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哨子主导的对抗演习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军队一定要搞“跨越·朱日和”这样的对抗性演习?
马开平:大约是在1996年,当时我们的高级将领都认为,单方演习不行。那时我们管单方演习叫“跑战术”,就是部队到了自己的位置就行。为了这个架势好看,要做很多预演、彩排,但一到战场就不行了,因为战争不会按照你的彩排走。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为什么不早在全军搞对抗性演习?
马开平:我在训练场上干了30多年,最早我们连单方演习都组织不起来,因为缺乏经费,师旅级的部队拉出去,油料、弹药、摩托小时等消耗都保障不了。上世纪80年代,要组织一个师的单方演习都要下很大决心。后来有点钱,整师、整旅可以出去演习,好一点的应急作战部队一年搞一次,其他部队两三年搞一次,也觉得不错了,火炮、车辆、装备能找到地方摆开。
1996年在沈阳军区第23集团军开了全军训法现场会,提出对抗训练的问题,全军开始研究。但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兵交战模拟系统。这怎么办呢?全靠调理员的哨子,比如15秒没有卧倒就算被敌人击中。当时都知道要往这个方向走,但毕竟成本太高,说到底还是没条件。
应该说是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防工业、技术装备发展到这个程度,对抗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
2015年朱日和基地有9000多套实兵交战模拟系统,这在全世界的军事训练基地里是最多的,应该说我们的硬件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个系统成本很高,一个营的装备就要上千万元,一场旅规模的战斗仅火工品的消耗也要几十万元。
没有技术、装备支持,过去搞对抗演习只能由演习导演部“制造”麻烦,比如空军轰炸,就是一个文书过来说几点几分有飞机过来,其实没有。为什么说过去演习像“演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抗不起来。现在技术、装备可以使双方对抗起来,实现自主对抗,导演部的角色自然就不那么突出了。
基地化训练才能解决实战化
《瞭望东方周刊》:军事演习为何最好要在朱日和这样的基地展开?
马开平:对于基地化训练,过去还有争议,有的同志认为在营区找个地方练练就可以了。但是过去我们一个旅就几门炮、几辆坦克,需要的空间不大。现在讲究体系作战,不是只有陆军的地面力量,还有陆航、空军等等,这么大的力量就要有大的空间,只有训练基地才能满足。
对于基地化训练,要坚定信念、坚持推进,成为常态化模式,尽管未来要启动编制体制改革,但我想这条路还会坚定地走下去,并且不断完善。
说到底,在地下爬一爬、扔两个手榴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化。
《瞭望东方周刊》:“跨越·朱日和”演习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专业蓝军,你如何评价这支部队?
马开平: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模拟蓝军的强弱是训练是否贴近实战的重要标志。我军第一支专业化模拟蓝军部队2014年6胜1负、2015年至今7战7胜,打破了传统演习“红军必胜”的虚幻模式,带来训练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支部队在模拟蓝军建设上还处于研究探索的初级阶段。我认为,参训部队不要挖空心思研究蓝军旅战术之外的短板弱项,更不必指责埋怨,要瞄准未来强敌,研究制胜之策、打赢招法。而蓝军旅则要把磨砺红军作为本职所在,切实当好红军的“陪练员”、部队战斗力的“磨刀石”。
对于蓝军,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我们现在还是拿着资料模拟,比如按照外军条令的规定,警戒阵地纵深是多少、兵力如何配置,但其兵力运用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现在只能说是形似,还不是神似。包括朱日和,也不能模拟所有的战场环境。即便如此,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近似实战的练兵环境,这在我军的训练史上是大大进了一步。
“十三五”期间,我军还将兴建一批大型训练基地。因为大家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离开基地不可能有实战化训练,我们只有到基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