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分析,不能只限于宏观视角,或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金融自由化的 产物,而应深入到微观层次。在泡沫经济形成过程中,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扮演了 什么样的角色?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企业制度与泡沫经济的形成有什么内在联系?显然,这 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其行为是多方位的,它既作为一个 独立的实体,以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同时又受到经济环境与企业制 度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问题分析的切入点。在本文中我们是从企业在 资本市场上的经营行为去寻找二者之间联系的。我们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1)企业筹资方 式的变化:企业偏好于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偏好于股票,还是债券。(2)企业在股市的 投资策略:是长期投资为主,还是短期投资为主;是追求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3)日本 特有的企业制度,尤其是企业间相互持股制度对日本的资本市场有什么重要影响。
二、战后日本企业筹资方式的转变
就企业的筹资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内部利润留成的资本积累,二是包括银 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在内的外部筹资。在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企业的筹 资方式是以银行贷款为中心的。因为在这一时期,从外部资本市场看,证券市场尚不发达, 增资发行的成本大、难度高,同时又受到企业自有资本和准备金规模小的限制,因此通过发 行股票和债券难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银行贷款则变得相对可行,手续简单、约束条件也 少。尤其是企业集团内的主银行制度,使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变得更为简易可行,交易成本很 小。总之,这一时期日本企业正处于设备投资旺盛、资金需求高速增长时期,资金需求的旺 盛、自有资本积累少与证券市场的不发达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只能选择银行借款为 主的筹资方式。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57-1974年之间主要企业的资金筹措结构中自有资金(内部 资金)所占比例较低,仅在22.7- 33.7%之间;股票和公司债券的筹资比例逐年递减:股票 比例为:1957-1959年12.0%、60-64年10.9%、65-69年3.6%、70-74年3.2%;而同 期公司债的比例分别为:6.5%、7.0%、5.4%、5.1%;而银行借款的比例基本上是 逐阶递增并占有很高的比重,1957-1974年间,四阶段所占比例分别为39.9%、33.5%、 35.8%和47.4%。
1970s中后期,企业的筹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主要依靠银行借款的间接融资方 式向银行借款、证券发行、自筹资金“三箭齐发”的筹资方式转变。与1970-1974年间相 比,1975-1979年间银行借款由41.4%下降到23.3%、股票发行由8.3%上升到10.4%、 公司债券由5.1%上升到10.7%。而内部资金却由35.7%上升到49.2%。
促使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有:(1)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减量经营的实施。1973年资本主 义世界爆发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物价暴涨、物质匮乏,迫使日本经济减速。 日本政府一改长期实施的“紧财政松金融”的政策,转而实行严厉的金融紧缩政策——官定 利率提高、银行收紧,从而带动了民间银行利率的全面提高。这样,企业间接融资的成本提 高,因而企业被迫放弃了高速扩大企业规模的战略,由原来规模经营战略转为压缩人、财、物 需求、追求效率的“减量经营”战略,企业在财务上的策略就是:压缩银行贷款、改善资本结 构、提高自有资本比率、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2)股票市场的兴起和市价发行的普及。 1970s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过剩资本的增加、股票市场日渐壮大、市价发行基本普 及。这就开通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同时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也使企业在股市直接融资 的成本比银行贷款低,从而使企业偏好于直接融资的筹资方式;(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 设备投资的减少。1970S中后期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厚重长 大的重化工业开始向轻溥短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 革命的兴起,使固定资本的投资大为减少,资金需求增加放慢企业能从容地选择自己的筹资 方式。
