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语源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wenp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斯文”是一个年代久远的词汇,经历了由短语到词的过程,随着历史发展中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在丰富语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斯文”一词的源头、定型年代、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以及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斯文;论语;儒士;文雅;复合词
  “斯文”在中国历史上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儒家所崇尚的理想的礼乐制度。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已经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算得上是源远流长了。
  一、“斯文”的源头
  “斯文”这个词的形成经历了从短语到词的过程,最初的短语形式的“斯文”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斯”和“文”组成。
  《说文》:“斯,析也。從斤其声。”“斯”的本义是“劈开”, 如《诗·陈风·墓门》中的“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斯”还借作指示代词,指人、事物或处所。如《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斯民”和“斯言”的“斯”在文中都是用作指示代词“此”,可见在春秋时代“斯”已经可以借作指示代词“此”了。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文”的本义就是 “交错画的花纹”。后来由“花纹”“文身”本义引申出“装饰”“纹理”,又由此引申出“文字”“文章”“文化”“礼节”等义项。如《诗·小雅·六月》中的“织文鸟章,白旆央央”。用作名词的“文”在先秦时代已经具有了多种不同的含义,用作指示代词的“斯”与“文”的组合显然应该不止有一种含义。
  但是从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文字资料来看,《论语》中的“斯文”组合出现最早。《论语·第九章·子罕篇》: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朱熹《论语集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从文意可知“文不在兹乎”的“文”和斯文的“文”意义相同,“斯”放在“文”字之前是用来起指示作用的,“斯文”即这种礼乐制度教化,也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尧舜之道和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教化。
  由此可以知道此处的“斯文”与“斯民”性质形同,“斯”和“文”是彼此相互独立的两个词,它们只是两个单音节语素的连用,它的性质是临时组成的短语,而不是一个词。
  二、“斯文”的定型以及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
  “斯文”什么时候开始固定下来成为一个词语,具体时间我们已难以确定。不过根据现存的资料来看,表示礼乐制度教化的“斯文”至少应该在东汉时期开始向词的性质转变了。如:班固《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壹圣真。”荀悦《前汉记》:“故仲尼畏而忧之。咏叹斯文。”以上文中引用的“斯文”,意义与《论语》中同。但这里的“斯文”脱离《论语》中的上下文语境,可以独立运用,并且结构凝固不可分割,具备了词的属性。
  “斯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意义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再单一的表示礼乐教化的意义,而发生了词义的引申,用来指代维护礼乐教化“儒士、读书人”,如: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孔子疾小言破道,斯文之族,岂不谓义不足而辨有余者乎?”南朝·范晔《后汉书·应劭传》:“夫覩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俗,无乃类旃。”有时也能引申为文学。如:南朝·萧统《文选序》:“吾少好斯文,迄兹无倦。”
  隋唐时期,“斯文”虽然具备了词的性质,“礼乐制度”这一意义仍然还可以用其他的词组来表示。如:唐·魏征《隋书·经籍志》:“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这里的“斯道”就是“斯文”。
  继隋朝之后的唐朝,以圣贤教化为精神追求的儒家文人普遍将“斯文”引入诗歌当中。如:唐·杜甫 《壮游》:“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唐·吴筠《览古十四首》:“秦皇燎儒术,方册靡孑遗。大汉厉五叶,斯文复崇推。”
  清代黄遵宪作《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说“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可见“斯文”一词的本义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直到晚清依然还在使用。
  “斯文”一词在唐代以前一直是一个比较典雅的词汇,多在古文、诗歌里使用。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即古白话,运用古白话创作的话本、戏曲、小说开始流行,这一时期,“斯文”的语体色彩发生了变化,已经从一个典雅的词汇变成了一个较为口语化的词语,它较为普遍地出现在当时的白话小说、戏曲当中。如:《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请来相见何碍。”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皇上》:“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城。”
  宋元以后,“斯文”一词在语体色彩上发生变化,它的词义进一步引申,由“儒士、读书人”的意思引申出“文雅”这一意义。如: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一生村鲁,不尚斯文。”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六回》:“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斯文些才好,别大呼小叫,惹人听见。”可见明清以来,表示“文雅”意的“斯文”变成了一个非常口语化的词,而且,“斯文”的运用有了固定的搭配,比如“假斯文”“斯文败类”“斯文扫地”等,还可以将“斯文”两个构词语素重叠,灵活运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四十卷》:“问使君,你缘何不到横州郡?元来是天作对,不许你假斯文,把家缘结果在风一阵。李元伯《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前两年有过上谕,骂报馆的人都是斯文败类,难为你那儿学来的这套本事?”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乍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笑话死了呢。”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说明。“斯文”成为一个复合词以后,“斯文”作为短语仍然被人们使用,多数情况下用来表示“这篇文章”。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文,吾谁与归。”
  “斯文”在先秦时代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短语,却被后人如此频繁的引用,以至于固化为词,与“斯文”的文化内涵密切相关。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以一己之力肩负传承礼乐文化的使命,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将它视为先贤圣人教化世人、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汉代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孔圣人所毕生追求的圣贤教化自然成为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正是由于儒家文化在文人当中巨大的影响力,才使得“斯文”由《论语》中一个短语逐渐演变成词并引申出了诸多意义。
