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开发,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给学生无限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的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所以要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恒于创新。
一、转换教师角色,适应创新教育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导师,与学生促膝倾谈,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去领悟,给予积极评价,并着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说,敢做,勇于探索,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感想、感说、感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创新教育土壤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火花的开端。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问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工作中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质疑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出使楚国,连续碰到三大难题,但他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创造性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开课后,这位教师问一位学生:“你因为个子不高,而引来过什么麻烦吗”“没有!”学生答。老师话锋一转,说:“曾经有个人,就因为个子矮,惹来了麻烦。”接着教师简述了晏子使楚的缘由。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晏子,你怎么办呢?”这样,把学生放在晏子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回答难题。这样就大大刺激了深读课文的兴趣,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语文含义表达出来。显然,这样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
三、开展课堂讨论,择取创新思维方法
把讨论纳入课堂教学,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向旧习俗和传统观念挑战,鼓励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发人之所以未发,言人之所以未言”,他们可以前后左右相互交流,可以大声发表评论和意见,讨论同学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只充当一个“导演”,一个总设计师和顾问,在课堂上“因势导思”,或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或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或学生提问,教师解难;或老师激思、学生答疑;或师生切磋,求同存异;或老师小结,切中要害,着眼群体智慧,广思集成,以引起新的创意。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较多,采用什么方法好,要根据课文和学生情况而定,但开展课堂讨论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好方法。
如在教《祝福》时,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死应该谁负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婆婆把她卖入深山,使她心上又添了伤疤。”有的说:“大伯来收屋,她无路可走,只得又回鲁镇。”有的说:“柳妈的地狱说使她走向了死亡。”有的说:“作品中我的灵魂说加速了她走向死亡。”这时,教师引导:“鲁四老爷呢?”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终于找到了祥林嫂死亡的罪魁祸首。
诸如此类,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适时设计些有争论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得以持续发展。
四、积极热情评估,巩固创新思维成果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并给学生以充分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尝试、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作者单位:博野县教育局教研室
一、转换教师角色,适应创新教育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导师,与学生促膝倾谈,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去领悟,给予积极评价,并着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说,敢做,勇于探索,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感想、感说、感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创新教育土壤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火花的开端。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问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工作中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质疑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出使楚国,连续碰到三大难题,但他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创造性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开课后,这位教师问一位学生:“你因为个子不高,而引来过什么麻烦吗”“没有!”学生答。老师话锋一转,说:“曾经有个人,就因为个子矮,惹来了麻烦。”接着教师简述了晏子使楚的缘由。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晏子,你怎么办呢?”这样,把学生放在晏子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回答难题。这样就大大刺激了深读课文的兴趣,在深读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语文含义表达出来。显然,这样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极具训练效果的。
三、开展课堂讨论,择取创新思维方法
把讨论纳入课堂教学,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向旧习俗和传统观念挑战,鼓励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发人之所以未发,言人之所以未言”,他们可以前后左右相互交流,可以大声发表评论和意见,讨论同学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只充当一个“导演”,一个总设计师和顾问,在课堂上“因势导思”,或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或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或学生提问,教师解难;或老师激思、学生答疑;或师生切磋,求同存异;或老师小结,切中要害,着眼群体智慧,广思集成,以引起新的创意。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较多,采用什么方法好,要根据课文和学生情况而定,但开展课堂讨论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好方法。
如在教《祝福》时,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祥林嫂的死应该谁负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婆婆把她卖入深山,使她心上又添了伤疤。”有的说:“大伯来收屋,她无路可走,只得又回鲁镇。”有的说:“柳妈的地狱说使她走向了死亡。”有的说:“作品中我的灵魂说加速了她走向死亡。”这时,教师引导:“鲁四老爷呢?”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终于找到了祥林嫂死亡的罪魁祸首。
诸如此类,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适时设计些有争论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得以持续发展。
四、积极热情评估,巩固创新思维成果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并给学生以充分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尝试、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创造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作者单位:博野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