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兰州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55列车是蓝色的,蓝白相间,北京到兰州,在我记忆里他总是绿色,像梦中的中山铁桥,红得仿佛夕烧逶迤。远在兰州的朋友告诉我那不是梦,中山桥本就是红色,不过百年辗转,油漆剥落,灰白的,令兰州变得不再浓墨重彩,反而苍凉冷冽。
  七年前初到兰州读书时,银灰色铁桥坠满铁锁,铁锁上歪歪扭扭,刻满了情侣的名字,一丛一簇,情愫无处安放、郁结而叠重。后来锁头都被割断了,古老铁桥承受不起那么多琐碎的情感,去掉累赘的中山桥变得清晰、清瘦,长河渐落,晓星沉隐,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座古老的铁桥,于古河九曲,令本就泠白的清晨愈发地泠白。
  说回火车吧,那时候高铁尚未开通,内燃机车在记忆深处碾过,平添古朴,兰州便多了荒芜。从北京到兰州,十七个小时,那之前我要从锦州赶往北京,清晨六点于家出发,次日七点抵达西北要塞,旅途与我而言仿佛尽是清晨,西北的七点远比东北昏暗,也不比东北温暖,晨曦尚昏昏欲睡,那份慵懒和悲怆化作晨雾,浓得化不开,先是鼻腔,再是衣褶,最后渗入毛孔,火车站在我身后,鼻腔中尽是西北沙尘冷却的窃窃低语,混杂着拉客的小面包车尾气的气味,煮洋芋、苞谷的蒸锅腾起滚滚热浪,没什么人吆喝,安静沉吟,驱散衣褶中残留的,抵达兰州时车内广播里放的那首歌。
  洋芋是土豆,苞谷是玉米。这些是老二老三告诉我的,宿舍八个人,六个甘肃人,上下铺,老二住我对面,老三和我头对头,她们瘦弱、矮小、单纯、温柔、美丽。她们是我想象之外的那种人,比我更兰州,比我更与兰州格格不入。她们来自甘肃地县,省会太遥远,比我二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更加遥远,有些距离是垂直的、虚幻的,比地理距离更加难以跨越。
  她们是三尕,她们不是。
  一直想给兰州写些什么,四年大学时光,思念细碎蜿蜒,捉不到它从何处来,欲何处终,龟行近处,蛇僵远方。我是一个安全感很低的人,安全感低便会永远把自己当做异乡客,异乡客有异乡客的执着,执着于故土,便会对异乡生出敌意,兰州在我眼里永远陌生,我对她的审视冷静、客观、倾听重于感受,三尕们语气中的倾慕渴求与眷恋远是我无法感同身受,甚至嗤之以鼻的。
  我是那样渴望从异乡逃往故园,她们同我一样,渴望异乡,连根拔起。
  这是一个饥饿的故事。
  老二家里有四个孩子,两棵杏树,到了杏子落熟的季节,房顶会晒杏皮茶,四个孩子只有老二上了户口,她比我大五岁,是位十足的姐姐,体格却比我瘦小两三个号,头发很长,笔直,足以将她整个背影纳入其中。她没披过头发,没穿过裙子,牛仔裤的长度永远在膝盖以下,我把我的裙子借给她,长袍似地,露出她突兀的锁骨和细瘦的小臂,她说她两个妹妹是双胞胎,都没穿过裙子,长得比她漂亮,弟弟太小,路还走不利索。
  老三家三个孩子,一位母亲,家在陇南,坐在自家屋顶可以收到陕西信号,她家有一小片土地,种些莜麦,酿甜胚子。军训时她和我坐在操场看台上喝甜胚子,她说她妹妹在加工杏脯的工厂做工,弟弟读高三,学习很头疼。日头毒辣,将我和她晒得黑红,她眼睛那样明亮,颧骨微微泛红,是紅血丝,我夸她漂亮,她笑着说我在取笑她,脸变得更红。
  她们聊着初高中寄宿学校的三十人大通铺,聊着礼拜日装在金属饭盒里、礼拜三就会发霉的白面馍馍,聊着咸菜和洋芋擦擦,聊着一顿吃一周的面臊子,聊着弟弟妹妹,聊着她们心驰神往的兰州,聊着比异乡更异乡的兰州。
  这世界上有太多吃与被吃的关系,她们脱胎于她们的原生家庭,一点点被蚕食着,再渴望着被兰州吞噬。三尕的故事是虚构的,回到东北之后,偶然听长辈提起饥荒岁月抢夺榆树钱吃的日子,胃被一只手狠狠攥住。吃是血脉中的遗传,是渴望,是生存,我们是那样饥饿,人间烟火那样饥饿,那一刻,溃烂于河床的饥饿列车般飞驰而来,冷冽地、残酷地席卷过我,那是独属于兰州的思念,我知道,我的一部分被兰州永远吃掉了。
  感谢她们的诸多照顾,我离开西北时,告诉她们以后来东北找我,火车在等我了,中山铁桥化作剪影,黄河九曲,城市自船底涟漪扶摇而上。我知道我不会再见到她们了。
  列车自兰州出发,或即将抵达兰州时,都会放一首低苦艾乐队的《兰州 兰州》,每一次离开火车我都想把这首歌告诉她们,每次都忘记了,她们曾经问我会不会将她们写进小说,我忘记了我有没有回答。
  兰州,总是在清晨里出走
  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我把我的一部分永远留下,便永远不会想念。
其他文献
在遵义会议会址  因为无数的苦难才踏上了这条路  因为无数的苦难才走到了这里  天上的星星从来都不眨眼  只有路  漫长,艰辛,不知道尽头  一个民族几千年的苦难  一眼望不到边  我也走到了这里  走到了  这个二十个人开过会的房间  我的身边有笑着的孩子  有开放的花朵  我回过头去  后面是一派腥风血雨  我看见了一艘船  那艘船在南湖上  四周烟雨凄迷  波涛凶险  走啊,就从那时候他们一
期刊
