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结构要素、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力是单要素能力与诸要素合力相互协作发挥整体性效能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建设的主要依据,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生成的最广泛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组织驾驭力、群众凝聚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组织监督力共同构成了组织力的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提升必须首先明确组织力提升的战略地位,同时面对党员干部代际变化和选择多元性的挑战,刀刃向内进行党组织内部政治生态和组织结构的自我革命,才能加速推进中国共产党组织能力和结构体系的现代化变革.
其他文献
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一直以来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关系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对外投资理论,在人力资本与FDI耦合关系中,人力资本对FDI具有重要作用,FDI能够促进人力资本发展,形成联动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完全市场还是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人力资本都是决定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FDI通过跨国公司投资,促进就业增长,带来劳力迁徙效应,提升当地人力资本水平,对我国推进人力资本与FDI耦合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11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在全省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作出了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将"乡村文明行动"作为统揽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载体,以改善环境为突破口,以推进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生活方式、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大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实施村庄整治、四德建设、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文化惠民"四大工程"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学者们陆续展开研究,并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成果,《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期刊
本文依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宜居城市课题组,于2015年在中国4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居民幸福感视角探讨城市绿色空间质量优化管理问题.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别对绿色空间质量因素、个体与家庭属性特征和居民幸福感进行因子探测、风险探测和交互探测分析,以期全面揭示绿色空间质量各维度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在城市绿色空间质量各维度因素中,公园数量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最大;在个人和家庭属性因素中,居住区位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最大;绿化覆盖率、公园数量和城市清洁度三个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先降后升,
本文选取2010—2019年A股五类行业的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国有股权比例区间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所选行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例的门限效应显著,与政府所划分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三种国有股权比例结构基本一致;所选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区间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国有资本对企业绩效存在着"帮助之手"和"掠夺之手"的双重影响,只有合理的股权比例结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不同资本的优势;不同行业上市公司
涉外信托法律适用是国际司法博弈的重要场域,然而我国现行立法中某些比较典型的规定并不能适应涉外信托法律适用的需要.应当从信托法律关系的性质入手,辅以我国判例中的判断态度,寻找合适的系属公式,提出对我国该类规则的构建与完善建议.同时,应考察信托法律适用的国外经验和国际规则,从而提出构建制度的具体建议.
创新经济理论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对经济发展的创造性变革,而是通过对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可能造成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因素加以完善和创新,并协调经济发展体系中各条件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早期的创新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理念与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存在着矛盾.我们所讨论的创新经济理论虽然在知识框架方面没有较大的调整,但研究的出发点已经从思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转向了和谐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问题替代原本狭隘的经济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并将此作为我们的研究前提.
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实践.发展理念先进与否,决定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质量和效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炼和深化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基于新时代面临的发展难题所提出的新发展观,将党对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扩展了发展观新境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对资本的批判和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其透析资本的成果集中体现在《资本论》中.早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他就开始了"政治经济学转向",并将资本确立为其理论研究的真正"本题",此后他每一步思想进展都关涉他对资本与人、资本与社会、资本与历史关系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宣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把《共产党宣言》视为单纯的"宣言"性质的政治组织的纲领,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有限的篇幅中厘清了资本社会的形成及其效应、揭示了资本的展开逻辑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对超
由于"回应型法"概念具有吻合于"转型期"的开放特征和呼唤法律发展的独特品格,其深为我国法学界所认可与青睐,相关著述亦可谓汗牛充栋,体现了我国法学界对域外社会法学理论的接受与运用.但对"回应型法"概念的应用和研究也存在明显的误用现象.一方面,大量研究将本不属于"回应型法"语境的问题纳入探讨范畴,致使"回应型法"概念面临外延泛化的困境;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其直抵"回应型法"的呼吁似有急功近利之虞.追本溯源,上述问题均源于对"回应型法"概念的理解偏差.若要准确、周延地把握其内涵,便需明晰"回应
我国破产信息化制度需辩证地融合效率、公平、安全等多元价值,以提升法院审理质效、促进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监督管理人履职、维护司法公正并助力智慧法院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度建构中发挥主体性功能,地方法院在诸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短板效应"突出的破产信息化制度存在欠缺顶层设计和规划;法院内外部的信息互通联动机制不完善;运用信息化手段审理破产案件缺乏动力;对破产案件当事人的数据信息保护不足等问题.建议秉持"体系化思维"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尽快打通执行破产程序的信息互通和程序转换渠道,并分步骤解决与其他部门的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