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uns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205
  摘 要: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桂西北壮拳的特征、种类、传承方式等状况进行探讨。调查研究发现:桂西北民间壮拳的套路丰富,共有51个套路,其中包括14个器械套路、35个拳术套路、两个对练套路;主要以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方式传承;其传承与发展过程受到民族性、地域性和民俗性的限制;资助及保护民间武术传承人、倡导民间武术进校园、建立民间武术组织是其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对策。
  关键词:壮拳 民间武术 少数民族 桂西北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6(a)-0205-02
  桂西北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世居着瑶、苗、壮、仫佬、侗、水、毛南等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5%。少数民族武术是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壮拳是古代壮族人民在战场上格斗的武术,拳术主要以强调马步要低,靠拳,脚,膝,肘,咬等使用,很少使用跳、空中踢腿,放弃勾手,掌法等招式。且被选编入1994年出版的《中国武术拳械录》一书中。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其拳种更能代表具有民间技艺特征的中国武术的生存与传承状态。然而,桂西北民间武术在各历史朝代更迭中顽强地延续,默默地流传,也渐渐地流失。因此,探索影响桂西北民间武术传承与发展因素,寻求积极保护桂西北民间武术可持续发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1 桂西北民间武术的种类
  广西壮族的传统武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早期的壮族武术内容主要有3种:其一是徒手技击术;其二是器械打斗术;其三是弓弩的使用[1]。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发展,广西现代壮拳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情况如表1所示。
  以上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都精通且忠爱祖传的壮拳。目前,桂西北一代壮拳大师蒙国栋故里——合寨村,多数村民都会一些基本招式。其种类主要包括:器械套路、拳术套路、对练套路。如表2所示。
  2 桂西北民间武术的特征
  2.1 民族性
  壮拳是壮民族的武术,是壮族先辈世代繁衍、生存发展的历史文化结晶。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一些外来的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獨特的壮拳特点,即壮拳无明显的弓步和马步,类似猴子满山跑,快慢无章,但动作势烈、剽悍粗犷、出拳准确、跳跃少、短打多、出拳与壮语同时发生,借声气发力;壮拳不仅有拳打、脚踢、肘击、膝击、肩挑、头撞,还有咬,挖眼,锁颈,插阴,碎骨等以杀戮灭敌为主的拳技,诸如昂拳(昂在壮话意旨凶狠的)。再比如,我们目前看到的壮拳“擒工大王拳”,是典型的近代壮族武术的代表。
  2.2 民俗性
  据《宁明州志》载,俍兵出征前,都要举行传统的出征仪式。首先是拜师仪式(起式),然后是上马祈福仪式(上马式),接着是格斗祈福仪式(打马式)。对于打马式,要求左手横于胸前(持盾牌手法),右手曲肘保护头颈(持刀式),最后是下盘式(半蹲式),要求动作简单,快速移动成起式。宋明清时期,壮拳逐渐从战争的舞台走下民间,壮拳逐渐有部分演化民间舞蹈,祭祀表演等。诸如:扁担舞,师公戏等。民间武术与民俗生活的融合历史悠久且普遍存在。可见,民间武术与民俗生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延续民间的民俗传统文化。
  2.3 地域性
  据《宁明州志》载,壮拳拳种在桂西北源远流长,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将这古老朴实的壮拳运用于抗倭,抗倭前线大显身手,屡建奇功。壮拳主要集中在壮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域,该地域属丘陵山地带较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不便运用远距离的武器枪支作战,只适宜近战,从而决定了壮拳的招式应考虑战场上的诸多细节,比如:徒手对刀、徒手对器械以及器械失落等,从而形成了壮拳的独特风格。
  3 桂西北民间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
  至今,由于桂西北少数均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间武术传承依然保持着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的方式。
  3.1 桂西北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方式
  师徒传承方式是民间武术的传承主要的特性之一。桂西北壮民族是宗族观念较强的民族,要拜师学艺的话,一定要经过“递贴、拜师”和“学艺”3个过程。师傅接受“递贴”前,会对学徒进行严格的考核,一方面对徒弟的族风、家风进行考量;另一方面,对学徒本人的人品、个性等进行考究。经过师傅的综合测评,符合师傅心目中的人选后,师傅才会“受贴、受拜”和“授艺”。对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绵不断,赋予了师傅重大的责任。师傅在传授武术套路、技艺、技巧的同时,还要给徒弟答疑解惑,并且,对习武的道德要求、个人修行都十分的重视。师徒传承的方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超越徒弟父亲的权利。因此,师徒传承方式更有效地促进学徒成为民间武术高手。
  3.2 桂西北民间武术的家族传承方式
  桂西北民间武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拳法、套路、技能和技巧的传承,更是一种族规、族法和理念的传承,秉承着宗法家族的传承制度。也就是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只允许在本族传承,不能传授给外族外姓人,若有违犯族规的,会受到族规的惩罚,严重者甚至会逐出族门。而且,只允许直系的男性后代才能获得师傅的真传,不允许传授给女性。这种家族传承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没有约束力,学徒对武术的学习与执着只能靠他本人领悟与热爱支撑。因此,一旦学徒厌学,经过家族有威望的长老、父母、师傅的劝说未果时,师傅的传承就会前功尽弃。然而,由于家族传承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承方式,具有稳固性和聚合力的特点,学徒一旦入门学武,就会持之以恒,发扬光大。
  4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武术发展的策略
  4.1 保护与资助民间武术传人
  民间武术作为是我国武术文化的根基,对民间武术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村落的武术“高手” 是民间武术最主要的传承人。然而,由于“高手”的生活窘迫,他们也只好弃之祖传武术,奔走于谋生之路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武术也随时间流失。2012年5月,财政部、文化部印发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2]45号)[3],通知表明:为了规范和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传承人补助费以及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支出。因此,如果当地政府给予传承人提供“练武之地”、给予传承人资金上的资助、鼓励传承人言传身授并撰写成文本、录制成音像,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那么,民间武术的传播就会发扬光大。   4.2 倡導与发展民间武术进校园
  民间武术进入学校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教基[2004]7号)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006年颁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强调:“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这为民间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建议地方中小学增加当地民族民间武术进入校本课程范畴,选择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武术种类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传授能使学生强身健体的民间武术技巧动作及技术套路,更注重传授能提高学生品德的中华民族民间武术道德修养。
  4.3 建立和促进民间武术组织
