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编辑电子稿邮箱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o_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正> 目前,我国各大中城市基本上建立了证券流通市场,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以及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和宏观管理的相对滞后,证券市场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证券市场管理效率低,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管理的基本格局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证券市场主要机关,计委,财政,体改委等多部门参与证券市场管理的多头管理体制,证券市场管理还涉及到经济领域各方面,诸如工商、监察、公安、税务等部门,使市场管理体制更加复杂。由此出现了三个证券报价中心(即:挂靠人民银行的报价交易信
<正> 一、美国银行业的复苏 1989—1990年美国银行业经历了二次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大银行因信用级别降低,筹资出现困难。再加上房地产和高负债收购等坏帐越滚越大,终于迫使几家大银行,包括新英格兰银行倒闭。而在此冲击下,一些大银行只有在与其他银行合并后才免遭破产命运。为了挽救银行危机,1991年底美国政府通过生效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FDICIA),此法首先解决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增资的问题:即把FDIC向财政部和联邦融资银行的总借款能力提高
<正>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银行转换经营机制问题,于1993年6月24日至26日在江西省井岗山市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东北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吉林省国际金融学会成立大会于1993年6月21日至24日在
<正> 80年代在一系列解禁的措施下,比较平静的银行业出现了不断加剧的激烈竞争。这些竞争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利率管制的解除使银行之间可以更加激进地争取存款,同时也在放款中冒更大的风险。(2)业务范围的放宽使社区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贷机构等进入工商业贷款的行列,同时货币中心银行也开始进入零售业,大商业银行也开始大做房地产。各种银行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3)非银行业的金融公司通过信用卡业务、商业票据、合作基金和货币市场推进传统的银行业务领域。(4)工业和商业企
<正> 今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批准中国投资银行首次在中国境内发行外币债券,这是多渠道利用国内外汇资金的新尝试,是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如何正确地理解,如何更好地引导其运行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境内发行外币债券谈一些看法。一、扩大外汇资金来源的需要 1、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国内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
<正> 80年代,在美国资产证券化浪潮的冲击和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涌现出多种资产证券化金融工具。如在银行信贷市场上有贷款出售业务,在消费信贷市场上有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款,在抵押市场上有附属担保品抵押债务、有不动产抵押投资渠道和抵押保证债券等等。资产保证商业票据规划(Asse Backed commercial Paper Program简称ABCP规划)是商业票据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形式。它的开发与兴起,为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领域。
<正> 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在一篇分析非银行在金融服务业同银行竞争对整个金融业影响的报告中指出:1989年,商业银行在向社会和工商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还占有主导地位,但在仅3年之后的今天,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已给那些提供与银行相同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侵蚀。“商业银行”一词包括:所有的商业银行,25家规模最大的银行持股公司,10家规模最大的商业持股公司和10家最大的消费者持股公司。这篇报告仅着重于分析商业银行的表现,不涉及银行持股公司。
<正> 一、实现我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性货币国际化就是使货币成为国际间通行的流通、转让、清偿手段,对于一国由对外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协作和交流所产生的国际收付或国际间债权、债务可以用这种货币来进行清算和清偿。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使人民币能自由兑换,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转让,并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外汇)用作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而不需要货币发行管理当局的批准。货币国际化与自由兑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是自由兑换,而自由兑换的趋势是国际化,当然也有
<正> 近年来支票帐户的数量和资金规模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对支票帐户的成本核算和收费标准还远远没有跟上。维持一家分行(营业所)所有帐户的成本是多少?帐户中应该维持多少余额?征收多少服务费才能抵消成本并盈利?这些问题恐怕不是每一位柜台经理马上能回答出来的。但在目前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加强成本核算,讲究效益,提高临柜业务水平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电脑在银行业中的普及,使得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也成为可能,所以下面就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参照美国联储Functional Cost analy
借助拍卖理论的相关研究结论.本文旨在说明只要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那么拍卖这种看似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并不能真正消除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的资产流失。本文进一步分析充分信息与产权改革的相互关系,论证产权改革如果不以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条件,那么即使产权改革能够实现效率的改进,由此造成的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成本很可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