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企的“天然”职能是房地产开发和运营。此前很多房企的投资,无非是在房地产各类业态中进行比例的转化,如住宅开发商将重心挪到商业地产领域。随着房企实力的增强、行业集中度的上升,越来越多房企开始涉足非房地产行业投资。此类行业和房地产开发业风马牛不相及,即为跨界投资。
跨界投资,一度被认为是另类投资,涉及到实业和金融领域,反映了房企跨界的多元化经营策略。随着越来越多房企采取这样的模式,对于这种投资的原因、路径和未来策略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一、跨界投资:富裕房企的赚钱经
房企涉足跨界投资,最主要是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有钱可投”,第二个是“有钱可赚”。这样的投资策略恰是此类富裕房企的赚钱经。
1.业绩增长是投资的前提
实际上,并非所有房企都涉足跨界投资。很多房企依然迷恋开发业带来的高利润,而不会轻易将资金投入新的领域。不过,目前全国排行前50强的房企基本上都涉足了跨界投资。实业方面,如恒大涉足了冰泉投资。而最近房企又将目光盯上了金融业,如收购银行股份的案例正在增加。
跨界投资的背后,自然是房企卓越的经营业绩在支撑。以2013年房企销售业绩排行榜单看,千亿房企数量已由3家增加至6家,分别是万科、绿地、保利、中海、碧桂园和恒大。再看这6家房企的跨界投资,除了中海和碧桂园相对低调外,其余四家在跨界投资方面都比较高调。而其中更有三家对银行收购感兴趣:万科收购徽商银行股权、绿地控股锦州商业银行、恒大入股华夏银行。
优秀的业绩增长是不断膨胀跨界投资欲望的前提。如恒大就属于爱尝试多元产业投资的企业,涉足的产业包括足球、排球、矿泉水、医院、动漫、影视文化、经纪业、唱片、院线、教育等。此类行业和恒大目前的开发业务关联度很低,但是这个跨界的过程,恰是这几年恒大综合实力提振、行业地位提升的时代。
2. “有钱可赚”催生投资冲动
房地产开发业本身的投资回报率就很高,如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大于10%。从逻辑上看,目前很难有别的行业投资回报率能赶超10%。
不过,房企依然能发现一些可赚钱的行业。如滨江集团跨界进入医药领域、广厦集团进军能源产业、富力地产涉足矿产能源、亿城股份收购美国风电项目、绿城集团涉足农业等。此类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比较高,所以排除了普通资本的进入。房企可以通过这种垄断性来获取超额回报率。
事实上,房企对于投资回报率的理解是多重的。首要实现的目标是投资回报率为正值。很多房企之所以涉足另类投资,与管理层的个人偏好有关。如星海湾此前涉足白酒业,就和该企业的管理者对白酒业的偏好有很大关联。所以,从管理层的角度看,多大的投资回报率反而次要了。第二个要实现的层面是要让投资回报率高于房地产开发业。尤其是近几年在楼市调控政策的打压下,房地产开发业的诱惑力略有下滑。所以很多房企对比了各个行业,自然会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入手,进行跨界投资。
二、跨界投资:两种路径
如果从投资的目标和策略角度进行划分,房企的跨界投资也基本上有两条路径: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思维下,不同房企根据不同的财务目标,而将资金的投入比重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财务投资——追求中短期价值
很多房企出于财务投资的角度进行了产业的选择。财务投资是指以获取中短期财务价值为目的,主要通过溢价退出实现资本增值的交易行为。如一些房企涉足白酒业、矿业等,都是通过控制相应企业的股权来进行的。如上海新梅此前涉足白酒业,但很难认定该企业未来是否会中途撤资。对于这样的投资,如果投资标的的收益率并没有达到预期,那么依然会有撤资的行为。
目前一些开发商项目竣工的节奏不稳定,在某个年份会出现业绩突然增长。此类房企的业绩增长不是因为经营能力提高了,而是因为该时间点上推盘节奏加快了,所以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当大量闲置资金出现时,房企的战略投资部可能就要寻找一些短期有价值的非房产业。
2.战略投资——“放长线钓大鱼”
战略投资型的房企目光更为长远。这种投资模式下,房企从长远获利的角度出发,投资期限一般比较长。这种策略可以理解为“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
战略投资的股权比例往往偏大。如越秀集团以116.4亿港元收购香港创兴银行75%的股份。这样的股权投资下,越秀集团获得了绝对控股权。但这样的投资目的是什么?越秀集团一直希望通过收购银行牌照,打造成全产业链的金融控股集团。此次投资,自然利好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
正是这样一种心态,房企在投资回报获取的心态上会更平和,对于短期的获利不会斤斤计较。如恒大足球业的投资,就是典型的战略投资策略。此类投资,前期资金耗费很大,且中期运营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中短期看,这是一个赔本的生意。恒大在2011年亏损超过1亿元,不过对于这样的投资效果,恒大集团计较较少。作为长线投资,恒大更看重其对品牌推广的间接效应。