  民间武术组织蕴含着丰富的武术文化符号资本,是民间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4]。我们对民间武术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得出:一方面,民间武术具有民族性、民俗性和地域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民间武术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民间武术活动具有时限性,民俗活动过程需要的资金,主要是通过村民的自发募集,社会捐赠是十分有限的,这种通过民间渠道所募集的资源匮乏有限,民间武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十分渺茫的。因此,要促进民间武术的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该支持建立合法的民间武术组织,鼓励民间武术精英或者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并给予资金的支持与帮助,引导民间武术组织在节日或节庆为社会提供武术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
  5 结语
  桂西北民间武术的传承具有“口传身授,不设文字”以及“传男不传女”等风格,主要靠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了促进桂西北民间武术的发展,避免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青黄不接”而失传,甚至是“人亡艺绝”的惨象,政府部门应建立和促进民间武术组织,对传承人给予相应的经济补贴,对开展民间武术的村落给予支持和奖励,组织人员进行开发研究,并用文字记载并制成音像资料加经保护。
  参考文献
  [1] 张延庆.从瓦氏夫人抗倭寇看西南少数民族武术与中原武术的交流与融合[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68-70.
  [2] 龚茂富.民俗生活中民间武术的权力实践与狂欢精神——基于民国青羊宫花会“打金章”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75-8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http://jk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205/t20120515_651355.html.
  [4] 李凤成,段琼,张守忠.我国民间武术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J].体育文化导刊,2016(9):33-36,100.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不仅解放了人类的双手更带来了人类精神的飞跃。希腊是体育产生的国度更是哲学产生的王国,体育甚至直接带来了哲学的产生,人们强健了肉体,聪慧了大脑。然而中国也是古老国家,体育在这里却找不到踪迹,被传统观念束缚这种影响直至今天都存在,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思维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唯有交给体育,让这个感性思维下的代名词带领人类走出困境。  关键词:体育 哲学
摘 要:水球是一项展示运动员身体和智力能力的运动。自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以来,就被列为奥运会的正式项目。20世纪80年代,我国男子水球在亚洲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和其他一些运动一样,后继人才的缺乏也打破了其长盛不衰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球队逐渐萎缩,水球水平不断落伍。本文首先介绍山西大学水球队的现状,然后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水球 山西大学 人才共建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培养质量是影响我国女子体操人才梯队构建的重要因素,而新体操大纲则对少年体操运动员训练的起着导向作用。本研究通过探析2016年全国少年体操分区赛比赛9~12岁组少儿高低杠的比赛动作,揭示新体操大纲普及执行后全国少年体操运动员高低杠的实际训练水平,分析新大纲高低杠项目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提高我国高低杠女子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体
摘要:本文已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为例,用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列举了自我意识过高、侥幸、择业目标不切合实际和安于现状四种就业心态并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上述心态的成因,最后,创新性地从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给出了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适策略,为新经济环境下高校就业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体育专业;就业心态;调适  [中国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了健身气功在高等院校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铜仁幼专健身气功开展现状,提出了高职高专健身气功推广的三条有效路径:一是课、赛一体化发展;二是内外培训相结合,提升师资力量;三是打造展演平台,扩大影响。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健身气功在高等院校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铜仁幼专健身气功发展经验,旨在提出行之有效的推广路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
摘 要: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当前沟通与协作课程存在偏离实践,单调说教等问题,致使教学效果较差。而开展基于拓展运动的沟通协作课程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能顺应学院改革趋势,顺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等能力。本研究通过优势分析探讨了应用型高校开展拓展与协作课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应用型高校开设该课程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拓展 沟通
摘 要:本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木球运动的发展现状,推广木球运动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的健身手段和娱乐的新方法,既享受绿色环境又能从事运动发展,不受更多因素限制,可促使更多人参加木球运动。了解木球运动可持续发展需求条件的影响因素,探讨木球运动的实际发展的战略步骤,并试图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木球运动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木球运动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
引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高,同时对环境、生态的考虑也越来越多。目前,全世界能源利用中,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仍占主导地位,这些常规能源发展不仅对环境和生态都带来了严重的压力而且这些常规能源的开采和开发出现危机局面。面对环境、能源、生态等压力人们开始思考走环境、能源、生态和谐的路线。也使人们逐
摘 要 在重金属迁移建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推导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物迁移转化整体模型.为求解该模型,分别引进Langmuir等温竞争吸附模型与土壤水分迁移模型.最后,以重金属Zn和Cd为例,数值模拟其在土壤中的垂向迁移过程,并利用MATLAB画出相关图形.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  中图分类号 O213.9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the Heav
摘 要:为明确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叶面积和SPAD值的影响,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耕作农业示范基地(N43°45′,E125°01′),对人工模拟方式不同类型耕层构造处理下玉米叶片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留茬苗紧行松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分别比垄作苗紧行松提高4.19%和4.29%;叶绿素含量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单峰曲线变化,留茬苗紧行松玉米叶片SPAD值均高于留茬