经过1970s的渐变后,1980s日本的筹资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其特点是:(1)银行借款 比例急剧下降。由1975-1979年的23.3%下降到1980-1984年的15.6%,而1985- 1988年更是降低到了3.2%;(2)内部资金比例的急剧上升。由1975-1979年的49.2%上 升到1980-1984年的56.4%,1985-1988年进一步上升到了59.5%;(3)资本市场上的 直接融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到1980s中后期主要企业以发行股票所筹资金已占到12.3% 的比例,债券也上升到了16.4%,二者总计为28.7%,仅1989年资本市场的直接筹资总 额就达到了23万亿日元。可见直接融资已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
1980,日本企业筹资方式的转变是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 的内部因素看,1980s日本企业的经营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成功地完成了生产上的结 构性调整,低能耗、知识密集性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并使日本企业奇迹般地克服了第二次石 油危机的冲击。这一时期,企业经过高速增长后积累起了大量的资金,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再 追求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更注重于资金效率的运营和内涵式的增长。从外部环境看,1980s 的金融自由化对日本企业筹资方式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资本 市场制度的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资本市场制度的自由化使公募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放 宽,公司债券的发行无担保化,在国内市场引入了附带新股认购权的公司债券、外汇自由化 完全取消了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方面的限制。使企业的筹资方式走向国际化。
从高速增长时期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到1980s以股票、债券发行为主的直接融资, 这一筹资方式的转变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开通了企业通往资本市场 的通道,带来了日本股市的空前繁荣,从而使企业的经营行为与股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泡 沫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企业的股市投资行为与泡沫经济的形成
1980s的日本企业不仅是股票市场的主要发行者,同时也是股票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它 们同时扮演着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在日本的股票市场上法人是主要的投资者,他 们在持股结构和股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极高,这种局势造就了日本股市运行机制的特殊性: 在股票价格形成机制中,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股票价格的高低。我们认为这是 形成“泡沫经济”最直接的原因。下面通过对企业在股市中的投资行为分析对该问题作进一 步的阐述。
根据投资目的和期限的不同,我们把企业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两种。作为日本企业的长期股票投资具有特殊性,它是同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制度联系在一 起的,其投资策略并不是为了股票投资的直接收益,而是一种策略性投资,是为了通过相互 持股维持一种企业间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因此,这一部分股票的投资长期固定,如果没有 特殊情况,无论股市价格如何变动,企业都不会把它们拿到市场上去抛售,并且随着所持股 份企业股票总额的不断扩张,还要不断追加所持股票的数量,使法人间相互持股自始至终都 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这种独特的法人相互持股的背景下,股票持有者的主体是法人企 业,它持有股票市场约70%的份额。因此,同时作为发行者的法人企业足以对股票市场形 成垄断和价格操纵。因为在理论上,股市是社会资本合理配置的场所,股票的价格是在完全 竞争的市场机制下,由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股票的价格应当能准确地反映股票在市场亡 的供求状况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股票价格作为一种信号能诱使社会资源从低效率的企 业流向高效率的企业,以使整个微观经济充满竞争和活力,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然而, 在日本这种法人企业持有大部分股票的社会里,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了完全竞争的前提,致使 股票的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扭曲,下面我们用供求理论分析之。
