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企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愈发离不开内部管理。然而,內部管理中,内部审计、内部监督工作是其重要的环节。近些年来,许多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审计风险,这些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将阻碍企业内部审计有序开展。本文将从审计风险管理入手概述入手,进而分析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成因,并最终提出企业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策略。
内部审计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为管理层提供必要的分析数据,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能够防止财务舞弊问题的出现,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升值。审计风险的存在,使得审计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的出现,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审计风险简述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管理
国内的审计风险管理分为评估、控制、识别、估计和管理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审计风险管理理论中,审计风险的识别、估计及测算、评价、防范构成了四大要素。
1.审计风险识别。它是较为基础的环节。逻辑上讲,管理审计风险前,先要识别审计风险,并对其进行清晰、科学、准确地识别。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不仅要进行相应的鉴定风险服务,还要承担可能转化损失的法律责任。可见,若想进行行之有效的审计风险管理,就要有前瞻性地对审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甄别。若无法清晰的认识风险产生的缘由,只依靠先进的风险处理方法,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2.审计风险估测。审计风险有效识别以后,下一步则是对于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应有的估计和测算了。对于相关审计从业人员来讲,其对于客观情况或是相关事项的审计风险大小进行分析、估计及检验的过程叫做审计风险的估测。通过该方法,可以确定审计风险发生的有效区间,降低审计损失发生的概率。将风险发生的机率、能带来多大的损失等相关因素,在审计风险识别和估测基础上进行周密、细致的考虑。最终得到一个审计风险所能带来多少损失的测算数据。
3.审计防范。对于审计风险来说,识别也好、估测也罢,最终的目的是如何防范审计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规避。一般来讲,审计风险的防范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即降低并预防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防止事情发生后产生的不好结果、降低产生不好结果的严重程度。从上述三个审计防范层次可以看出,第一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在于,第一个环节是将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第二、三个环节仅是第一个环节的补救。对于审计人员来说,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要把审计风险的防范放在首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
企业内部控制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要素,其中内部监督也可以理解为内部审计。许多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风险评估不全面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环境来说,企业虽然设有董、监、高机构,但是由于其内部股权治理结构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难以形成应有的三权分立,从而造成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健全。另一方面,在风险评估上,多数企业管理层乃至于职能部门将日常的经营侧重点放在了订单签订、生产管理、应收款项的回收方面,而对于风险控制的防范意识不强,对于风险评估也缺乏足够的思路,从而造成风险评估不全面。另外,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公司的财务状况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也是许多企业都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因素
会计核算问题是内部审计风险的重大来源之一,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都与会计核算问题有着很大关系。以存货核算为例,其完整性及确认、计量、计价以及最后的对外披露准确性等方面,如果有一个方面存在问题,内部审计过程中或是人为因素或是客观因素出现审计方面的风险都容易产生。通过调查发现,以一些农、林、牧、渔业等公司为例,其生物资产作为主营业务成本与存货的主要承担者,一方面影响着利润,一方面影响着资产。而客观地讲,生物资产在会计核算中,我国仍旧存在制度上的不完善甚至是缺陷。正因为此,使得农业企业对于生物类资产的会计核算较为随意,操作规范上不很好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若严格按照相关法规来执行,将有可能无法遵循经济规律,内审人员能有效地证实其会计处理是真实的也无法有效证明其为伪造的。使得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
独立性原则不足风险
独立性原则不足,是许多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执行内部审计业务过程中掣肘的因素较多;二是,企业内部对于该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而对于该工作给予相应的支撑。从内审人员缺乏足够独立性上来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多数是由公司财务总监负责管理,内审人员在从事内审工作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财务核算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难以进行真正的披露;另外,企业发展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对于市场、产品、售后服务较为重视,而对于内审工作相对较为忽视,内审部门在开展内审工作过程中,管理层及职能部门配合程度不够,使得内审工作难以开展。
综合目前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有企业自身的因素,有会计核算不规范方面的因素,也有审计人员的因素。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内部控制不规范、会计核算不规范,独立性不足等三个审计风险方面的控制。因而,有必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较为细致地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企业规避内审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不规范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执行的规范与否,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其是否能够有效归避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做起,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风险防范。
