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牵引,银丝串珠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应从抓标题、扣脉眼、品文眼、觅疑眼四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设计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一些零碎的提问而言的,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性阅读,这是学生解读作品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那么可从哪些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许多文章的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主要内容、人物、主旨等。因此,可以从文章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这样,便能引导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理解内容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紧抓标题设计问题:我们知道,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文章内容写的是蜥蜴吗?既然不是,文章变色龙指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很容易回答,作者写的是人。追问:文中那么多的人物,究竟谁是变色龙呢?他共变了几次?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变色龙为喻,表明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态度?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标题与内容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然后给这篇课文加一个副标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拟出了五花八门的副标题:一堂法语课,难忘的一课,无声的反抗,小弗郎士的转变,可怜的人们……虽然各式各样,但多多少少都能表露文章的结构,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文章的思想倾向。
  《囚绿记》中,作者以“恋绿”、“囚绿”、“释绿”、“思绿”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并以“囚绿”为重点在这条明线下隐藏了暗线,进而点出了常春藤那永不屈服与向往自由的精神,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是想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这一个“囚”字意味深长。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囚什么?为什么囚?怎么囚?囚不住的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在研读文本时就有了清晰的脉络,主动在文中勾画出表达情感与态度的语句。细细品读后,感受到作者对常春藤永不屈服与向往自由的赞美,进而洞察文中隐藏的深层意蕴,体会到作者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赋予绿色常春藤的特殊感情和意义。不仅如此,教学内容也在单纯之中表现出了丰满,在明晰之中透露出了细腻,十分有效地凸显了课文的主要信息。
  二、扣“脉眼”
  课文中的关键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等。因为是关键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以其为切入口,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以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社戏》一文为例,常用的教法是从第一部分开始,给课文分段,列好小标题——乡间生活、月下航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再逐段分析。这种教学模式让文章内容支离破碎,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阅读规律。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对这件事持什么态度。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先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大体情感——对乡间生活的喜爱,对观看社戏的喜爱。然后,我们抓住文章最后的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再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豆是怎样的,豆是否好吃?戏好不好看?为什么其实并不好看的戏、并不好吃的豆,作者却要如此称赞呢?其实,这一句话就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书,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如此行文,作者的情感思路也就清楚明白了。
  三、品“文眼”
  有些课文中往往某一个关键词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显然,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文眼”提出“主问题”,便可以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教学《口技》时,我抛出一个主问题:“课文自始至终围绕哪一个字来写?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这是一个纲要性极强的问题,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深入阅读文章与文本进行一次彻底性对话的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融入文本,再通过交流,最后明确:全文是围绕一个“善”字来写的。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地模拟出两个场景为“善”;观众“微笑默叹”到“两股战战”以假乱真的情绪变化足以见“善”;道具简简单单,更见其“善”。在对这个主问题的突破中,解决了课文诸如场面描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描写等一系列细枝末节的问题。
  比如《陋室铭》“唯吾德馨”,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我“德馨”的?从居住环境、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依次审视,有条不紊。再如《曹刿论战》一文的“远谋”两字,能统领全文,不妨以此为中心设计系列问题: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地方?写鲁庄公和写曹刿的远谋有什么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设置有“文眼”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发现并捕捉传统文章艺术构思信息的“文眼”,更全面地理解文章蕴含的精神所在。
  四、觅“疑眼”
  以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点燃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是教师提出问题而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教学套路,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与互动。
  《桃花源记》讲述一个渔人意外进入了桃花源,在里面吃喝玩乐之后出来,一路上“处处志之”,可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归往”也“未果”。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这么神秘?真有这样的地方吗?乘兴而入,乘兴而教,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觉、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问题牵引,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极大地发挥了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调动了积极性。
  谈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是想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时,我提问:人人都像陶渊明这样想,社会能进步发展吗?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趁机要求学生以“追求”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有的学生提出,追求要像流水一样,一生奔流不息,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这时,我提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什么为依托呢?地势从高往低,这自然是必要条件之一。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地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在这样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了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主问题”确实是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能提挈全篇的学习,激起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深入思考。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一名传记大师,斯蒂芬·茨威格在创作方法上可谓是自成一家,将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近乎完美。精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茨威格,将心理学知识融入了艺术创作,在忠实于历史的基础上,将人物性格刻画到了极致。他塑造的形象各个鲜活丰满,不仅真实描绘了他们的生平经历,而且向读者展示了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以《玛丽·安托内特》和《玛丽·斯图亚特》两部作品为例,分析和论述茨威格是如何准确而
摘 要: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复音词典。该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则,“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其成就受到语言学家的一致推崇。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词典中尚有许多疏误。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中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汉语语料,有些为《大词典》所漏收。兹据《玉台新咏》及相关典籍对《大词典》书证方面的失误加以订正。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玉台新咏》 书证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活动努力的方向,是使历史课堂更有效的关键,是新课程的主旋律。在《中国民族資本主义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了不同的看法。作者引入了探究学习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者认为在当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摘 要: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包含许多经典的人文思想内涵,尤其是在《论语》中,更为深刻。这些人本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本思想 《论语》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孔子及其《论语》中的人本思想  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等思想的思考。孔子
摘 要: 抓好基本功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中文系一贯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标或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是本系实践课程中颇具特色的一门课程。在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应该改善学校的教学管理。  关键词: 学校教学管理 基本功训练 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素质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特色做法  抓好基本功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中文系一贯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等趋势下,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能不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 学生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面对
摘 要: 近期,浙江的动画作品注意融入民族元素,在风格上呈现出民族特色。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国产影视动画中的民族元素,从生态学和符号学的视角看待近期国产动画的发展,认为:一方面,国产动画在内容上继承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诉求,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内蕴,另一方面,国产动画在形式上追求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作品走了一条国际化而又不失民族性的道路。  关键词: 国产动画 民族元素 生态学 符号学  国产动画
摘 要: 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即将走向社会参加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质量必然会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本文对江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进行研究,运用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现状的特点,对学生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即要从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等几个层面加以改
摘 要: 国际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特殊教育形式,因为管理模式独特,学生特征鲜明,使得国际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学院的自身特点。面对当今社会竞争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国际学院应以市场需求进行定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现的问题,结合学院的定位和学生的特点,提出适合学生培养目标的对策。  关键词: 国际学院 问
摘 要: 陈映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小说反映出台湾知识分子在信仰和信念关系上的思考和迷惑。他以短篇《苹果园》为例,检验基督教信仰是否能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交融共生?其思考伴随着小说创作始终,最后不得不与主人公一起得出信念无法失掉信仰而独活的结论,这也影响了作者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 陈映真 信仰 实验  陈映真是台湾战后文学史绕不过去的高峰,他是“大陆人在台湾”主题的第一人,也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