首先从股票的供给方面看,法人企业是股票市场的主要发行者,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多少 完全由它们联同证券发行公司操纵,因为在当时日本的证券发行市场上,也存在着野村、大 和、日兴、山一的“四社寡占体制”:四大证券发行公司在日本证券市场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四大发行公司通过寡头垄断支配着日本的证券发行市场,而由于作为股票发行者的法人企 业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天然利益关系,很容易使二者相互勾结起来,对证券市场进行操纵。对 发行股票的法人企业而言,希望股票能顺利卖出,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对证券发行公司来 说,同样希望股票能顺利卖出,以获得大笔的代理收入,而且股票发行数量越多、股价越高, 他们所得收入和筹措资金额就越大。尤其是股票的价格是决定股票能否顺利发行的关键因 素,只有在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前提下,股票才能销售出去,他们的目标才能实现。这样,二 者就会联合起来,通过“稳定股东工作”,法人大量购买和吸收市场上的浮动股票,提高股价, 造成股价的不断涨势,从而使股票得以顺利销售。从供给角度看,这相当于减少了实际供给 量。因为法人长期持有的部分股票作为一种策略性投资,被企业搁置起来,不再参与市场流 通,因此股票的实际供给量=股票发行总量-法人长期持股=法人短期性投资持股+个人 持股。
从需求角度看,法人企业作为投资者的角色,从市场上购回大量股票,并将一大部分作 为长期投资,永久性地退出流通市场,必然会造成一种“虚假需求”或“需求假象”。这种虚假 的需求会推动需求曲线的上移,带动股价的大幅度上涨,并作为一种价格信号影响着个人投 资者的行为,使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成为法人投资者的追随者,进一步促使股价上涨。这样 法人企业的股票得以顺利销售,同时泡沫经济也在此过程中(当然还应当考虑到法人投资的 短期行为)逐渐滋生。这一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如图所示OA2表示股票发行总量A1A2 表示法人长期持有股票,实际参与市场流通的股票只有OA1部分(OA1=OA2-A1A2),若按照市场的实际供求量,股市的供需均衡点应在E1点,股价应为相应的P1,但由于法人长 期持有A1A2部分的股票所造成的需求假象,使需求曲线由D1点上移到D2,均衡点由E1 移动到E2点,相应地股价也由实际需求和供给中的P1上扬到P2。
1980s日本企业筹资方式向证券市场的转变以及法人长期持股所造成的特殊的股价形 成机制,为日本经济泡沫的滋长提供了温床,但这还不足以形成泡沫经济,促使日本泡沫经 济形成的直接动力是法人企业大规模的短期股票投资。尤其是在1980s中后期,由于股市 的日益“繁荣”,企业开始把高速增长和“减量经营”中积累下来的“过剩资本”大量地投放到 股票的短期流动市场,从而掀起了急风暴雨式的投资狂澜。股票的短期投资是以获得短期 投资利润为目的的,有很大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但由于法人持股下的独特的股价形成机制使 法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操纵股价,再加上法人企业在信息上的优势,使它们在股市上的短 期投机变得相对容易。因此,在空前繁荣的1980s的股市上,企业的短期投资获得了丰厚的 利润,丰厚利润的获得又引发了企业规模更大的短期股票投机。日本企业进入了“财技术” 时代,即企业把低价筹措到的资金,大规模地投放到金融资本市场和不动产市场,从事“金融 炼金术”,以获取投机性利润。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法人股票投资的股票买卖周转率上得到 实证:在1984年以前银行和事业法人的股票买卖周转率虽大致呈上升趋势,但一直很低,在 1984年分别仅为7.97%和7.91%,说明1980s中期以前法人企业的股市投资以长期投资为 主;但从1985年开始周转率骤然上升分别达到14.16%和8.28%,而到1987年居然达到 53.50%和22.14%(康焕军,1995),这说明企业已进入急风暴雨式的“财经济”时代。
“股票买卖是一种‘炼金术’,它使赚钱变得容易,从而妨碍产业资本的正常生产与经营” (孙执中,2001)。许多企业不惜牺牲本业,把大部分精力集中起来从事“金融炼金术”, 1988-1989两年,在东京证交所上市的日本企业筹资44万亿日元,其中只有30万亿日元 用于投资建设,余下的部分都投放到证券市场从事投机活动去了。而这种“财技术”所带来 的利润也成为企业的主要收益,甚至超过了本业的经常收益。1985-1989年间,在东京证 交所上市的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本业利润为1.25万亿日元,而金融收入却高达1.91万日亿 元(孙执中,2001)。日本著名的大商社丸红公司,20世纪80年代每年炒股收益高达30-50 亿日元。丰田公司的金融资产也从1980s初的5000亿日元膨胀到1989年的2.4万亿日 元。在日本特殊的股市运行机制的作用及企业疯狂地炒作下,日本经济就像一个大气泡,越 胀越大,也越容易破裂。因为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时,仅凭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支撑和抵 御的。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终于宣告崩溃,日本经济进入了另一个前所未有的 长期萧条时代。
参考文献
[1]孙执中,2001:《日本泡沫经济新论》,人民出版社2001;
[2][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1995:《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3][日]植草益,2000:《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前沿》,锁箭译,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4][日]青木昌彦,1994:《日本经济中的信息、激励与谈判》,朱泱、汪同三译,商务印书 馆1994;
[5]张杰、郑掀起1994:《日本融东西方为一体的市场经济》,武汉出版社1994:
[6]康焕军,1995:《当代日本股票市场研究》,东方出版社1995;
[7]刘江永编译,1993:《日本的股份公司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8]论文集:《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马文秀)