三、跨界投资:产业和时点如何选择
房企尝试跨界投资已是趋势。当越来越多的房企涉足这样一种模式时,就有必要对今后此类拓展的产业和时点选择进行分析。
1.成长性的产业最佳
隔行如隔山,跨界投资自然需要琢磨新产业的发展规律。不过在短期内很难琢磨时,房企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建议舍弃暴利性的产业,而选择成长性较好的产业。
成长性包括了两个含义。一是非房产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大,二是这种成长性能对房企开发业带来直接利好。如目前互联网和新技术就值得房企跨界投资。以美国建筑业的3D打印技术来说,在目前中国此类技术处于起步期的情况下,市场的成长性自然就很大。如果房企能发现有类似商业计划的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的策略积极控股,那么相信未来对于获取此类技术的溢价,以及支持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舍弃高暴利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高暴利行业下蕴藏了各类风险。如此前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成为热门,包括瑞安、碧桂园等都有过类似的投资。不过此类投资最后往往都是输得一败涂地。又如白酒业的投资也是一个败笔。此前国家对于廉政建设的提倡,导致该行业的销售业绩大幅下滑,经营业绩持续萎缩。因此,此类过去看似盈利空间很大的产业,并不值得房企的投入。
2. 70%销售业绩的实现是投资前提
对于房企而言,初次涉足跨界投资应以谨慎心态为好。以住宅开发业为例,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只有当房企实现了70%的销售业绩时,才可以尝试进行新的投资策略。对于楼盘的销售而言,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成本回收期,第二个则是利润回收期。当房企的楼盘去化率达到75%及以上的时候,基本上销售业绩也达到了同一水平。这时,房企便具备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资本,跨界投资符合房企的风险控制和获利需求。
当然,具备这样一个条件下,房企跨界投资的步伐不宜迈得过大。毕竟对于房企来说,面临的政策打压过多,未来销售业绩依然会有大的波动。必须密切关注房企的经营业绩和政策动态,采取小步慢跑的策略,真正把资金投入非房领域。同时相应的投资回报,势必要反哺房企的开发主业,这样才能利好整个企业的投资价值最大化。
跨界投资,一度被认为是另类投资,涉及到实业和金融领域,反映了房企跨界的多元化经营策略。随着越来越多房企采取这样的模式,对于这种投资的原因、路径和未来策略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一、跨界投资:富裕房企的赚钱经
房企涉足跨界投资,最主要是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有钱可投”,第二个是“有钱可赚”。这样的投资策略恰是此类富裕房企的赚钱经。
1.业绩增长是投资的前提
实际上,并非所有房企都涉足跨界投资。很多房企依然迷恋开发业带来的高利润,而不会轻易将资金投入新的领域。不过,目前全国排行前50强的房企基本上都涉足了跨界投资。实业方面,如恒大涉足了冰泉投资。而最近房企又将目光盯上了金融业,如收购银行股份的案例正在增加。
跨界投资的背后,自然是房企卓越的经营业绩在支撑。以2013年房企销售业绩排行榜单看,千亿房企数量已由3家增加至6家,分别是万科、绿地、保利、中海、碧桂园和恒大。再看这6家房企的跨界投资,除了中海和碧桂园相对低调外,其余四家在跨界投资方面都比较高调。而其中更有三家对银行收购感兴趣:万科收购徽商银行股权、绿地控股锦州商业银行、恒大入股华夏银行。
优秀的业绩增长是不断膨胀跨界投资欲望的前提。如恒大就属于爱尝试多元产业投资的企业,涉足的产业包括足球、排球、矿泉水、医院、动漫、影视文化、经纪业、唱片、院线、教育等。此类行业和恒大目前的开发业务关联度很低,但是这个跨界的过程,恰是这几年恒大综合实力提振、行业地位提升的时代。
2. “有钱可赚”催生投资冲动
房地产开发业本身的投资回报率就很高,如目前主流的观点是大于10%。从逻辑上看,目前很难有别的行业投资回报率能赶超10%。
不过,房企依然能发现一些可赚钱的行业。如滨江集团跨界进入医药领域、广厦集团进军能源产业、富力地产涉足矿产能源、亿城股份收购美国风电项目、绿城集团涉足农业等。此类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比较高,所以排除了普通资本的进入。房企可以通过这种垄断性来获取超额回报率。
事实上,房企对于投资回报率的理解是多重的。首要实现的目标是投资回报率为正值。很多房企之所以涉足另类投资,与管理层的个人偏好有关。如星海湾此前涉足白酒业,就和该企业的管理者对白酒业的偏好有很大关联。所以,从管理层的角度看,多大的投资回报率反而次要了。第二个要实现的层面是要让投资回报率高于房地产开发业。尤其是近几年在楼市调控政策的打压下,房地产开发业的诱惑力略有下滑。所以很多房企对比了各个行业,自然会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入手,进行跨界投资。
