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模式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探索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i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专业综合实训的现状,结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协同校内外企业,尝试从专业综合实训内容、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这三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实践表明,受过专业综合实训的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上手更快。
  关键词 协同创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149-02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Electrical Auto-
  mation Technology Major based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ode//LIU Shuip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ongguan Poly-technic electrical automation major, collaborating on-campus and off-campus enterprise, trying to innovate and explore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contents,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ination way.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graduates trained the comprehensive major training get started quickly in her new job.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training
  1 前言
  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达到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效果,实现“1 1>2”的协同效应[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创新是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驱动力[2]。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中开设了综合实训课程。专业综合实训有利于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利于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因此,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完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专业综合实训现状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综合实训很难达成上述目标,主要原因为:一是市面上缺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业综合实训类教材;二是欠缺专业综合实训的教学环境;三是专业综合实训课题实施过程中未考虑实际的工作环境、电磁环境、机械结构以及外观设计等因素,使得实训流于形式而脱离实际;四是专业综合实训实施还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够。
  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内容应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密切结合,与校内外的实训条件密切结合。改革实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使专业综合实训达到较好的效果。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内容改革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和岗位的群体性。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程实践教育的内在规律,同相关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性教育,让高职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用工需求接轨。
  2)专业综合实训内容应富有梯度。大三学生因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各不相同,实训内容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按梯度设计不同的实训内容,满足所有学生经过专业综合实训后,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以便毕业后尽早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图1所示为部分实训课题。
  3)专业实训内容应考虑工程因素,扩大专业综合实训资源,实现校内外企业资源共享。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教学环境远离工程实际的教室,通过黑板、粉笔、挂图等向学生灌输知识,这对于理论基础较差、缺乏工程背景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并且使知识处于静态而缺乏可迁移性,致使课程教学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3]。把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知识延生到校内外企业,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到高端制造技术和研究前沿,同时实现多专业技术协同融合的工程熏陶。开展校企合作,参观本地优秀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如华为、广州本田、东风日产、一汽大众佛山基地、供电公司、变电站,以及到易事特等上市公司让学生顶岗实习。
  4)聘请外企一线工程师讲解如何处理实际问题。比如聘请TRUMPF(通快)、DMG(德玛吉)维修工程师,以他们实际维修的案例讲解如何维修数控机床电气部分,学生受益匪浅:有助于理解电路图、理解PLC工作原理、理解Profibus和Asibus系统、了解通过I/O如何排除机床故障,有助于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互结合起来。
  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环境建设
  1)联系与专业综合实训内容相关,并适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情的企业作为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如校内的“松庆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机械手,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专业综合实训的机械手设计。
  2)创建富有个性化、层次化的校内专业综合实训室。实训室以图2“自动控制系统组成”内容为蓝本,搭建三个实训平台:自动化工程项目开发设计实训平台、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平台、工业机器人与机器视觉系统应用实训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水平的高低,有选择性地实践富有梯度的实训项目,进而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综合能力,助力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
  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训过程包括选题、小组讨论、研究设计过程、撰写设计报告、课堂答辩五个阶段。课程进行中可以采用讨论、交流、讲座、答疑等较为自由灵活的课堂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还可结合专业和个人特点,使学生从单纯模仿到个人创造,从依赖辅导到独立设计,从被动接受项目到主动发现项目,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飞跃。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多开拓学生的思路,多鼓励学生思考。在教学中,由教师来跟踪学生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1)每次设计方案教师指导时,每次只约4组左右的学生,有利于增强指导的效果。
  2)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一次小组答辩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将本课程平时成绩的50%拿出来,由在场的其他小组的学生根据作品的情况共同决定作品的分数。让学生加入作品的评分环节,能够让他们发现自己所设计的作品有哪些不足,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作品相互抄袭。
  3)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可以挑选出优秀的作品,鼓励这些优秀学生进一步升华作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专业竞赛,这样学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也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专业。
  4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经过上述一系列改革后,其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根据用人单位和就业办反馈的信息来看,受训过的学生更容易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凌健,陶建芬.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联盟发展模式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3(2):138-142.
  [2]方晓雄.高职联盟协同创新探析:基于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146-148.
  [3]张宇平.《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8-101.
其他文献
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
讨论了需求量、需求发生的间隔以及提前时间都为随机变量的一般随机存储系统。以平均库存总费用和缺货率为系统性能指标建立仿真模型,将二者加权平均得到策略的综合系数。在各
小型反射型焙烧炉对含碳金精矿焙烧处理量为1.2~1.5t/d,投资少,总造价1万元,焙烧后进炭浆系统,金总回收率达90%.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失败模式、效果和危害性分析法(FMECA)相结合的多属性失败模式分析法(MAFMA),分析了供应商企业想成为企业的供应商时,各影响指标造成失败的可能性大小;
以地理课"地图上的方向"为例,介绍在互动平台上如何设计预习提纲、课堂流程和进行追踪辅导等。
期刊
针对边缘模糊导致图像融合质量下降,结合小波变换方法和数学形态学方法各自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将小波变换和数学形态学理论相结合的图像融合算法。针对高频系数融合,选用绝对值取大法,并适当地增强边缘;针对低频系数融合,对低频子图像运用形态学方法获得边缘灰度图像,若边缘灰度图像中该点像素值在153~255之间,标记该点为边缘点,选用区域空间频率取大法融合边缘点处对应的低频系数;若该点像素值在0~152之间,标
探讨了钢铁行业供应链的构成,钢铁企业采购管理的特点,钢铁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其研究成果对于改进钢铁企业采购管理实践有一定参考意义。
摘 要 分析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介绍以大学本科专业课为试点进行慕课模式的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结合翻转课堂的本地化教学,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案例。  关键词 慕课模式;翻转课堂;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38-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