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物理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同时提出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物理 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相应地被提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事务中来。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工作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内部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这些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二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物理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困难;探究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程序也未必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些探究的方法,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学生对思维方式不易跟上,产生思维上的困难,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和研究。物理教学方法运用好坏也是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于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导致逆反心理。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差生学习兴趣。大凡对物理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对物理教师均有较深的成见或误解。这样,物理教师有义务帮助化结。一般来说,差生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扬,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实施微笑教学、鼓励教学,使其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每次考试尽量当面讲评,每个实验逐步地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熔化學生逆反心理的坚冰,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物理学习上去。
2.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其远大理想的确立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都不甚明确,学习的动力仅仅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要好心。这一动机如得不到正确引导,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于是,学困现象便发生了。主要表现为:⑴不作为心理。即学好学坏一个样,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⑵学习中的依赖心理。这类学生缺乏必要的钻研精神,凡事都有等、靠、要的想法,不能主动获取知识,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学困;⑶自卑心理。小学升入初中以后,逐渐失去原来在群体中的优越感,若再加上一两次的考试失利,往往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最终导致学困。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一旦出现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以求得自身满足的力量。为此,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会中会学,并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能力。不管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还是解决某一个简单问题的,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元认知能力。简而言之,元认知即是对认知的认知和监控。也就是说,人可以跳出一个系统来观察这个系统并且控制这一系统,通过元认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打算或吸取教训,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同样,解决了一道初中物理的一个问题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回顾这个问题的解法、思路及自己解题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将不断提高。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或作风,是一种自动的经常化的行为。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则起着阻碍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将造成长期的学困。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优异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致形成习惯;对某些不良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否定,减少其出现机会,直至其杜绝为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内部强化,增强行为的自学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5.及时解决无力学习中的问题。一般说来,解决初中物理的问题有如下的步骤与方法:
(1)全面理清问题,通过较快速地浏览整个问题的整体框架大致了解问题的状况,
但一定要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性是什么。
(2)以问题为思维的中心,以问题中已知各数量关系为主线,理清已知问题中的各数
量关系与问题存在的关系是什么。
(3)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类型,大致以什么方式回答。
(4)初中物理的问题一般很注重思维过程。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通过明确问题的目的性,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进行解题。
(5)克服思维定势。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中哪一部分问题应用哪一知识去解答,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一般的解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减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但是思维定势也往往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解题的"死胡同",故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有时要充分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势,有时则要克服。如上题中,求体积时并不能
利用密度与质量的关系进行求解,则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利用浮力的知识。
(6)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每一个题目的解题都有一定的方法,且思路不同,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当以自己的方法完成解题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外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物理 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相应地被提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事务中来。笔者根据自己在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工作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内部成因和转化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这些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二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物理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困难;探究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程序也未必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些探究的方法,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学生对思维方式不易跟上,产生思维上的困难,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和研究。物理教学方法运用好坏也是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于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导致逆反心理。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差生学习兴趣。大凡对物理学习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对物理教师均有较深的成见或误解。这样,物理教师有义务帮助化结。一般来说,差生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扬,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实施微笑教学、鼓励教学,使其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每次考试尽量当面讲评,每个实验逐步地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熔化學生逆反心理的坚冰,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对教师的好感迁移到物理学习上去。
2.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其远大理想的确立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都不甚明确,学习的动力仅仅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要好心。这一动机如得不到正确引导,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于是,学困现象便发生了。主要表现为:⑴不作为心理。即学好学坏一个样,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⑵学习中的依赖心理。这类学生缺乏必要的钻研精神,凡事都有等、靠、要的想法,不能主动获取知识,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学困;⑶自卑心理。小学升入初中以后,逐渐失去原来在群体中的优越感,若再加上一两次的考试失利,往往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最终导致学困。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一旦出现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会成为一种支配行为以求得自身满足的力量。为此,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会中会学,并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能力。不管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还是解决某一个简单问题的,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元认知能力。简而言之,元认知即是对认知的认知和监控。也就是说,人可以跳出一个系统来观察这个系统并且控制这一系统,通过元认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打算或吸取教训,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将会有所提高。同样,解决了一道初中物理的一个问题后,学生若懂得怎样去反思、回顾这个问题的解法、思路及自己解题时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将不断提高。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或作风,是一种自动的经常化的行为。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则起着阻碍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将造成长期的学困。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优异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创造条件,促使其重复出现,直致形成习惯;对某些不良的表现要及时给予否定,减少其出现机会,直至其杜绝为止。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内部强化,增强行为的自学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5.及时解决无力学习中的问题。一般说来,解决初中物理的问题有如下的步骤与方法:
(1)全面理清问题,通过较快速地浏览整个问题的整体框架大致了解问题的状况,
但一定要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性是什么。
(2)以问题为思维的中心,以问题中已知各数量关系为主线,理清已知问题中的各数
量关系与问题存在的关系是什么。
(3)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类型,大致以什么方式回答。
(4)初中物理的问题一般很注重思维过程。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通过明确问题的目的性,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进行解题。
(5)克服思维定势。从总体上说,初中物理中哪一部分问题应用哪一知识去解答,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于一般的解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减少学生思维的时间;但是思维定势也往往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解题的"死胡同",故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有时要充分地利用思维定势的优势,有时则要克服。如上题中,求体积时并不能
利用密度与质量的关系进行求解,则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利用浮力的知识。
(6)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解题。每一个题目的解题都有一定的方法,且思路不同,这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当以自己的方法完成解题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外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