二、跨界投资:两种路径
如果从投资的目标和策略角度进行划分,房企的跨界投资也基本上有两条路径: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思维下,不同房企根据不同的财务目标,而将资金的投入比重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1.财务投资——追求中短期价值
很多房企出于财务投资的角度进行了产业的选择。财务投资是指以获取中短期财务价值为目的,主要通过溢价退出实现资本增值的交易行为。如一些房企涉足白酒业、矿业等,都是通过控制相应企业的股权来进行的。如上海新梅此前涉足白酒业,但很难认定该企业未来是否会中途撤资。对于这样的投资,如果投资标的的收益率并没有达到预期,那么依然会有撤资的行为。
目前一些开发商项目竣工的节奏不稳定,在某个年份会出现业绩突然增长。此类房企的业绩增长不是因为经营能力提高了,而是因为该时间点上推盘节奏加快了,所以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当大量闲置资金出现时,房企的战略投资部可能就要寻找一些短期有价值的非房产业。
2.战略投资——“放长线钓大鱼”
战略投资型的房企目光更为长远。这种投资模式下,房企从长远获利的角度出发,投资期限一般比较长。这种策略可以理解为“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
战略投资的股权比例往往偏大。如越秀集团以116.4亿港元收购香港创兴银行75%的股份。这样的股权投资下,越秀集团获得了绝对控股权。但这样的投资目的是什么?越秀集团一直希望通过收购银行牌照,打造成全产业链的金融控股集团。此次投资,自然利好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
正是这样一种心态,房企在投资回报获取的心态上会更平和,对于短期的获利不会斤斤计较。如恒大足球业的投资,就是典型的战略投资策略。此类投资,前期资金耗费很大,且中期运营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中短期看,这是一个赔本的生意。恒大在2011年亏损超过1亿元,不过对于这样的投资效果,恒大集团计较较少。作为长线投资,恒大更看重其对品牌推广的间接效应。
三、跨界投资:产业和时点如何选择
房企尝试跨界投资已是趋势。当越来越多的房企涉足这样一种模式时,就有必要对今后此类拓展的产业和时点选择进行分析。
1.成长性的产业最佳
隔行如隔山,跨界投资自然需要琢磨新产业的发展规律。不过在短期内很难琢磨时,房企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建议舍弃暴利性的产业,而选择成长性较好的产业。
成长性包括了两个含义。一是非房产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大,二是这种成长性能对房企开发业带来直接利好。如目前互联网和新技术就值得房企跨界投资。以美国建筑业的3D打印技术来说,在目前中国此类技术处于起步期的情况下,市场的成长性自然就很大。如果房企能发现有类似商业计划的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的策略积极控股,那么相信未来对于获取此类技术的溢价,以及支持房地产开发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舍弃高暴利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高暴利行业下蕴藏了各类风险。如此前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成为热门,包括瑞安、碧桂园等都有过类似的投资。不过此类投资最后往往都是输得一败涂地。又如白酒业的投资也是一个败笔。此前国家对于廉政建设的提倡,导致该行业的销售业绩大幅下滑,经营业绩持续萎缩。因此,此类过去看似盈利空间很大的产业,并不值得房企的投入。
2. 70%销售业绩的实现是投资前提
对于房企而言,初次涉足跨界投资应以谨慎心态为好。以住宅开发业为例,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只有当房企实现了70%的销售业绩时,才可以尝试进行新的投资策略。对于楼盘的销售而言,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成本回收期,第二个则是利润回收期。当房企的楼盘去化率达到75%及以上的时候,基本上销售业绩也达到了同一水平。这时,房企便具备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资本,跨界投资符合房企的风险控制和获利需求。
当然,具备这样一个条件下,房企跨界投资的步伐不宜迈得过大。毕竟对于房企来说,面临的政策打压过多,未来销售业绩依然会有大的波动。必须密切关注房企的经营业绩和政策动态,采取小步慢跑的策略,真正把资金投入非房领域。同时相应的投资回报,势必要反哺房企的开发主业,这样才能利好整个企业的投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