,学校文化和课程文化都是一种亚文化,是文化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生。课程文化一旦创生就不会自灭,它的影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意识的有无,并不能否定它的客观存在与意义。进一步讲,它的影响一旦被人意识与自觉到,就会释放出更大更强的育人能量。
  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以为人本”不是时髦的空洞的口号,而是以人之为人的最可贵、最本质的道德为本。德才兼备,德育第一,也是对“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一种注释。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来看,“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但丁语)我认为,育人性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课程文化在实现其教化功能上要自觉克服“目中无人”和“重术轻人”的现象。
  如何构建学校的课程文化,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想法:
  一、防止顾此失彼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从大的教育文化环境来看,课程文化建构,需要整合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使三者进一步融合形成整体育人优势。人们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不能只重视学校文化的教化,而轻视或忽视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孩子从小到大,一生中最早受到的、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是每隔几年换一个,但家是几十年不大变的。有专家预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家家都上网,将来教育会进入新阶段──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并重的局面。课程文化建构要关注这种新变化,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种文化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
  二、课程文化建设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
  文化在时间上有古今之分,在地域上有东西之别。面对有时空差异的文化,坚持“和而不同”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大开放的课程改革形势下,课程文化领域出现了两种与“和而不同”相违背的做法。一是全盘否定本土的课程发展的历史与传统,认为过去的学校文化造成了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积重难返”,所以要“再造”学校文化。说白了,这种所谓的“再造”,无非是对传统与历史表示不满,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我认为,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的建构,也应自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所以说,今天的课程文化建设,不是对课程历史和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如何扬弃、如何继承与发展。“教育只能改革,不能革命”。二是不知可否的“搬运”与“替外国人拉洋车”。有人已冷静地指出,现在有一些人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毫无兴趣,对本国的教育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和完全脱离本国的教育实际生搬硬套国外的东西。陶行知早就把这种做法生动地比喻为“替外国人拉洋车”。当然,这也不是主张盲目排外而行狭隘的民族保守主义之实。以上两种做法是“同而不和”,而不是“和而不同”。
  三、课程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文化是一种“人化”,课程文化建设自然要“以人为本”。它主要体现在以校长、教师和学生为本,其中的学生又是“本中之本”。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就是一个好班级,一个好学生就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一线希望。一个好校长,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素养,具体地说,一个好校长,应当是教育专家,是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思想、善管理、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献身精神的教育家,还是一个有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改革家。校长是学校发展和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头羊,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决定性人物,是教师投身课程文化建设的榜样和导向。教师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性人物,课程文化建设主要通过课程实施这条主渠道来开展,教师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角色。所以教师能否充分地科学地发挥自己在课程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成败得失。学生在课程文化建设中,不单单是学习多少文化课和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把自己砥砺成为一个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力的人。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所知道的交给学生。”可以说,只有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是有创新潜能的人。
  因此,校长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引导者,教师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学生是课程文化建设成果的体现者。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面对新课标对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教师应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完成情境创
劳动节的由来:五一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strike),经过艰苦的斗争(fight),工人们终于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5月1日被定为国际劳动者的共同节日。  那么世界各地是如何庆祝劳动节的?  美国:劳动节发源地不过“五一”  劳动节起源于美国,但是美国政府后来在设立劳动节时,自行规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劳
期刊
空间与图形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空间与图形之间的转化思维,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解题思路。它能有效地锻炼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解决几何问题。主
期刊
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在一线跟学生亲密接触,看着一代一代孩子在茁壮成长,有着欣喜时的忘我,有着心酸时的哭泣。但更令人有一种担忧,在当前社会不良氛围下,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做事、学习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自私、懦弱、冷漠、懒惰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伤害他人以及自我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等等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中国第一部戏曲史论著.该书以宋元时期的戏曲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戏剧之渊源及演变过程,并对中国戏曲文学的成就等在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带
摘 要:识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相对来说,识记字形是一个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迪智慧,培养创新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达到快乐识字,让学生乐学、好学,并学会方法、发展能力。  关键词:识字;快乐;兴趣;能力  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进而形成一种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各种学习能力,才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