首先,要充分了解本单审计单位内部情况。对于内审人员来说,执业过程中应该对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做到了若指掌,才能及时的发现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其次,对于企业的内控进行有效分析。内审在对于企业全面了解的前提下,要对其内部控制整体活动进行评估。从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手段、風险的识别、信息交流及沟通、内部审计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其内部进行分析,查找出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有效规避内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于内审工作来讲,会计核算为根本,只有会计核算准确、无误,才能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内审工作中,较为顺畅的完成内审工作。企业会计人员在日常财务核算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相关的经济业务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账务处理。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本着客观的原则参与日常管理,对于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应该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出于完成董事事或是投资人的经济效益指标而授意财务人员出具不实财务信息。只有进一步地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才能从源头上避免虚假财务信息的出现,而不能期望于依靠内审人员来发现问题。
独立性不足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对于审计师来说,独立性原则关系到未来审计报告的客观性、真实性。如果独立性原则不强,审计风险将会加大。从内部来看,对于企业来说,内审人员的工作显得更加的困难。这就需要一方面,在企业的管理层方面,对于自身内部审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赋予内审人员相应的权力,让其敢于参与内审工作,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内审部门应该独立于财务系统,内审部门的领导,最好由公司董事长兼任,这样一来避免了内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掣肘的问题;最后,内审人员自身也应该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企业可以采取社会招聘、自我提拔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
现实中,一些企业出于自身的原则、财务核算的问题、内审独立性原则不高的原因,使得内审工作难有效开展,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应该结合自身企业所处的环境、其特殊性、企业内部控制因素、会计核算因素等几个重大错报因素进行分析,并且企业从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管理、完善财务核算工作、提升独立性等方面做起,来对于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应有的控制,从而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
(安徽马鞍山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新三板挂牌企业整合审计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20(19):129-132+171.
[2]王唯畅.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切实增强企业免疫力见解[J].中国市场,2021(09):109-110.
[3]肖锋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J].福建冶金,2021,50(02):51-54.
内部审计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财务信息质量,为管理层提供必要的分析数据,与此同时,内部审计还能够防止财务舞弊问题的出现,确保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升值。审计风险的存在,使得审计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的规避审计风险的出现,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审计风险管理概述
审计风险简述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管理
国内的审计风险管理分为评估、控制、识别、估计和管理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审计风险管理理论中,审计风险的识别、估计及测算、评价、防范构成了四大要素。
1.审计风险识别。它是较为基础的环节。逻辑上讲,管理审计风险前,先要识别审计风险,并对其进行清晰、科学、准确地识别。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不仅要进行相应的鉴定风险服务,还要承担可能转化损失的法律责任。可见,若想进行行之有效的审计风险管理,就要有前瞻性地对审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甄别。若无法清晰的认识风险产生的缘由,只依靠先进的风险处理方法,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2.审计风险估测。审计风险有效识别以后,下一步则是对于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应有的估计和测算了。对于相关审计从业人员来讲,其对于客观情况或是相关事项的审计风险大小进行分析、估计及检验的过程叫做审计风险的估测。通过该方法,可以确定审计风险发生的有效区间,降低审计损失发生的概率。将风险发生的机率、能带来多大的损失等相关因素,在审计风险识别和估测基础上进行周密、细致的考虑。最终得到一个审计风险所能带来多少损失的测算数据。
3.审计防范。对于审计风险来说,识别也好、估测也罢,最终的目的是如何防范审计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规避。一般来讲,审计风险的防范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即降低并预防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防止事情发生后产生的不好结果、降低产生不好结果的严重程度。从上述三个审计防范层次可以看出,第一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在于,第一个环节是将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第二、三个环节仅是第一个环节的补救。对于审计人员来说,重中之重的工作是要把审计风险的防范放在首位,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要素,其中内部监督也可以理解为内部审计。许多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风险评估不全面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环境来说,企业虽然设有董、监、高机构,但是由于其内部股权治理结构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难以形成应有的三权分立,从而造成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健全。另一方面,在风险评估上,多数企业管理层乃至于职能部门将日常的经营侧重点放在了订单签订、生产管理、应收款项的回收方面,而对于风险控制的防范意识不强,对于风险评估也缺乏足够的思路,从而造成风险评估不全面。另外,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公司的财务状况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也是许多企业都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因素

