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团活动课程,落实“双减”政策r——“双减”下提高学校社团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mi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双减”的关键是做优做强学校教育.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双减”背景下,校内“作业减负”后,学生在校内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成长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和增加学校发展内涵.文章通过社团课程的校本实践案例,从社团活动的顶层设计、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社团课程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就如何提高社团活动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社会责任心需要具备三大品质,即正义感、奉献精神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果当代小学生具备这三大品质,不仅对个人未来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会得到老师、同学、学校以及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但是,受到生活空间、班级氛围以及个人性格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时间呈现出明显差异,对参与班级管理的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远高于其他学生.
该文以乌兰察布市青少年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就其党史学习教育情况展开调查,通过数据归类与分析,探寻乌兰察布市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以期优化乌兰察布市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路径.
据《中国教育报》2022年1月6日02版报道: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期刊
当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许多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并展现出教育的新活力,但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尚处起始阶段.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设计上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变革: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大学体育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营造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以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终身锻炼的思想,从而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为外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使外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外语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外语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学会充分发挥同伴力量,以求在合作中获得共同成长,同时要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外语教师在线研修共同体,以推动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生课业负担重,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减负”的关键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破”“立”之间转变育人方式,实施创意教学,是“减负”的重要举措.“破”,是“破”老套方法、旧理念、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立”,是“立”新思想、新教材观、新育人观、新学习方式、新学习空间、新同伴关系.学校通过研究创意教学,开发创意课程,丰富学习资源,满足学生需求,打造魅力课堂.以“创意”为切入口,打造多元、立体的课堂样态,营造轻松、愉
在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模式,其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以机器人为载体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及技能.在实际应用期间,借助搭建、运行、调试和优化机器人的过程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文章从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原则出发,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明晰小学机器人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并对其具体教学模式展开分析.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校园卫生安全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新家校共育模式的产生,让大部分家庭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随之生成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家校共育问题.基于此,文章围绕“校园卫生安全防控背景下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家校共育策略,促进家校共育有序开展.
心理问题是影响学困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心理干预法是解决小学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最好选择.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关联密切,知识点的难度也随着学段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这导致小学中高段学困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建立独特的教学评价机制、完善教学方法等措施帮助小学数学学困生走出困境.
学生资助既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公平,还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但以往学生资助育人活动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资助只流于经济资助的表面而没有更深层次地深入到育人中去.文章以我校“一校一品”下学生资助育人活动品牌建设为例,探究资助育人活动的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