对于日本泡沫经济的分析,不能只限于宏观视角,或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金融自由化的 产物,而应深入到微观层次。在泡沫经济形成过程中,日本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扮演了 什么样的角色?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企业制度与泡沫经济的形成有什么内在联系?显然,这 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其行为是多方位的,它既作为一个 独立的实体,以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同时又受到经济环境与企业制 度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到一个问题分析的切入点。在本文中我们是从企业在 资本市场上的经营行为去寻找二者之间联系的。我们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1)企业筹资方 式的变化:企业偏好于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偏好于股票,还是债券。(2)企业在股市的 投资策略:是长期投资为主,还是短期投资为主;是追求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3)日本 特有的企业制度,尤其是企业间相互持股制度对日本的资本市场有什么重要影响。
二、战后日本企业筹资方式的转变
就企业的筹资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内部利润留成的资本积累,二是包括银 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在内的外部筹资。在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企业的筹 资方式是以银行贷款为中心的。因为在这一时期,从外部资本市场看,证券市场尚不发达, 增资发行的成本大、难度高,同时又受到企业自有资本和准备金规模小的限制,因此通过发 行股票和债券难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银行贷款则变得相对可行,手续简单、约束条件也 少。尤其是企业集团内的主银行制度,使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变得更为简易可行,交易成本很 小。总之,这一时期日本企业正处于设备投资旺盛、资金需求高速增长时期,资金需求的旺 盛、自有资本积累少与证券市场的不发达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只能选择银行借款为 主的筹资方式。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57-1974年之间主要企业的资金筹措结构中自有资金(内部 资金)所占比例较低,仅在22.7- 33.7%之间;股票和公司债券的筹资比例逐年递减:股票 比例为:1957-1959年12.0%、60-64年10.9%、65-69年3.6%、70-74年3.2%;而同 期公司债的比例分别为:6.5%、7.0%、5.4%、5.1%;而银行借款的比例基本上是 逐阶递增并占有很高的比重,1957-1974年间,四阶段所占比例分别为39.9%、33.5%、 35.8%和47.4%。
1970s中后期,企业的筹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由原来主要依靠银行借款的间接融资方 式向银行借款、证券发行、自筹资金“三箭齐发”的筹资方式转变。与1970-1974年间相 比,1975-1979年间银行借款由41.4%下降到23.3%、股票发行由8.3%上升到10.4%、 公司债券由5.1%上升到10.7%。而内部资金却由35.7%上升到49.2%。
促使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有:(1)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减量经营的实施。1973年资本主 义世界爆发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物价暴涨、物质匮乏,迫使日本经济减速。 日本政府一改长期实施的“紧财政松金融”的政策,转而实行严厉的金融紧缩政策——官定 利率提高、银行收紧,从而带动了民间银行利率的全面提高。这样,企业间接融资的成本提 高,因而企业被迫放弃了高速扩大企业规模的战略,由原来规模经营战略转为压缩人、财、物 需求、追求效率的“减量经营”战略,企业在财务上的策略就是:压缩银行贷款、改善资本结 构、提高自有资本比率、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2)股票市场的兴起和市价发行的普及。 1970s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过剩资本的增加、股票市场日渐壮大、市价发行基本普 及。这就开通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同时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也使企业在股市直接融资 的成本比银行贷款低,从而使企业偏好于直接融资的筹资方式;(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 设备投资的减少。1970S中后期石油危机后,日本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来厚重长 大的重化工业开始向轻溥短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 革命的兴起,使固定资本的投资大为减少,资金需求增加放慢企业能从容地选择自己的筹资 方式。
