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点亮的灯》中玛丽的创伤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舍伍德·安德森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没有点亮的灯》讲述了20世纪初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十八岁女孩玛丽·科克伦的故事。本文运用创伤理论,从母爱的缺失,父爱的疏远,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解读玛丽遭受的心理创伤,激励和玛丽处境相似的人们打开心门,走出创伤的阴影。
  关键词:创伤理论;《没有点亮的灯》;疏离
  作者简介:郭晓薇(1990.11-),女,山西吕梁人,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舍伍德·安德森是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没有点亮的灯》揭示了爱的失落和人性的隔离的主题。创伤理论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已经从心理学扩展到社会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卡鲁斯将创伤定义为“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它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这一定义已成为关于创伤的最权威界定。(贺江,135)本文运用创伤理论分析主人公玛丽的心理创伤。
  一、母爱的缺失
  母亲的离开给童年时期的玛丽幼小的心灵造成难以抚平的创伤。玛丽感到生活充满了阴影,周围的空气让她沉闷压抑。这一切都源自她小时候关于母亲的一场轰动全镇的传闻,人们传言她母亲和镇上的一个无赖私奔了。当玛丽还是个小姑娘时,人们有时会用嘲弄的同情眼神看着她说,“可怜的孩子!事情真是糟糕透了!”(安德森,26)这其中暗含对她母亲的嘲讽。有一次她偶然听到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的谈话,一句“有其母必有其女”深深地刺痛了她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唤起了她对童年创伤回忆的复现。玛丽的心理创伤也反映在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创伤的作用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其正面作用是复活创伤,努力回忆被遗忘的经验,或者说,是使它成为真实,使它在生活中再次重现;如果这种被遗忘的经验是一种早期的情感联系,它就会在另一个人的类似联系中被复活过来。(贺江,133)镇上一个青年杜克·耶特,主动接近她向她示好,她出手打人,还恶语相向。她的过激反应与她母亲的谣传密切相关。镇上人们传言当年和她母亲私奔的那个无赖当年也成天在出租马车房前消磨时光,和杜克·耶特的情形非常相似。可见,母亲是她心中永远的痛,生活中一些事件在不经意间都会勾起她的创伤回忆。
  二、父爱的疏远
  玛丽的父亲沉默寡言,没有给她足够的温暖和关爱,使得玛丽内心从小就有着巨大的情感空白。她一直渴望着父亲的关怀和拥抱,而这对她而言却一直是一种奢望。卡普兰认为创伤理论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创伤性事件可能会触发早期的创伤经历,而这种经历也许已经和幻想混合起来,塑造了当前所经历的事情。”这样看来,创伤连接过去和现在,并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成年后的创伤都可以在早前的经历中发现端倪,或者是早年经历的“无意识”再现。(贺江,134)在玛丽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体会过温暖和亲密,小说中三次提到玛丽渴望被父亲拥抱。一个夏天的晚上,父亲突然出乎意料地“用一种冷淡而又平静的口吻”(安德森,23)告诉玛丽他患了心脏病,与此同时她偶然看到街上一位年轻人搀扶他的情人,那一刻玛丽渴望被父亲爱抚的渴望突然涌现。第二次是玛丽回忆十五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她陪父亲去乡下出诊。当父亲挨着自己在门廊上坐下时,她以为父亲会张开双臂拥抱自己,不出所料父亲却起身离开了。第三次是桥边偶遇正在钓鱼的父子三人,这时她童年时渴望被父亲双手的爱抚的梦想再次闪现。遗憾的是,玛丽的父亲内心一直压抑着对女儿的情感,父女俩心中一直隔着一段距离。
  三、环境的影响
  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科克伦父女沉默寡言和内心隔膜的外部因素。小镇上的人们思想保守、心理狭隘,对玛丽母亲的离开以讹传讹,给父女俩带来深深地伤害和阴影。关于父母亲那段不幸的婚姻的传言让玛丽从小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走在威尔莫特街上,“她总是感到他们对自己有一种无形的敌意,这种敌意倒不是由于她自己人格上的什么毛病,这点她很清楚。”“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是我母亲的女儿。”(安德森,25)玛丽的心里从小就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不仅阻隔了和父亲的交流和关爱,也把自己和和小镇上的人们隔绝起来。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长大的玛丽心里已经是一片情感的荒原。
  四、结论
  玛丽的心理创伤是外部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共同造成的。她生活的小镇上人们彼此隔离,人情冷落。玛丽的父亲不懂得如何向玛丽表达关爱,以填补玛丽心中母爱缺失的空白,也从来没有向女儿解释过妻子出走的真实情况,帮助女儿走出谣言的阴影,解开心结。小说结尾黑夜里闪烁着的烟头火光似乎暗含着玛丽心中爱之灯亮起的微弱的希望。关爱、理解和沟通是打开紧锁的心门的钥匙。安德森通过科克伦父女缺乏理解和沟通所产生的隔膜和代沟,以及玛丽的心灵创伤,表达对人际隔阂的悲悯。
  参考文献:
  [1]贺江,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J].百色学院学报,2014(6).
  [2]刘杰,石伟,创伤事件的闯入记忆的理论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3]舍伍德·安德森著,方志敏译,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4]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4).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只体现在社会学领域,更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呼应。而在门罗的众多写作主题中,女性形象、女性命运始终是对其研究中难以绕过的主题。将二者相互对照来比较分析,将小说创作放之于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内进行考察,为解读门罗小说提供了新鲜角度。  关键词:妇女解放运动;门罗;女性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
摘 要:成长小说是德国文学的重要传统,《铁皮鼓》作为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最负盛名的作品可视作对其的戏拟、反讽与有力反拨。本文将在反成长小说的视野下对《铁皮鼓》进行解读。  关键词:《铁皮鼓》;成长小说;反成长;人物谱系  作者简介:王颖茹,汉族,1991年1月出生,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201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美籍华裔作家的成名作《喜福会》由麻将聚会开始,四个女人轮流做东,聚会,讲述着各自的故事。作品中的美食,挑动着我们的味蕾,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吸引西方读者。食物串起一个个故事,联系着母女情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融合了东方和西方。  关键词:喜福会;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一、麻将会里的中国美食 
摘 要:细细品读《十日谈》,就仿佛在欣赏一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散发着浓郁市民生活气息。这部作品的主旨在抨击禁欲主义,歌颂爱情,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其素材不仅仅来源于意大利的城镇社会,连中世纪的传说乃至东方文学中的某些故事都成为薄伽丘编织故事的素材凭据,故事中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行各业人士,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搬演了一幕幕或喜或悲、妙趣横生的话剧。《十日谈》中十分坦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成果(编号:2016lslktziwx-14)。  摘 要:《紫颜色》是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通过对女性意象和男性暴力的描写来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到的伤害,从而表达出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主要对小说《紫颜色》中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小说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爱丽丝·沃克;紫颜色;女性主义;分析研究  
摘 要:“张力”是新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运用张力论来分析文学作品,能促使读者从辩证的角度发现文本中的矛盾和谐之美。本文选取邓恩的名诗《跳蚤》,试图运用张力理论,从意象、主题两方面来分析诗歌体现出来的张力美。  关键词:《跳蚤》;张力;意象;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1.引言  “张力”一词作为一个文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