  三、现代汉语中的“斯文”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正式走上正统地位,旧词语的消亡,新词语的产生,汉语的词汇系统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斯文”作为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份子自然也深受影响。首先,“斯文”的短语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其次,作为复合词的“斯文”,词语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雅”这个后起的意义成为了它的主要义项。“斯文”的本义“礼乐教化”这一义项已经弃置不用了,“儒士、文人”这个意思虽然还保留着,但是却不能单独使用了,它需要和其他的词一起来使用,如“假斯文”、“斯文扫地”、“斯文败类”、有辱斯文“等。
  最后,关于“斯文”的构词类型的问题,“斯文”经过千年的历史演变,它的本义已经被废弃,“斯文”一词拆开来看,“文”虽然有“文雅”的意思,但是“斯”与整体意义毫无关系,不能因此把它看做一个单纯词。这里。参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斯文”一词应该与“足下”、“天下”、“先生”、“君子”这一类由短语变来且词义已经演变的词一样归在复合词里面。
  参考文献:
  [1] 朱熹.论语集注[M].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包装设计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人機工学是新兴学科,二者的交集已为包装设计注入了新的能量,也使人机工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宽广。美化性的包装装潢给人以愉悦、非美化性包装装潢设计给人以警示,都符合人机工学的应用原理。  【关键词】:人机工学;原理;包装;装潢设计;体现  人机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诞生于二战前后并在战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该学科最初是研究改进各种武器的内外细节令其在作战
期刊
对于新兵而言,严格的纪律约束与高强度的训练极易引发最常见的焦虑、逆反、紧张和冷漠心理。那么在新兵连期间,带训者该如何抓住新兵“心”特性,促进新兵“心”适应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扑下身子,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带训者应当提高钻研能力。近几年新兵的兵员素质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入伍的士兵呈现出学历高、思想活跃、善于學习、个性鲜明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战斗力的提升带来了好处,但对心理服务工作
期刊
【摘要】: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阳光,一种怀旧的情结正成为人们的着装需求,设计师们热衷追求古典情怀的人性空间。洛可可艺术反映在服装方面,则是夸张的裙撑、打褶的花边,复杂的褶饰、春光乍泄的衬裙、印花布料、紧身内衣、時尚杂志、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艺术品及服饰设计为现代时装设计及服装审美提供了借鉴。国际时装之都的时装秀及人们日常着装中,古典风尚的作品大行其道,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现代服饰是欧洲古典主义的审美趋向对
期刊
【摘要】:基于后现代语境下完善微电影的创作设计,有利于充分表达社会民众的意愿,对促进微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基于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创作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基于后现代语境下微电影创作设计的有效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微电影;创作群体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微电影呈现了迅猛的发展趋势,成为一
期刊
历史即称史,也就是记载以及解释人类活动进程的一门学科,在我看来历史有三种:  第一种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即是历史。在很多人眼里故事、历史与小说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例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就是三国时期的历史,殊不知《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所载的历史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文学作品。可人是一种喜欢有趣故事的动物,这是大多数人喜欢历史的原因。也是我爱在历史课上讲故事进而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同的原因之一。 
期刊
【摘要】:凤翔民间年画,具有主题鲜明突出、造型简洁概括、色彩对比强烈、构图丰满匀称的特点。它吸收了汉唐壁画、石刻,古代绣像,插图,秦腔戏剧的表现手法以及民间姊妹艺术的某些特征,并和群众的爱好、审美情趣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加工、创造,逐渐形成了凤翔年画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凤翔木板年画;艺术特色;造型;设色  凤翔木板年画吸收了汉唐壁画、石刻、古代绣像、插图、秦腔
期刊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建设在我国已初具形态,众多新媒体平台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打造个性化的新闻节目就成为了新闻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新媒体时代中不仅要结合新闻受众群体的喜好、性格特点、收视习惯建立统一的节目策划机制,还要在立足节目创新的基础上打造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渠道,保障电视新闻节目多渠道的共享与传递。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打造个性化新闻节目展开详细
期刊
【摘要】:在经济发展转型的今天,如何利用黄河这一资源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如何利用黄河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产业的迅速提升和跨越式发展,是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借助SWOT分析方法,结合山西省锻造黄河旅游产业新品牌,分析其优势及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探索发展旅游产业的途径。  
期刊
一.创作思路  近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猛增,每年伴随着庞大的毕业生数量而来的是人才市场长龙般的求职队伍、大街小巷应聘者的徘徊与游离以及出租屋内的蜗居宅。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被人们热议的同时也被随即抛出一句“毕业等于失业”的定论,也正是这一定论引发了我的思考,也是我做这次创作的出发点。  走进社会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很多同学都会问“你毕业后做什么?”,我也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结合他们的情况来想想自己
期刊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现代农村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加强对于河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加强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健全贫困地区的文化网络建设;同时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调整资金投,多方筹集文化建设资金;贴近农民,切实搞好文化下乡;利用当地优势,搞好文化资源开发入方向;建设好农村整体文化,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