经过1970s的渐变后,1980s日本的筹资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其特点是:(1)银行借款 比例急剧下降。由1975-1979年的23.3%下降到1980-1984年的15.6%,而1985- 1988年更是降低到了3.2%;(2)内部资金比例的急剧上升。由1975-1979年的49.2%上 升到1980-1984年的56.4%,1985-1988年进一步上升到了59.5%;(3)资本市场上的 直接融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到1980s中后期主要企业以发行股票所筹资金已占到12.3% 的比例,债券也上升到了16.4%,二者总计为28.7%,仅1989年资本市场的直接筹资总 额就达到了23万亿日元。可见直接融资已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
1980,日本企业筹资方式的转变是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 的内部因素看,1980s日本企业的经营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企业成功地完成了生产上的结 构性调整,低能耗、知识密集性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并使日本企业奇迹般地克服了第二次石 油危机的冲击。这一时期,企业经过高速增长后积累起了大量的资金,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再 追求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更注重于资金效率的运营和内涵式的增长。从外部环境看,1980s 的金融自由化对日本企业筹资方式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资本 市场制度的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资本市场制度的自由化使公募公司债券发行的条件放 宽,公司债券的发行无担保化,在国内市场引入了附带新股认购权的公司债券、外汇自由化 完全取消了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方面的限制。使企业的筹资方式走向国际化。
从高速增长时期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到1980s以股票、债券发行为主的直接融资, 这一筹资方式的转变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开通了企业通往资本市场 的通道,带来了日本股市的空前繁荣,从而使企业的经营行为与股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泡 沫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企业的股市投资行为与泡沫经济的形成
1980s的日本企业不仅是股票市场的主要发行者,同时也是股票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它 们同时扮演着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角色。在日本的股票市场上法人是主要的投资者,他 们在持股结构和股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极高,这种局势造就了日本股市运行机制的特殊性: 在股票价格形成机制中,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左右股票价格的高低。我们认为这是 形成“泡沫经济”最直接的原因。下面通过对企业在股市中的投资行为分析对该问题作进一 步的阐述。
根据投资目的和期限的不同,我们把企业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两种。作为日本企业的长期股票投资具有特殊性,它是同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制度联系在一 起的,其投资策略并不是为了股票投资的直接收益,而是一种策略性投资,是为了通过相互 持股维持一种企业间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因此,这一部分股票的投资长期固定,如果没有 特殊情况,无论股市价格如何变动,企业都不会把它们拿到市场上去抛售,并且随着所持股 份企业股票总额的不断扩张,还要不断追加所持股票的数量,使法人间相互持股自始至终都 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这种独特的法人相互持股的背景下,股票持有者的主体是法人企 业,它持有股票市场约70%的份额。因此,同时作为发行者的法人企业足以对股票市场形 成垄断和价格操纵。因为在理论上,股市是社会资本合理配置的场所,股票的价格是在完全 竞争的市场机制下,由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股票的价格应当能准确地反映股票在市场亡 的供求状况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股票价格作为一种信号能诱使社会资源从低效率的企 业流向高效率的企业,以使整个微观经济充满竞争和活力,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然而, 在日本这种法人企业持有大部分股票的社会里,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了完全竞争的前提,致使 股票的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扭曲,下面我们用供求理论分析之。
