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应用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弦外音,是指多声部音乐中不属于和弦结构的音,它与和弦音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和声家族中非常重要的一组矛盾运动。外音与和弦同样都是有调性音乐作品和声构成的基本材料,在作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表现作用。通过对作品中外音应用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肖邦个人的创作风格,并从中管窥到该时期在外音应用与表现方面的一些共识,最终达到既知特殊又知一般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和弦外音肖邦钢琴作品应用表现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和弦外音即非和弦音,一般为某一和弦音上方二度或下方二度的音。在音乐分析中,和弦外音分为五种:延留音、先现音、经过音、邻音和倚音。
  肖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与钢琴家之一,他的作品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考验之后依旧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他的音乐是钢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钢琴音乐雅俗共赏的代名词。肖邦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当然在于他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旋律、和声、织体、节奏等都包含其中,而在所有的这些音乐表现手段中,旋律无疑是最突出、最有力、最独具个性魅力的。利用和弦外音构置旋律华彩是肖邦旋律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它的形式多样且表现丰富,其中经过句的使用则更加凸显出肖邦在外音应用上的独特风格与表情特性,所以我们就以经过句作为旋律华彩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一从旋律线条看经过句的功能转向
  
  经过句是由和弦音与它们的经过音、辅助音等外音形式构成的走句,在古典时期就己经被广泛使用,那时它们多是具有连接功能的一些呈直线或折线型的上下行音阶、半音阶以及琶音的走句。而肖邦除了部分地继承了这种连接句式的经过句之外,还创造性地让它们承担起装饰主题的作用,成为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旋律的线条上,肖邦也不再满足于缺乏形式美感、表情能力较弱的直线型,而是较多地应用外音与和弦音的配合让经过句呈现出更富美感与表现力的波浪型。
  
  二在经过句中看外音的应用及表现意义
  
  肖邦是通过运用经过精心设计的外音与和弦音的结合来创作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经过句的,其中,对于倒波浪型旋律的设计尤其体现出肖邦在外音使用上的独具匠心。
  在旋律写作中,通常上升长于下降且顶点出现在旋律后半部的波浪型旋律较之相反的倒波浪型更为常见,波浪型旋律的设计符合人的心理紧张与缓和的发展规律——紧张度的较长时间增长本身要比长度同等的(或更长的)缓和更善于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即上行的旋律会造成紧张度的上升,并更擅长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当听众在注意力的吸引之下其紧张度到达一个高点之后,反向的下行就自然地顺应了人的心理由紧张到缓和的发展趋势,因此高点音的出现及其后的反向进行就更加符合心理发展的逻辑。
  而倒波浪型旋律长时间的下降往往是与紧张度的缓和而不是增长相对应的,它由于缺乏充分吸引听众的紧张度从而低点音的出现及旋律的转向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相背。要写出与波浪型“同样有意义的和内容丰富的”倒波浪型旋律,则是旋律写作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夜曲》中的短小旋律波浪就体现出肖邦对于倒波浪型旋律的良好驾驭能力。
  第4-6小节前半小节中一系列的和弦外音(谱例中用*标出)使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宽广的旋律波浪的下降变得更抒情、更细致、更富于表现力,倒波浪型旋律在旋律表情性上的秘密所在,即利用外音增加表现力。在旋律下降的过程中,外音b、E、c、A不仅在旋律声部形成了横向的不协和音程而且与伴奏声部形成了大量的纵向不协和音程,尤其在第二小节(约整个旋律的3/4处)大量增音程的出现达到了不协和音响的顶点,随后旋律上升,紧张度也由于外音A解决到bB而得到缓和。所以,肖邦通过在下行旋律进行过程中运用大量和弦外音来造成比旋律上升阶段更高的紧张度,从而与波浪型旋律一样达到了与人的心理状态发展规律的异质同构。还需要指出的是,外音的使用不但在形成紧张度为了便于在谱例中加入对音程的分析上起到独特作用,而且也造成了旋律的色彩性与趣味,更加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
  由此可以看出,肖邦在旋律下降过程中用了平均为上升中数量四倍的外音,由此造成旋律在下降过程中反而获得了更高的紧张度,上升过程成为紧张度的缓和阶段。从顶点音出现的位置上看,有85.7%的顶点音处于接近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它们中同样有85.7%的是需要上行解决的和弦外音,这就让随之而来的旋律的反向折回显得更加自然并富有逻辑性。总之,正是在高超的外音技巧的作用下,肖邦让一般作曲家难以驾驭的倒波浪型旋律获得了符合逻辑的形式美与丰富而深刻的表现力,显示出他对于和弦外音的独具匠心的创造性运用,由此也体现出他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旋律作家的伟大之处。
  