作者简介:宗川,本名瞿宗川,男,70后,重庆云阳人,诗人。历任教师、编辑、主编等,现就职于云阳县纪委监委。作品散见 《人民文学》 《重庆文学》 《写作》 《四川文学》 等刊物,获各级文学奖励。著有诗集《美丽的错误》。  过赤水河  水从上游汩汩而来  不带一些波澜  枪炮和歌声氤氲  在粮食里、在喋喋不休的呓语中  一点点凝聚  赤水旖旎而汹涌  桨声和波纹熏蒸高粱  号子和呻吟勾兑酒精  我们热
期刊
作者简介:王波,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作家、剧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曾在 《文艺报》 《中国青年作家报》 《曲艺》 《戏剧文学》 《芳草》 《满族文学》 等报刊发表小说、文评、剧本二百多万字。系 《新华书目报》 《世界文化》 等报刊专栏作家,并有多篇作品被 《新华文摘·中短篇小说选粹》 《军事文摘》 等报刊选载。大型满族剧本 《玉碎香消》 2007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剧本”奖,长篇历史小说 《努
期刊
作者简介:曹银桥,男,曾用笔名拾月。导演,诗人,1986年4月出生,湖北当阳人,现居海南海口。曾担任海南电影节、海南欢乐节、海南台春晚等大型晚会总导演、总撰稿,作品散见于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三亚日报》 《延河》 《椰城》 《东方文学》 等刊物。  赤水河  山是挺起的胸膛  水是滚烫的青春  层层白云朗照青山忠骨  朦朦细雨细读烟火人间  我在这个下雨的日子里遇见了你  以后,我始终会
期刊
鹅毛般的雪花不再飘落了,东方升起的太阳,奋力地钻出一团团脏棉花似的云朵,照在银白色的雪上,发出刺眼的光,世间更亮了。  地面像铺了半米深的白砂糖,封死一座大山脚下的路。路两旁的树木一身银装,像堆起的大雪人,风吹来,缓慢抖动笨重的身子,似乎能走似的。树上窝里的喜鹊睡醒了,站在蹬掉雪的枝条上,“喳喳”地叫着,一声接一声。  路边有两排近百米长的雪包,像两道大堤坝盖上了雪白的棉被,要不是窗户和门没被雪蒙
期刊
作者简介:彭桐,安徽人,供职新闻单位,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海南省作协副秘书长、海口市作协常务副主席、海南诗社副社长、海南省青年作协副主席。有多件文学作品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主编有国内首部沉香现代诗文集,已出版个人文学作品4部。  茅台镇  写一个酒字,写成一本书  硬挺的书脊,温顺的赤水河流成  粗细不一的方块字  贴着大小酒厂酒行的标签  醒目也醒神  迎风,打开这本书,供天地人阅读  读出骨子里
期刊
一  紫茑和邝斌勇是大学同学,他们在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学音乐。学音乐的都很浪漫,一直在浪漫的音符中生活着,很快紫茑和邝斌勇也浪漫地谈起了恋爱。  他们在浪漫跳荡的美妙琴音和罗曼蒂克爱情中度过了四年。  然后,他们结婚了。  似乎一切都很好。邝斌勇开了个小小的琴店,一边售琴一边教琴。紫茑去了他们小区旁的一所小学当音乐老师。他们选了处安静的地方居住,那所小学也在城乡结合部。紫茑很喜欢那种安静,她和那些
期刊
作者简介:冯秀群,海南琼山人,中国人民大学海南校友联谊会副秘书长,海口市家和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  1  清明四月  风来,雨来  来不及被阳光烘烤的茶叶  明前茶,醉香  酒,属茅台  有人依墙闲聊。提及遵义,提及一条赤水河  流经一个城,一个镇  茅台镇。这里的水  变了酒  这里的人酣睡,醉了,不累  似乎它一直隐于大娄山  赤水葱郁,星子总能落满这条
期刊
四面体的六条棱的六个中垂面共点,这个点是四面体外接球的中心。每个四面体都有唯一的外接球。  ——四面体定理  第一个面:茉莉的回忆谈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一粒砂砾可见三千世界,一滴水珠可知沧海浮沉,一杯薄酒能映射出文明衰落的背影。在我看来,对于人这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这些理论统统失灵,不再适用。有的人不用浸着阴冷寒光的刀锋杀人,那伪善的嘴脸绵里藏针,足以一针见血,当场毙命。所谓伦
期刊
作者简介:黄辛力,海南文昌市人,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作品数百篇,主编、策划、编辑各类图书200多种,个人及作品曾获海南省首届文学新人奖、海口市优秀精神产品奖及国家、省、市征文奖20多项。现为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诗社副社长。  山里的暮色  一行数人为赶赴娄山关,在黄昏时刻入住山里的某客栈有感。  ——题记  硝烟已远去  暮色依然苍茫  云雾轻如薄纱  遮掩着山的玉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