首先从股票的供给方面看,法人企业是股票市场的主要发行者,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多少 完全由它们联同证券发行公司操纵,因为在当时日本的证券发行市场上,也存在着野村、大 和、日兴、山一的“四社寡占体制”:四大证券发行公司在日本证券市场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四大发行公司通过寡头垄断支配着日本的证券发行市场,而由于作为股票发行者的法人企 业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天然利益关系,很容易使二者相互勾结起来,对证券市场进行操纵。对 发行股票的法人企业而言,希望股票能顺利卖出,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对证券发行公司来 说,同样希望股票能顺利卖出,以获得大笔的代理收入,而且股票发行数量越多、股价越高, 他们所得收入和筹措资金额就越大。尤其是股票的价格是决定股票能否顺利发行的关键因 素,只有在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前提下,股票才能销售出去,他们的目标才能实现。这样,二 者就会联合起来,通过“稳定股东工作”,法人大量购买和吸收市场上的浮动股票,提高股价, 造成股价的不断涨势,从而使股票得以顺利销售。从供给角度看,这相当于减少了实际供给 量。因为法人长期持有的部分股票作为一种策略性投资,被企业搁置起来,不再参与市场流 通,因此股票的实际供给量=股票发行总量-法人长期持股=法人短期性投资持股+个人 持股。
从需求角度看,法人企业作为投资者的角色,从市场上购回大量股票,并将一大部分作 为长期投资,永久性地退出流通市场,必然会造成一种“虚假需求”或“需求假象”。这种虚假 的需求会推动需求曲线的上移,带动股价的大幅度上涨,并作为一种价格信号影响着个人投 资者的行为,使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成为法人投资者的追随者,进一步促使股价上涨。这样 法人企业的股票得以顺利销售,同时泡沫经济也在此过程中(当然还应当考虑到法人投资的 短期行为)逐渐滋生。这一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如图所示OA2表示股票发行总量A1A2 表示法人长期持有股票,实际参与市场流通的股票只有OA1部分(OA1=OA2-A1A2),若按照市场的实际供求量,股市的供需均衡点应在E1点,股价应为相应的P1,但由于法人长 期持有A1A2部分的股票所造成的需求假象,使需求曲线由D1点上移到D2,均衡点由E1 移动到E2点,相应地股价也由实际需求和供给中的P1上扬到P2。

1980s日本企业筹资方式向证券市场的转变以及法人长期持股所造成的特殊的股价形 成机制,为日本经济泡沫的滋长提供了温床,但这还不足以形成泡沫经济,促使日本泡沫经 济形成的直接动力是法人企业大规模的短期股票投资。尤其是在1980s中后期,由于股市 的日益“繁荣”,企业开始把高速增长和“减量经营”中积累下来的“过剩资本”大量地投放到 股票的短期流动市场,从而掀起了急风暴雨式的投资狂澜。股票的短期投资是以获得短期 投资利润为目的的,有很大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但由于法人持股下的独特的股价形成机制使 法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操纵股价,再加上法人企业在信息上的优势,使它们在股市上的短 期投机变得相对容易。因此,在空前繁荣的1980s的股市上,企业的短期投资获得了丰厚的 利润,丰厚利润的获得又引发了企业规模更大的短期股票投机。日本企业进入了“财技术” 时代,即企业把低价筹措到的资金,大规模地投放到金融资本市场和不动产市场,从事“金融 炼金术”,以获取投机性利润。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法人股票投资的股票买卖周转率上得到 实证:在1984年以前银行和事业法人的股票买卖周转率虽大致呈上升趋势,但一直很低,在 1984年分别仅为7.97%和7.91%,说明1980s中期以前法人企业的股市投资以长期投资为 主;但从1985年开始周转率骤然上升分别达到14.16%和8.28%,而到1987年居然达到 53.50%和22.14%(康焕军,1995),这说明企业已进入急风暴雨式的“财经济”时代。
“股票买卖是一种‘炼金术’,它使赚钱变得容易,从而妨碍产业资本的正常生产与经营” (孙执中,2001)。许多企业不惜牺牲本业,把大部分精力集中起来从事“金融炼金术”, 1988-1989两年,在东京证交所上市的日本企业筹资44万亿日元,其中只有30万亿日元 用于投资建设,余下的部分都投放到证券市场从事投机活动去了。而这种“财技术”所带来 的利润也成为企业的主要收益,甚至超过了本业的经常收益。1985-1989年间,在东京证 交所上市的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本业利润为1.25万亿日元,而金融收入却高达1.91万日亿 元(孙执中,2001)。日本著名的大商社丸红公司,20世纪80年代每年炒股收益高达30-50 亿日元。丰田公司的金融资产也从1980s初的5000亿日元膨胀到1989年的2.4万亿日 元。在日本特殊的股市运行机制的作用及企业疯狂地炒作下,日本经济就像一个大气泡,越 胀越大,也越容易破裂。因为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时,仅凭企业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支撑和抵 御的。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终于宣告崩溃,日本经济进入了另一个前所未有的 长期萧条时代。
参考文献
[1]孙执中,2001:《日本泡沫经济新论》,人民出版社2001;
[2][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1995:《现代日本企业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3][日]植草益,2000:《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证的前沿》,锁箭译,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4][日]青木昌彦,1994:《日本经济中的信息、激励与谈判》,朱泱、汪同三译,商务印书 馆1994;
[5]张杰、郑掀起1994:《日本融东西方为一体的市场经济》,武汉出版社1994:
[6]康焕军,1995:《当代日本股票市场研究》,东方出版社1995;
[7]刘江永编译,1993:《日本的股份公司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8]论文集:《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马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