  三外音制造调性模糊表现特定情感
  
  由于对启蒙主义所宣扬的理性王国幻想的破灭、唯心主义哲学的兴起以及浪漫主义情感论艺术观的形成,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较少再去关注社会现实,而是更多地转向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表现,由此音乐的风格也随之改变,古典时期的单纯、理性、静穆的美逐渐被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主观性所替代,而最大化地追求情感表现的深度则是浪漫主义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由此带来了包括和声手法与技巧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段的不断创新与丰富,一些在古典时期所没有的或是较少使用的手法则在该时期随着音乐表情的需要而得到了较多应用。
  其中,通过调性的模糊、游移来表达作曲家内心特定的情感也就成了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就己经开始使用减七和弦的连续来造成调性模糊,至浪漫主义时期手法更为丰富,如高叠和弦的线性连续、大量远关系和弦的连接、增三和弦的平行进行、大量不协和和弦的非功能进行、主和弦的隐蔽或推迟等。
  在肖邦的作品中,利用和弦外音來干扰和声的清晰度进而使调性发生模糊与游移则成为他用来表现特殊心境的有效手法,它通常表现为外音的大量运用、与和弦音之间构成贯穿乐曲的不协和音响、外音的延迟解决或不解决等。
  
  四肖邦前奏曲中的和弦外音
  
  《a小调前奏曲》创作于1831年,与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都是肖邦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所作。此曲的主调是a小调,可开始部分并不在a小调上,好像是在e小调,主调被隐藏起来,直到全曲结束才显示出它清晰的面目,在乐思展开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要体现出同样的模糊性来,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于是,这个任务就交由了和弦外音去完成。
  该曲中只有在全曲的结尾部分才出现完全没有外音干扰的结构清晰的和弦,其它所有的和弦在呈现时总是夹杂着或多或少的外音,所以从外音出现的数量上看是庞大的。和弦音与外音之间、外音与外音之间纵向而成的一系列减七度(第1、2、3、4、8、9小节)、减八度(第5、10、12小节)、小七度(第5、10、15、16小节)等刺耳的音程充斥在看似简单的和弦及其序进关系中,和弦始终得不到爽朗的体现。
  另外,一些长时值的外音也严重干扰了对于和弦清晰度的表现,如下例中第十一小节应是担当D大调阻碍终止的vsll4/11,但其七音c上的外音#c在持续了一个半小节的“长途跋涉”后才终于解决到C,加上外音#C与下方外音之间总是以减八度的音响出现,所以听觉上只能感觉到这个和弦非常浓重的不协和味道,并不能给人以清晰的感觉。
  
  五肖邦练习曲中的悲喜人生
  
  肖邦的练习曲突破了前人的创作风格,在保持技巧性的同时,往往注重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达到技巧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他使一些极富创造性的钢琴织体“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感情,使它们成为个性鲜明、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作品25号第9首是一首非常轻快的乐曲,从头至尾有一个带有辅助音、经过音的动机模进发展而成,仿佛含有“留连戏蝶时时舞”和“穿花峡蝶深深见”的意趣,因此俗称此曲为“蝴蝶的翅膀”。在塑造“蝴蝶”那轻盈、典雅、活泼的音乐形象方面,辅助音与经过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肖邦对于外音的应用构成了作曲家独特创作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音乐作品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从旋律到和声、从形式美的构成到表情性的体现、音乐形象的生动塑造、观念的体现等皆闪耀着外音的美丽光辉。
  
  参考文献:
  [1] 童忠良等:《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
  [2] 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3] 吴式著:《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4] 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5] 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6] 瓦尔特·辟斯顿:《对位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7] 张泽民等译:《李斯特论肖邦》,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年。
  
  作者简介:李丽梅,女,1976—,湖北宜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歌剧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歌剧题材、歌剧美学特征等方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悲剧题材歌剧各音乐审美元素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能帮助演唱者正确把握作品并促进歌剧深层次内涵挖掘的有价值研究。近代国外歌剧不断涌入国内音乐市场,它们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也带来了与我国相异的音乐审美取向,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下,如何把握我国歌剧的审美特征,成为全球化与多元化下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歌剧的必经之路
以丙烯酸为材料,研制成功了一种浓缩生物高分子稀溶液的新型材料——浓缩剂。在制备的干燥浓缩剂中,含有7%的丙烯酸时,可吸水130—150毫升/克干胶。含有5%的丙烯酸时,吸水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