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各级各类的学校而言,班级建设是任何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近代以来,随着班级教育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教育教学的规模、强化了规范,也大大提高了效率,使以往孤立或不系统的学生培养转变为在集体中进行的有序、互动、熏陶和社会化的教育过程。
与多数国家的班级建设不同,中国的班级建设是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其他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集体参与、以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最基层的教育或学习组织。这样的设置对于世界范围内所有类型的班级教育而言,是责任最为到位、教育最为有效、制度保障性最强的一种模式,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百余年中,已用无数的成功案例证实了它的作用与价值。在完成了班级建设的初步建构后,教师的引导、制度的约束、文化的浸染、同学的影响、多方的交流与激励等,都会使各方面的合力聚焦于特定的教育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之外,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能有近距离取长补短的榜样和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许多中小学校中,以班级建设为主题和方向的创新探索极为丰富,而其中以协商和认同班级理念、营造和丰富班级文化、构建和完善学习组织、强调合作发展与共赢、搭建师生和谐交流的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等为主要内容。
基于这些探索和变化,对班主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不仅要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要熟悉班主任的工作及职能,还要求班主任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交流理解能力和人格影响能力。要在教育学生、教学相长和自我成长的循环往复中使班级工作和自身的素质均得到提高。为此,理想的班级建设已是师生于此能一起成长、共同参与、平等交流的“学习共同体”或“学习型组织”。一旦有了这样的班级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会化解许多矛盾和问题,就能应付许多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在新课改探索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为了盘活选修课资源尝试实行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班级建制;还有些学校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先在部分班级进行相关的实验,也使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形成了差异。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最为关键的还是班级建设的程度与水平能否使这些变化有效地化为正向的激励,而不是因改革引发出动荡和无序。
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良好的班级建设是需要用心、用真诚来构建的,也是需要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包括本班学生和高年级到低年级做辅助工作的学生)、教室环境,以及由此建构的学校文化来综合营造的。在未来学校班级建设的探索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班主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完善,以及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这是使班级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础,也是会引发新问题、新挑战的主要因缘。不探索和跨越这些问题与困难,不具备教育创新的意识和胆识,在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挑战面前,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建设就会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失去许多教育的良机和主动权。反之,不仅班级建设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主动应对各种变化;班主任也会将工作做得生动活泼、真诚有效和炉火纯青,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持续探索出日益丰富的教育经验。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潘静波)
与多数国家的班级建设不同,中国的班级建设是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其他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集体参与、以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最基层的教育或学习组织。这样的设置对于世界范围内所有类型的班级教育而言,是责任最为到位、教育最为有效、制度保障性最强的一种模式,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百余年中,已用无数的成功案例证实了它的作用与价值。在完成了班级建设的初步建构后,教师的引导、制度的约束、文化的浸染、同学的影响、多方的交流与激励等,都会使各方面的合力聚焦于特定的教育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之外,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能有近距离取长补短的榜样和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许多中小学校中,以班级建设为主题和方向的创新探索极为丰富,而其中以协商和认同班级理念、营造和丰富班级文化、构建和完善学习组织、强调合作发展与共赢、搭建师生和谐交流的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等为主要内容。
基于这些探索和变化,对班主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不仅要求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要熟悉班主任的工作及职能,还要求班主任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交流理解能力和人格影响能力。要在教育学生、教学相长和自我成长的循环往复中使班级工作和自身的素质均得到提高。为此,理想的班级建设已是师生于此能一起成长、共同参与、平等交流的“学习共同体”或“学习型组织”。一旦有了这样的班级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会化解许多矛盾和问题,就能应付许多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在新课改探索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为了盘活选修课资源尝试实行走班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班级建制;还有些学校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先在部分班级进行相关的实验,也使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教学形成了差异。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最为关键的还是班级建设的程度与水平能否使这些变化有效地化为正向的激励,而不是因改革引发出动荡和无序。
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良好的班级建设是需要用心、用真诚来构建的,也是需要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包括本班学生和高年级到低年级做辅助工作的学生)、教室环境,以及由此建构的学校文化来综合营造的。在未来学校班级建设的探索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班主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完善,以及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这是使班级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础,也是会引发新问题、新挑战的主要因缘。不探索和跨越这些问题与困难,不具备教育创新的意识和胆识,在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挑战面前,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建设就会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失去许多教育的良机和主动权。反之,不仅班级建设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主动应对各种变化;班主任也会将工作做得生动活泼、真诚有效和炉火纯青,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持续探索出日益丰富的教育经验。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