会计核算问题是内部审计风险的重大来源之一,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都与会计核算问题有着很大关系。以存货核算为例,其完整性及确认、计量、计价以及最后的对外披露准确性等方面,如果有一个方面存在问题,内部审计过程中或是人为因素或是客观因素出现审计方面的风险都容易产生。通过调查发现,以一些农、林、牧、渔业等公司为例,其生物资产作为主营业务成本与存货的主要承担者,一方面影响着利润,一方面影响着资产。而客观地讲,生物资产在会计核算中,我国仍旧存在制度上的不完善甚至是缺陷。正因为此,使得农业企业对于生物类资产的会计核算较为随意,操作规范上不很好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若严格按照相关法规来执行,将有可能无法遵循经济规律,内审人员能有效地证实其会计处理是真实的也无法有效证明其为伪造的。使得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
独立性原则不足风险
独立性原则不足,是许多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执行内部审计业务过程中掣肘的因素较多;二是,企业内部对于该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从而对于该工作给予相应的支撑。从内审人员缺乏足够独立性上来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多数是由公司财务总监负责管理,内审人员在从事内审工作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财务核算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难以进行真正的披露;另外,企业发展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对于市场、产品、售后服务较为重视,而对于内审工作相对较为忽视,内审部门在开展内审工作过程中,管理层及职能部门配合程度不够,使得内审工作难以开展。
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综合目前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有企业自身的因素,有会计核算不规范方面的因素,也有审计人员的因素。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内部控制不规范、会计核算不规范,独立性不足等三个审计风险方面的控制。因而,有必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较为细致地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企业规避内审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不规范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执行的规范与否,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其是否能够有效归避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做起,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风险防范。
首先,要充分了解本单审计单位内部情况。对于内审人员来说,执业过程中应该对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做到了若指掌,才能及时的发现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其次,对于企业的内控进行有效分析。内审在对于企业全面了解的前提下,要对其内部控制整体活动进行评估。从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手段、風险的识别、信息交流及沟通、内部审计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其内部进行分析,查找出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有效规避内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于内审工作来讲,会计核算为根本,只有会计核算准确、无误,才能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内审工作中,较为顺畅的完成内审工作。企业会计人员在日常财务核算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相关的经济业务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账务处理。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本着客观的原则参与日常管理,对于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应该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出于完成董事事或是投资人的经济效益指标而授意财务人员出具不实财务信息。只有进一步地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才能从源头上避免虚假财务信息的出现,而不能期望于依靠内审人员来发现问题。
独立性不足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对于审计师来说,独立性原则关系到未来审计报告的客观性、真实性。如果独立性原则不强,审计风险将会加大。从内部来看,对于企业来说,内审人员的工作显得更加的困难。这就需要一方面,在企业的管理层方面,对于自身内部审计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赋予内审人员相应的权力,让其敢于参与内审工作,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内审部门应该独立于财务系统,内审部门的领导,最好由公司董事长兼任,这样一来避免了内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掣肘的问题;最后,内审人员自身也应该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企业可以采取社会招聘、自我提拔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
现实中,一些企业出于自身的原则、财务核算的问题、内审独立性原则不高的原因,使得内审工作难有效开展,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应该结合自身企业所处的环境、其特殊性、企业内部控制因素、会计核算因素等几个重大错报因素进行分析,并且企业从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管理、完善财务核算工作、提升独立性等方面做起,来对于内部审计风险进行应有的控制,从而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
(安徽马鞍山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王亚楠.新三板挂牌企业整合审计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20(19):129-132+171.
[2]王唯畅.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切实增强企业免疫力见解[J].中国市场,2021(09):109-110.
[3]肖锋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J].福建冶金,2021,50(0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